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马星野演绎五味和乡愁佳话

温州网 2020-05-21 09:08:00
说起五味和,老一辈的人依稀记得该店自产的豆沙糖、冰雪酥、五色香糕.......

  在老温州资深吃货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童年味道”,不得不提这家百年老店。

  鼓楼的中华老字号五味和原址。麦浪钢笔画

  温州街巷风情画——《千年五马街》中所绘五味和店貌。郑家清画

  说起五味和,老一辈的人依稀记得该店自产的豆沙糖、冰雪酥、五色香糕.......

  曾经是市民老少咸宜、人见人爱的爆款食品

  百年老店“五味和”

  深深地烙印于老温州的记忆当中

  进入夏天,老温州人的餐桌上

  有一道菜频频开始露面——鱼生

  而老温州人记忆最深刻的

  就是五味和的招牌鱼生

  连远在台湾的国学大师南怀瑾

  都舍不得吃,拿来送给同乡马星野

  留下了一席佳话

  “清朝王羲之”题写《五味和》

  五味和,始创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当时,年轻气盛的宁波慈溪王村人杨正裕来温州经商,与冯伯祯等宁波商人集资500银元,合伙开设“五味”蜜饯店,原址在市区馒头巷,今在鼓楼街西段,店门三间,两侧砌有“蜜饯海味各种酱酒、南北果品罐头茶食”楹联。

  冯伯祯是慈溪的富商,富而思文。冯家为了子女知书达理、讨个前程,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那时候没有“学区房”,流行的是请“家教”,类似私塾先生。

  冯家曾聘请清末著名书法家梅调鼎做家庭老师。这梅调鼎可不是等闲之辈,有着“清朝王羲之”之美誉。

  冯伯祯邀请梅调鼎为其题写店招,梅先生是饱学之士,推敲再三,在“五和”两字间增加了一个“味”字,寓意甜、酸、苦、辣、咸五味调和,真是高手。冯伯祯以一方青石雕刻梅氏原笔“五味和”三个大字,镶嵌于商店中堂,颇显气派。

  这方青石已经百年风雨,上面镌刻着梅调鼎题写的“五味和”店招。

  五味和坚持诚信经营,务求货真价实,并且到附近各省市引进货物,充实产品种类;马上成为当时浙南最大的副食品商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创始人杨正裕之子杨直钦继承父业,在五马街现址(五马街3号)开设五味和新号。

  五味和初创时的经营旧址,采用前店后坊的样式,已有百年历史,现为温州市级文保单位。

  安装了温州第一部电话

  “五味和”的名气和生意越来越好,除了南北货,传统的蜜饯、瓯柑、糕点这些之外,五味和甚至开始引进国外产品。杨直钦还把瓯柑卖到了北方,远销津京。随着业务的扩大,五味和员工要频繁出差,那时候交通相当落后,来回都要很长时间,有的时候去外地进货,到那边了才知道没货了,空跑一趟。于是,不差钱的“五味和”少东家杨直钦安装了温州的第一部电话。

  有了电话之后,五味和名声更大了。为了继续扩大影响力,富二代杨直钦还特地从上海一家洋行租来一部手摇式电影放映机,放映商品广告。当时“电光影戏”十分罕见。市民们对放映师傅摇动放映机,白布上就能出现会动的图像非常好奇,奔走相告,赶来观看,这些时髦玩意儿让市民们打开了眼界,也让“五味和”的名声在坊间更加传扬开来。

  这么看来,称“五味和”为当时的“文化创意园”,也不为过。

  鱼生勾起南怀瑾、马星野乡愁

  早年温州最好吃的白鳣生正是百年老店“五味和”制作的,用料精良、制作讲究。

  1999年底,五味和从台湾收到了一封特殊的礼物——平阳籍台湾著名报人马星野先生题写的一首七绝诗:“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呈南怀瑾先生谢赠乡味)。原来,一位香港朋友将用龙泉青瓷罐精装出口香港的五味和鱼生送给了南怀瑾,勾起了这位游子思乡之情,他又把这罐鱼生赠给了在台湾的同乡马星野。

  温州近海,海产品多。“五味和”传统一绝就是糟鱼,其中最大众化的就是鱼生、虾子,可谓是一时名品。

  老温州人每至夏令三伏后,常端着茶缸到“五味和”打一角钱的鱼生。那糟红、卤汁鲜香的鱼生,味道没得说。那香味不仅留在口中,还能直冲脑门,回味再三,堪称老温州人最中意的消暑凉菜。

  据说每年农历四月上中旬,正是鱼生中汛期。此时,“五味和”委托经纪人,直接从渔区验货运往市区,拣去杂鱼,过滤出卤汁,而后加盐、红糟腌制,然后将卤汁煮沸,冷却后过滤,倒进腌制好的鱼生中,用缸密封至三伏后才开始出售。再如梅头的虾子、清江的香螺均是汛期前和渔户预付货款,定明规格腌制。因此,“五味和”的糟货市场上无人可敌。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来源:综合《“五味和”无法忘却的温州记忆》等文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