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前沙村:废品收购村的转型之路
温州网讯 绿野家庭农场负责人项鑫,对刚过去的这季收成和销售并不满意。他把原因归咎于自身,但他坚持干下去的原因,除了看好新型农业这个市场外,农场所在的鹿城区七都街道前沙村的发展前景,也让他中意。
当初,他考察了不少地方,最终选择落户前沙村,这里环境好、离中心城区近、人气高,符合他打造新型农业的想法。
他家的农场,作物不是种在地里,而是种在塑料袋里——
农田上铺一层黑色薄膜,薄膜上放着一排排白色袋子,小袋子里装着人工泥土、种上作物,水分和营养从袋子外的皮管输入。
项鑫要把这种种法用在七彩小番茄、草莓等水果上,卖给家庭和办公室。他会为每个袋子搭配好泥土、营养液,让人们可以把水果像花草绿植一样拎回家,种在窗台阳台上。
如今,越来越多像项鑫这样的人,来到前沙村创业。这个曾经被甩开距离的小村,开始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子、迎头赶上。
从废品村到精品村
前沙村户籍人口中,超半数是华侨,村里人少房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乌牛、状元等周边地区,把这些空房子当废品回收站。可以回收的,拉出去卖掉;没有价值的,也不清理堆在村里。一年经手的废品有上千吨,留在村里有上百吨。
其中,最大的一处废品堆放场,占去五六亩地。“垒起来有两层楼高。”村委会主任陈金权回忆。大部分河道也逃不脱废品,有的甚至被废品填平,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直接威胁防汛行洪。
2013年,村民林晓乐从部队转业。放弃外地稳定工作岗位,回家当上村党支部书记,带着村干部和村民开始整治废品回收。
这么干,不少村民有意见。对他们来说,把空房子租给废品回收者,一年到手万把元租金也是笔钱。
那些废品回收站也和村干部打游击,今天这家不让租,改天就换一家。让陈金权印象深刻的是,最难赶的一家,被他们追着换了四个地方。
村干部们一户户上村民家做工作。最终,看村里实在铁了心要整治,所有废品回收站只能离开。
由于存留的废品大多是建筑垃圾和生活废品,对土地污染不大。村民决定就地掩埋,整理出10多亩可重新利用的土地,挖出的泥土还用来建造防洪堤坝。
在村党支部带领下,村民自发出力,趁势开展河道清淤、剿灭劣五类水、农厕改造、拆违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
尤其是打造的口袋公园,成为前沙村的新亮点。这些公园都是利用边角地和废弃地改建而成。有的建成生态停车场,有的种植桂花、三角梅等成本不高、花开艳丽的植物;有的砌成矮墙、种上瓜果蔬菜,打造美丽庭院和魅力菜园。
这些努力,让前沙村环境从七都最差的一个,后发赶超开始获得各种荣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五美”乡村精品村、省3A级景区村庄……
但带领村子摆脱废品、变得更美的林晓乐,却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在去年离开。走之前,他嘱托陈金权再找一位好搭档,把村里的事继续干下去。
把美丽变成生产力
前沙村改变了面貌,但作为村里最主要的资源,土地还没有被充分激活。
在外华侨留下的农田无人打理,抛荒几十年并不少见。这些抛荒和半抛荒地,杂草长到和人齐高,也影响了田园景观。
剩下一部分土地,租给外来户种果蔬。他们今年租东家明年换西家,留在老的土地上的生活垃圾、农膜搭棚也不收拾,不仅带来种植品种没有规划,破坏景观,还造成土地污染。
村干部结合美丽田园创建,联系在外华侨,开展土地确权工作。通过政策宣讲让他们明白,创建工作可能会改变现有土地分界和地貌,但并不改变它们的准确面积和具体位置。
村干部们还发动村民对抛荒地进行垃圾清理、拆除违建和土地平整,改变农田脏乱差面貌,为土地经营开发打下基础。再深化三权分置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大家将土地集中流转给村集体,吸引规模经营主体落户。
七彩侨都田园综合体、绿野家庭农场、温州倪洪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爱她园艺等一批农业项目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引入。还有更多外来投资,有意向落户村里。
这些举措,整合原先的抛荒地和分散种植,通过连片开发修复农田肌理,从局部营造了规整的田园风光。为了效益收成,这些经营主体会尽量开发四季项目,从而激活土地生产力。
美丽环境和生产力开发,又溢出到土地之外,吸引摄影、餐饮、民宿等文旅消费产业的20多个项目入驻前沙村。这些都给村集体和农户带来收益。
每亩1000元土地流转租金,村集体和农户三七分成。村级集体经济从原先欠账140万元,到去年总收入130万元。预计今后几年,每年经营性收入将稳定在70万元。
这些项目,也带动村里200多间房屋出租。租金从前几年每栋每年三五万元,上涨到如今的10万元;村民年收入普遍增加2万元到3万元。当地农产品在家门口就供不应求,部分种植户年收入达10多万元。不少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返乡,带动上百位村民就业。
来源:温州日报
记者 张睿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