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光明日报 2020-02-12 10:53:20

  作者:叶初升(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晓佳(特约研究员)

   编者按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要坚定信心,看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疫情的冲击只是短期的,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要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本版今日刊发三篇文章,围绕如何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继续做好“六稳”工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坚定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决心。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时期。在小康社会即将全面建成、“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的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虽然经济会有艰难的阵痛,但疫情的冲击终归是短期的。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具有超强的发展韧性,疫情所造成的经济短期波动会逐渐减弱并回归到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它改变不了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逻辑,不会改变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上升地位。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在抗击疫情的同时积极作为,采取必要的经济措施,就一定能够战胜疫情,化解疫情对经济的不利冲击,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同时,统筹做好“六稳”工作。不可否认,受疫情影响,继续做好“六稳”工作面临不少困难。一是对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首先发生在服务行业,然后会波及出口产业链。服务业是我国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估计上半年会出现就业压力。二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加剧金融市场波动,增大流动性风险。三是对外贸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疫情严重地区的出口企业停产,可能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减少或暂停从中国进口,或者提高中国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和食品)的卫生检疫标准,一些国际竞争者会借机抢夺中国企业原有的国际市场。四是对外资的影响,可能有一些跨国公司会重新安排供应链,为分散风险而转向其他市场购买或投资。当然,一些医药、医疗器械行业的国际企业则会抓住机会迅速扩产,加大产品研发投入。五是对投资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生产要素流动受阻,需求骤降,会对投资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形成抑制。六是会加大对短期经济下行的预期。

  但是,疫情并不是经济危机,只是对经济运行的一种外生冲击。换句话说,对经济有机体而言,疫情不是“病”,而只是一种“伤”。当然,“受伤”的程度不仅取决于疫情的烈度,也与经济体的“体质”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昭示我们,中国经济具有坚强的发展韧性,疫情改变不了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二

  人类经济发展史告诉我们,决定一个经济体基本面发展大势最基本的要素是劳动、资本、技术,以及激励、配置和组织这些基本要素的制度及其机制。新中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和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以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民储蓄率积累了充足的资本,以快速的技术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重要的是,探索建成了基本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在实践中发挥出独特的制度优势和潜力,形成了物质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体系完备、机制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中国已经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世界工业大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经济的要素禀赋、社会需求、外部发展环境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出现增速下滑等现象,其实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上的矛盾转化为结构上的矛盾,传统的供给结构不再适应已经发展变化了的社会需求,传统的支持粗放式经济发展的动力也不再适合新阶段的高质量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阶段跃迁,是中国经济发展大逻辑的必经环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探寻中等收入阶段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向高收入阶段攀升,是中国经济发展大逻辑的历史必然。

  在外生冲击或内生扰动下,一个经济体抗御风险、回归发展大趋势的基本定力,可称之为发展韧性。发展韧性主要表现为,面对外部冲击时,具有广阔的回旋空间和纵深调整空间;遇到内生于体系内部的经济问题时,具有超强的自我纠错能力;应对风险和挑战时,具有协调一致的行动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在各种各样的风险与不确定性面前,展现了百折不挠的发展韧劲:历经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动乱,面临西方封锁,中国仍能保持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的增长速度,初步建立起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不仅能抗御危机,更是担当了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角色,将亚洲及全球经济拉出危机地带,活力澎湃的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动力源和信心源。刚刚过去的2019年,面对非常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及经济下行压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入,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延展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中国经济的发展韧劲源于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源于我国完备的工业体系、规模宏大的经济总量优势和顽强的经济自生能力,源于中华民族面对艰难困苦所具有的众志成城、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

  由于超强的发展韧性,疫情造成的经济短期波动会逐渐减弱,经济会回归发展大势。

  从短期看,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消费来说,疫情将对线下消费等一些具体领域造成冲击。但是,消费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韧性,它具体表现为两种消费替代性:一是同期内,线上消费与线下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二是时间上的替代,在疫情时期被压抑的一些消费需求将在疫情之后有望获得反弹性释放。因此,疫情的短期冲击过后,随着消费环境的改善,市场预期的好转,消费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基础性作用,居民消费结构继续升级,消费领域继续扩大,投资和外贸将随着疫情的消退而逐渐回归常态。为应对疫情,宏观调控通常会适当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近期国家已宣布注入相当规模的流动性并增加财政支出,这将会抵消疫情造成的大部分负面影响。总之,疫情造成的短期经济波动会随着疫情结束而逐渐消失,经济具有回归一般增长的趋势。

  从长期看,疫情会影响居民心理、生活习惯、消费方式和社会活动方式等诸多方面。此时,经济体的发展韧性会表现为:顺势利用疫情对社会总需求的这种外生冲击,调整供给结构,融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大势中。一定意义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时间节点。比如,对公共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会促进医疗器械产品和以医疗卫生防疫为主的医药产业的发展,并刺激健康产业、保险业等的发展;为了“减少群聚”,需要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远程协助、企业在线运营、游戏、线上教育、视频会议、知识付费、自助零售、自助餐饮、自助配送等线上服务业,进一步刺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为解决居民健康生活管理问题,需要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交通管理、医疗体系、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效率、灾难预警、应急灾备、信息溯源等方面应用5G及AI技术,从而催生出许多新的产业。受疫情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将出现新的进展:以获取皮毛、食用等为目的的特种养殖产业将处于一个较为低迷的时期,中药材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农产品种植多元化将进一步强化,生产过程可控、环境安全的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等的比例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进一步向标准化、绿色化和安全化方向发展,不断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无论是提升传统产业,还是促进新兴产业,当前最大的任务,是在应对疫情冲击的基础上,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宏观调控的短期政策,应重点对受疫情冲击大的行业、部门、地区、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比如对特定行业和地区实行税收减免,为中小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缓施去杠杆政策,救助和帮扶受疫情冲击而失去工作的劳动者,尽快恢复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宏观调控的长期政策,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和强化“六稳”举措,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近日针对疫情防控和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也出台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既兼顾了防疫和经济发展,也兼顾了政策的长短期效应,必将产生积极的效果。

  我们相信,有坚强有力的党的领导,有勤劳智慧的人民,有显著的制度优势,有足够的发展韧性,中国经济一定能抵御疫情的冲击,焕发巨大的潜力和蓬勃的活力,继续行稳致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6ZDA006〕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0年02月12日11版)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白倩倩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