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一新”关乎温州发展。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利用、大孵化器集群和科创平台建设工作。

“一古一新”照见未来

王丹容2025-02-16 09:03:00

  两场专题研究里,藏着城市的两条“新”路。

  一条“新”路,从历史深处走来。

  朔门古港遗址,带着千年商港的“海丝”繁华,唤醒沉睡于江涛的历史瑰宝,也唤醒了温州古港保护利用的全新探索实践。

  作为温州文化金名片,朔门古港,如何要深挖价值?

  市委主要领导强调,要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推动朔门古港遗址从考古发掘向活态呈现、从规划设计向整体展示、从遗址本体向周边街区推进,让朔门古港遗址成为璀璨的“文化明珠”。

  “文化明珠”,照亮的不仅是历史,更应是当下和未来。

  市委明确,要锚定“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展示区、千年斗城5A级景区、全国知名文旅打卡点”,放大朔门古港遗址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穿越千年的海风,朔门古港遗址所蕴藏的文化血脉流淌至今。释放遗址蕴藏的价值,需要有效融合古与今、物与文、港与城、存与用等诸多关系,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

  在这过程中,遗址的保护、价值的凝聚、文化的再生、公众的链接,融通在一起、结合成一体,才会促成这笔巨大文化遗产从古走到今、走向未来。

  另一条“新”路,从科技高处走来。

  当杭州“六小龙”带动诸多城市的创新觉醒,创新前所未有地“置顶”于聚光灯下。于温州而言,老大哥在科技创新这一“难而正确的事”上的坚持,带来的不仅是先行的标杆,更是深耕的启悟。

  何以坚定走好创新发展“华山一条路”?

  开春后的首次“两个健康”直通车活动聚焦创新温州建设,市委主要领导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因创新而兴,创造一个个“全国第一”和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面向未来,温州唯有树牢“过去创业就是创新,现在创新才能创业”的理念,激扬“四千精神”,持之以恒创新,才能赢得主动、制胜未来。

  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调研中强调,强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全面实施大孵化器集群建设新三年计划,建好用好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创新如同跑马拉松,非意志坚定者不能抵达花开的彼岸。

  正所谓“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走好科技创新之路,需要党委政府、科创企业、研发人员坚持“长期主义”——以“把冷板凳坐热”的耐心与信心,不囿于一时得失、不困于当下厉害,用真金白银加大研发投入。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要打响“温暖营商”品牌,营造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比如,为科技型企业创造“专注成长”的孵化空间。温州迭代实施大孵化器集群战略,锚定三年分别新增300、400、500万方目标,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又比如,做优产业基金、天使基金等支撑,让青年科创团队拎包入驻。

  中国(温州)数安港

  中国眼谷。汪国顺 摄

  “一古一新”,映照的两条“新”路,新于何处?归根结底,在于新质生产力。

  在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利用中,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今后温州的一个发力方向。

  文旅产业与低空经济等深度融合,意味着新风口、新体验。借助“新质”的力量,朔门古港遗址保护利用或可开辟新赛道、探索新玩法、建立新规则、激发新消费,打造新的文旅产业增长点。

  在大孵化器集群和科创平台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其根本指向,就是要厚实科技创新“硬核力”、高等教育“支撑力”、产业体系“竞争力”,进而厚植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质土壤。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不仅仅是靠一项项新兴技术,更意味着全方位的创新——底层技术突破带来系统和体系的重建,也是对产业、文化等城市各领域建设、运营、治理的再造。之于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意义,这种创新的价值不可估量。

  在“一古一新”中,我们看到的,正是照见未来的创新的价值!

监制:张佳玮|编辑: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