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阳学宫:南宋三年连出两状元

2020-05-15 09:51:03
由横阳学宫算起,温州办学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当平阳实验中学的学子,一如往常地走过校门口的泮桥的时候,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脚下踩着的这块土地,是温州第一所学校——横阳学宫的所在。脚下的泮桥、泮池,已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雨。当时只道是寻常。

  上世纪40年代平阳中学学生合影,其背景为“棂星门”和“道冠古今”牌坊。

  由横阳学宫算起,温州办学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这里是浙江省最早的一所地方官学

  在1300年的中国科举历史上,温州曾书写下辉煌的一页:南宋温州进士总数量高居浙江第一、全国第二(全国第一是福州)。南宋时期,是温州科举考试产生状元、榜眼和探花的黄金时代。温州一共出了8位文状元,依次是徐奭、徐铎、王十朋、木待问、赵建大、周坦、徐俨夫和周旋。

  南宋嘉熙二年(1238)和淳祐元年(1241),周坦、徐俨夫接连夺魁,令世人惊叹不已,这其中,横阳学宫功不可没。

  周坦(1201-1263),字平甫,号瑞江。周坦中状元后,授宣教郎,淳佑五年进御史台,升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以刑部尚书致仕。著有《平甫先生文集》。

  徐俨夫(1200-1260),字公望,号桃渚。他为官刚正,不畏权贵。曾因直言忤怒丁大全被罢免,遂杜门不出,潜心学问。后被宋理宗下诏起用,拜为礼部侍郎。徐俨夫才高学广,以文章名著于当时,其诗词佳作在文坛颇有名气。

  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平阳建县即建学宫。《浙江教育志》称,浙江省第一所地方官学就建在平阳。

  孔子像

  祭孔大典 

  凤凰山下有凤来仪,三年竟出两状元

  北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时人陈舜韶效仿范仲淹献宅建学宫的壮举,率族人主动把县城东南凤凰山之阳50亩土地世居地献作县学基地。

  凤凰山之阳,天生是个读书成才的宝地,环境清幽秀丽。清同治七年(1868)镌刻的《重浚七弦溪记》石碑上曾有这样的描绘:“平邑学宫,依城南凤凰山下之岩为凤嘴,左右山坡为凤翼,有飞腾之象焉……其萦洄学宫如带者,则有七弦溪,所以象琴轸鼓动,凤凰来仪也。”

  关于横阳学宫的兴建,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学宫刚刚建成,要挂匾额时,一位“异人”说,如果有一天匾额上的“学”字中的“子”裂开了,就会有人科举夺魁(“扁上学字子文裂,当有大魁至”)。果然,南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子”第一次裂开,这一年周坦考中了状元;宋理宗淳祐元年(l241),“子”再次裂开,这一年徐俨夫考中了状元。

  搬迁前的平阳中学主体建筑仍沿着原学宫中轴线而建

  学宫几经废兴

  学宫建筑,历代形成一种享有皇家礼仪待遇的宫殿式建筑形式,其建筑的礼仪等级都是当地最高的,超过了当地的官府衙署。

  学宫建筑一般依循“左庙右学”之制,按中轴对称的形式来排列。横阳学宫前为大门,次为泮池,再次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组成院落,最后是崇圣祠。其他建筑相应排列于轴线两边,俨然一座完整的宫殿,所谓学宫的含义也正是如此。

  古时平阳学宫复原图

  据史料记载,横阳学宫在长达千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几经废兴,其间较大的修缮扩建活动达十数次之多。

  最后一次修建是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县令胡裔麟委派训导吴承志、黄益谦募修。当时整个学宫共有大门、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两庑、崇圣祠、明伦堂、“德侔天地”坊、“道冠古今”坊、土地祠、大本堂、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文昌阁、仪门、教谕署、尊经阁、训导署等建筑。

  两年后,朝廷颁发诏书,宣布“自丙午(1906)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延续1000多年的横阳学宫就此废止。

  1938年,平阳中学成立后,将学宫辟为新校址。

  平阳县重点保护单位:千年学宫

  学宫珍贵遗存,嘉靖御笔尤在

  岁月沧桑,原学宫的遗存如今除了泮池、泮桥外,还有两对鲤鱼化龙石柱、一对残破的石狻猊和历代数块石碑,以及大门外的“腾蛟”“起凤”残缺牌坊,都是宋、明、清时期遗物。

  泮池意即“泮宫之池”,又称泮水,是学宫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古时候,国家级的学宫叫辟雍,四周环水,中央筑起高地建堂,俯视整个大学形状,就像中间有孔的圆形玉璧。而诸侯学宫次于皇帝,所以只能一半环水,“泮水半于辟雍”,做成半月形的小池,称泮池。

  横阳学宫的泮池是明代弘治八年(1495)县令王约开凿的。过去,学童考进县学为新进生员(俗称“秀才”),开学第一天,由地方官员率领绕泮池一圈后(称“游泮”),经泮桥入宫拜孔子。所以生员入学也叫“入泮”。同时,因《诗经·鲁颂·泮水》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句,入学的生员还会效仿古人在泮池中摘采水芹,插在帽缘上,以示文才,因此过去也称入学的生员为“采芹”。

  泮池、泮桥

  泮桥又名青云桥,架于泮池之上。在古代,只有获得功名者方可过此桥,所以取得功名常称为“青云得路”。在平阳民间,又称泮桥为“状元桥”。横阳学宫的泮桥长14米,宽2米,共分为五间,桥面由大块粗石板平铺。

  鲤鱼化龙柱在泮池边,每根高1.7米,镂空雕饰着祥云波涛、鲤鱼争跃、蛟龙飞舞等图案,是罕见的镂空雕刻艺术精品。

  “腾蛟”“起凤”石牌坊在学宫大门两侧相距约150米处,现都已经残缺。“腾蛟”“起凤”形容的是文才的丰富多彩,有如蛟龙凤凰腾空飞起,光彩夺目。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有“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句,《幼学琼林》中有“文名共仰,曰起凤腾蛟”,说的都是文运昌盛之意。两座石牌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是当时平阳县令唐时英建造。如今,平阳尚有腾蛟、凤卧等乡镇,尤其是腾蛟英才辈出,著名的有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闻名海内外的百岁棋王谢侠逊等。

  石狻猊

  鲤鱼化龙柱

  同样残缺的明代遗物还有一对造型生动的石狻猊,卷发突目,十分威武。狻猊,是狮子的别名,又相传狻猊是龙生九子中的第五子,性好坐,甚是威严,被视为辟邪驱恶的吉祥物。狮子被置于门口,据说还有“太师”与“少师”的寓意。在衙署或学宫的门前置放一对石狮,也就成了一种功名的象征。

  除此之外,有着千年历史的横阳学宫,还保存着4方完整的嘉靖皇帝圣谕碑群,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宋儒范氏《心箴》

  原集中置放于平阳中学图书馆后的石碑

  这4方碑刻保存完整,字迹清晰,每一方“箴”碑都由明世宗(即嘉靖皇帝)撰文注释。据《明史》和“圣谕”碑记载,嘉靖六年(1527),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教化天下,激励天下士子学人严于律己,遵循儒学,并希望以维护伦理道德的理学思想来影响社会风气,特以身作则,将自己所作的《敬一箴》和所注解的程子《视箴》《听箴》《言箴》《动箴》及宋儒范氏《心箴》等五箴言以统一格式颁行天下,并立碑于全国各地的学宫里。横阳学宫是当时的县学宫之一,顺理成章成为《敬一箴》等箴言碑群竖立的地方。

  难怪后人在感受浓厚学宫底蕴后感慨,“这就是读书的地方!”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文字根据张奋《凤山之麓巍巍黉宫》,有删节

  图片来自:平阳旅游、Yea文摘的博客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