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南:履行生死契约 替牺牲战友尽孝三十载
核心提示:这一声“阿妈”已叫了30年。在周跃南的心里,当年的生死之托,比泰山还重。
温州网9月12日讯(记者 张湉) “阿妈,我来看你了!”中秋节一早,周跃南带着月饼和一大袋食物,驱车30余公里,来到八旬老人温善妹位于鹿城区双潮乡利八坑村的家中。
“你来啦,快,快进来!”老人喜出望外,方言里,透出几分激动。
56岁的周跃南,是温州市瓯海区公安分局行政管理科的一民普通民警,岁月的痕迹早已爬上额鬓。而事实上,这位被他热情唤作“阿妈”的老人,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两家的缘分,还要追溯到1985年。
那一年,祖国边陲战火弥漫。当时在某部服役的排长周跃南,和另外10名瓯海籍战友一起,被派到云南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奔赴战场的11名瓯海小伙子中,最小的22岁,周跃南最大,26岁,是唯一结了婚的。在一个团当兵,几个老乡感情甚笃。
面对奔赴前线的命令,周跃南和战友们没有犹豫,然而作为军人,他们都很清楚,战场上,随时都要做好牺牲的准备。就在这时,年纪稍长的周跃南提出“要替牺牲战友对父母尽孝”这一承诺,大家伙纷纷响应。
战场上硝烟四起,噩耗传来,年仅23岁的瓯海籍士兵陈云生,在一次争夺高地的战斗中遭炸弹袭击,壮烈牺牲。面对战友牺牲,周跃南强忍悲痛继续作战,在战场上坚持作战187天,直到凯旋。
看到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军功章,周跃南心里并不平静。他放弃了进军校深造的机会,向组织打了退伍报告,选择了坚守出征前的承诺。
退伍后,周跃南约上两位战友,徒步登山来到海拔500余米的高山上,陈云生的家里。看到两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他们红了眼眶,却还是坚定地告诉老人,“虽然云生走了,但我们还在。”
周跃南等三人当即认下了两位老人为“亲爹亲妈”,并在临下山时,每人给老人递去了200元钱。200元钱,在现在看来算不上大数目,可当时,周跃南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才三四十元钱。
从此,无论工作多忙,周跃南每年都会如约去探望老人。在老人家里,周跃南又是抹桌扫地,又是洗菜做饭,显得熟络又平常。察觉到老人家里缺了什么,下回准会一起送过来。
怕老人寂寞,2004年夏天,周跃南和7位战友给老人买去席子、蚊帐、蚊香等夏令用品,还送去一台21英寸的彩电。老人居住的房子年久失修、屋檐穿漏,周跃南筹资3万余元,修建了一间两层的新房供其安居。每逢“七一”或“八一”节前后,周跃南还会约上数位战友去探望老人,按他的说法是在烈士家中过一次“特殊的党组织生活日”,每次每人交一笔200元的“特殊党费”。
2008年3月,陈云生的父亲陈周兴病故,周跃南请假3天当起“孝子”,帮着料理后事。而独居山头的温善妹,成了他最放心不下的牵挂。
为方便联系,周跃南给老人买了一部手机,教会她如何接听,每隔几天就打一次,嘘寒问暖。若老母亲没接听,周跃南就会慌得直接开车上山,查看是否发生意外。
担心母亲平时行动不便,生活上又缺少照顾,周跃南等人在山脚下找好一家敬老院,将老人接了过去。但老人恋旧,住了半年,还是倔强地选择搬回到原来的小屋。上个月,浙江多地暴雨如注,周跃南害怕山上的房子经不起折腾,急忙开车上去,所幸只是漏了点水。
许是忙碌了,近年来,坚持来看望老人的战友变少了。唯有周跃南,仍执着地行走在尽孝的路上。
这一声“阿妈”已叫了30年。30年来,周跃南一直履行着这个历经了生死而掷地有声的承诺。在他的心里,当年的生死之托,比泰山还重。
“点赞诚信”系列报道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