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三中全会民生看点的“温州畅想”
核心提示:单独:生还是不生是个问题|医改:契约诊疗你期待吗
■生态篇
在蓝天白云下畅快呼吸
政策>>>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坚持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调查>>>
市民最关注空气质量
近七成市民支持向污染企业开征环境税
记者柯哲人
一提到“生态”,记者首先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做了一个小调查,“关于生态的话题,您最关心什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是,三分之二的人提到了空气污染问题。
在昨天腾讯·大浙网发起的关于“你相信浙江上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近七成吗”的调查中,逾92%的人表示“不相信”。再看近期各大媒体上的热门文章《雾霾天会导致肺癌华东地区最小患者年仅8岁》。光看标题,已是触目惊心。
温州的空气质量,您还满意不?近日,记者在20至50岁间的市民,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1份。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我市的空气质量满意率仅为15.69%,有52.94%的市民对于空气质量不大满意,31.37%的市民表示“很不满意”。而相比国内其他一些城市,13.7%的市民觉得“不错,起码比北京好多了”,62.8%的市民则觉得在全国来说,我市的空气质量也只能算中等水平。
空气质量究竟对市民的身体状况带来了怎样的影响?58.9%的市民表示,自己曾有过因为空气质量问题引发的身体不适,但次数不多;19.6%的市民则觉得呼吸道常常不舒服;21.6%的市民没有因此引发的不适症状。尽管有近80%的市民有过因为空气质量问题引发的身体不适,但却只有27%的人有在雾霾天或风沙天佩戴口罩的习惯,73%的人从来不佩戴口罩来降低空气污染的伤害。问及原因,有人觉得,“很少见路上有人戴口罩,戴起来感觉怪怪的,会不大好意思。”
空气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的生活方式。62.75%的市民对于在户外参加骑车、跑步等运动,感到不放心,怕影响身体健康。15.69%的人甚至因为空气质量,放弃参加这些户外运动。
而在此次《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及的“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可能会对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开征环境税的问题,68.63%的人表示支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让人们能够放心地呼吸,也让碧水蓝天成为百姓心中一份可触摸的期待。
样本>>>
蔡晖的碳汇梦想
今年11月11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首都华沙国家体育馆开幕。远在万里之外的温州,却有一群人对大会的议题了如指掌,并且每天在关注大会的动向,他们是我市碳汇基金的发起人。
作为发起人之一,苍南振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蔡晖,在苍南观美开辟了我市第一个碳汇林,2009年至今,他累计已投资了一千多万元。如今,这个碳汇林面积已达到8000多亩。
由于温州本地没有设立碳汇交易服务中心,除了业内人士,知道蔡晖这片碳汇林的人并不多,所以他的碳汇林至今没有产生交易。蔡晖一直在期待国家能出台相关碳汇交易政策。这次全会将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写进了公报,他相信会对碳汇交易政策的出台,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污染超标的企业,以后可以通过购买碳汇进行生态补偿,但我觉得要是他们愿意和我们一起合作种植碳汇林,那是更好。这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蔡晖说。
小范的户外跑步生活
小范今年27岁,从研究生阶段开始迷上跑步,这一跑已经三年。从美丽的厦门环岛路,跑到了温州的景山。
“在厦门,只要不下雨,基本都能跑,我从来不用看PM2.5,每周至少跑三次。”小范说。
而回到家乡工作后的半年里,小范的跑步频率明显降低,维持一周一次夜跑的状态。一是因为工作忙了,二是温州的空气质量令他有点不放心。现在他每次出门跑步首先要做的就是“观天象”,互联网上的空气质量报告是必看的。“据观察,温州的空气质量基本维持‘良’的水平,一下雨就变‘优’了,可我总不能下雨天出去跑啊?”小范说。
民声>>>
在都市里也能享受森林氧吧、一湾清水,是人们的共同心愿。资料图片
市民培培(媒体人):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幸福温州,不单单靠政府打拼,最关键的还是生活在其中的你、我、他。改善生态环境改的是人的居住环境,而“人”却恰恰又是一个症结,只有提高人的“善”,才能真正改善温州的生态环境。
市民李晶(公务员):中国人讲究“人活一口气”,可是如果连这“气”都有毒,不能呼吸了,人还怎么活?建议政府考虑如下几点措施: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采取补贴等形式倡导市民使用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重点监控高污染企业,提高违法成本;对于污染企业的罚没款项使用要公开透明,将资金用于治理环境和改善地方企业等。
网民sisiy:公共交通的完善势在必行,减少私家车的数量应该能起到些作用,建议采取单双号车辆限行。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