本周关注
4月9日,温州市“一港五谷”暨大孵化器集群建设推进会召开。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要求,深入实施新一轮大孵化器集群建设,以“一港五谷”为标杆、“20”孵化器为中坚的全域孵化新格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双招双引”为引擎助推产业提质升级,持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孵化成“器”

从“0到1”,从“1到100再到n”,科技成果何以落地“生金”?
一个“神器”,就是孵化器。
很多科创企业就生于斯、长于斯。DeepSeek、宇树科技等杭州“六小龙”就成长在孵化器里。
很多城市的成长,都伴随着大孵化器空间的壮大。北京没有中关村,上海没有张江高科,杭州没有城西科创大走廊,深圳没有南山区,就没有今日之创新发展。
从温州实践看,创新之力的燎原,很大程度就发轫于孵化器——
过去三年,全市孵化空间增长6倍,总面积超过700万方,280多个孵化基地吸引了1万多家企业入驻、7.3万人才扎根温州创新创业。
一个个有温度、有生态的空间,让头部企业、创新型项目、各类人才在这里扎根下来,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成为产业、创新、人才的交汇点。在温州,“一港五谷”就是标杆代表。
透视这些空间,可以看到,孵化器,不是简单地腾挪空间,而是创造一个个“点石成金”的梦工场,是新质生产力嗅觉最灵敏、最有希望诞生的地方,从根本上推动了一地、一域产城融合。
从三年前的4月到这个春天,大孵化器集群三年行动,在温州形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尖尖角”。
此番,市委又一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实施新三年行动,带动全市大孵化器集群在产业布局、设施功能、成果转化上全方面突破,推动全市新质生产力实现裂变式发展。
于温州而言,大孵化器建设,是现在必须要做、事关长远的关键事,需要“三年又三年”“10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

中国(温州)数安港
比如,量质何以并进?
没有量谈何集群?在深圳,整个南山区就是一个大孵化器,以不足1/10土地贡献了深圳4成GDP。
温州的新三年行动,提出“34520”计划,就是从承载力、集聚力、转化力等综合维度来考量,形成以“一港五谷”为标杆、“20”孵化器为中坚、其他孵化器为支撑的金字塔结构。

如果说,第一个“三年”,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那么,这一个“三年”,需要重点解决“从有到多”“从有到优”的问题。基于此,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瓯创Win”共享品牌,志在以品牌为撬动力,让每一个孵化器真正聚成“大孵化集群”,实现“创新创业,赢在温州”。
比如,生态何以构建?
当前科技创新“加速”超乎想象,先进城市正不断迭代孵化载体,热带雨林式的孵化生态早成共识。
于单个孵化空间而言,点面结合打造“基础服务+增值服务+专业服务”的集成式孵化服务体系,以优质“硬服务”催生“硬科技”。
于区域系统联动来看,走出从物理空间构建向虚拟集聚的拓展之路,依托龙头企业优势,帮助入孵企业获得生态产业资源以及创新要素支持。

中国眼谷。汪国顺 摄
比如,赛道何以培育?
孵化器不是个筐,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如何找到垂直聚焦的产业定位?“超前孵化”模式需谋划——从最初着眼一个企业、一个项目,转向到紧盯技术最前沿、关键产业链,超前发现和布局产业制高点,紧盯龙头企业招引上下游企业,让大孵化器与主导产业成为共生共荣联合体。
温州,素来充盈着创业、创新、创富的梦想。
今天,温州大孵化器集群其“势”已成、其“能”已具。
每一个春天,都是新的开始。相信这片孕育未来产业的“梦之地”,定会孵化成“器”、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