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Guideline
2013年8月,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赶超发展、再创辉煌”战略部署以来,全市上下全面实施“十大举措”,打好赶超发展“组合拳”,经济企稳回升,社会和谐稳定,各项事业发展亮点纷呈。
此时,正要迈入金秋十月。我们细细触摸这一年的发展足迹,梳理这一年留给温州人的城市记忆。
创森成功“国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今天授予温州
今天上午,由国家林业局、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在山东淄博举行。副市长任玉明在会议开幕式接受“国家森林城市”奖牌。自此,温州“六城联创”创下第一城,提前一年实现目标,取得了赶超发展的最新硕果。
市林业局局长潘建炳介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坚持把林业作为绿色生态的主体,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在全域城镇化背景下,2010年提出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开启温州林业发展的新篇章。
4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城市森林建设资金162亿元,相当于“创森”前30年的总和,绿化造林56万多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1.88%,城市环境与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带来了美丽温州与美好生活(简称“两美”)。放眼望去,温州已林水相依、林山相依、林城相依、林路相依、林村相依、林居相依,形成了全新的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并向着山水智城进一步“升级”。
森林旅游成温州山水旅游特色品牌
“创森”在带动环境改善的同时,也带动了旅游发展。
2010年12月,经省政府同意,国家林业局正式发文,批准在温州设立全国首个“中国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2011年5月,“中国森林旅游试验示范区”在瑞安市花岩国家森林公园揭牌。
目前,温州已连续举办6届中国(温州)森林旅游节,举办规格从市到省到国家级,实现了三级跳。
2013年全市森林旅游总收入26.83亿元,这是2006年的6倍多。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温州森林文化亮点纷呈。比如,乐清的黄杨木雕,瑞安的活木字印刷,泰顺的竹里馆……如果要向古代要点森林文化资源,更是数不胜数,因为温州被誉为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谢灵运、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陆游、文天祥、刘基、徐霞客、朱自清等历代名人留下无数赞颂温州秀美山川的名篇佳作。比如,脍炙人口的、南宋诗人翁卷的名作《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温州森林旅游的试验示范作用初步显现,在成为温州山水旅游的一大特色、一大品牌的同时,其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组织保障、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还为全国森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掘金“林业经济”成农户致富新途径
在深化“创森”的同时,积极发展“林业经济”、“林边经济”,努力“让森林致富山乡”。
在“创森”提出的2010年,温州的林业产业总产值约为90亿元。目前,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潜力被进一步激活。三垟瓯柑、瑞安苗木花卉、泰顺竹木加工、苍南马蹄笋、文成山茶油,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
乐清石斛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铁皮石斛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铁皮枫斗约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并逐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功能齐全的销售网络,成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种苗花卉、特色基地、竹木加工、特种养殖等正成为温州林业的支柱产业。借力“创森”,林业经济价值愈加凸显,也成为拉动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强大动力。
“创森”与碳汇结合带来全新“低碳生活”
按照“绿化就是固碳,造林等于减排”的理念,把森林碳汇建设作为“创森”的特色示范工程,我市先后投入1.6亿元实施碳汇林业建设工程,完成了总面积8017公顷的27个森林碳汇项目,完成了国家林业局第一批碳汇造林试点任务。
“创森”与碳汇结合还打开了温州社会力量捐资造林的新出口。温州已累计募集林业碳汇资金9000万元,其中瑞安一个县级市,首批即有90家企业自发捐资5831万元。温州商人白琼璟还作为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邀请的中国唯一的私营企业主,以他打造的全国第一个“零排放”市场为例,在大会发言,介绍中国碳汇林业的温州做法。
目前,《温州市低碳城市创建实施方案》,已经把“大力提升森林碳汇和湿地碳汇能力”列入温州市低碳城市创建的工作重点。温州也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低碳市场、低碳小区渐入人心,追求低碳生活渐成时尚。
温商回归一年多带回700亿元资金
“情、义、利”并重促回归
市委市政府把温商回归作为“一号工程”,坚持“情、义、利”并重,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着力打造温商回归的“归雁经济”。
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出台“二十条”工作举措。
注重示范引领,深入实施“百名温商领头雁工程”。以企业实力、企业效益及对社会的贡献为主要依据,确定南存辉等百名温商作为回归创业创新的“温商领头雁”。
落实政策保障,出台14项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在全面梳理近两年出台的加强温商回归、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系列政策基础上,对其中涉及财税扶持的政策进行整合、补充和完善,出台了《关于推动“温商回归”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若干财税配套政策的实施意见》。
营造安商氛围,建立健全温商回归激励机制。以温商回归功勋(先进)人物为引领,建立健全温商回归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温商回乡创业创新积极性。
走出一条不寻常路
与此同时,我市还创新了工作模式。
派驻异地温州商会招商专员。在异地温州商会设立派驻点,作为温州在外的招商窗口,派驻招商专员负责开展招商引资和当地温州商会建设工作,充分挖掘温商资源,提高温商回归工作成效。
同时,创新政策举措。今年上半年,还制定出台更有吸引力、更富含金量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温商回归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有针对性地推出20项具体工作举措。开展温商回归功勋(先进)人物评比表彰,为获奖温商颁发贵宾卡,提供医疗、教育、迁移户口和护照绿色通道、项目服务等多方面礼遇,真正让回归温商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乡亲面前有荣光。
“归雁”项目落地开花
伴随温商归途的密集步伐,一个个新项目在瓯越大地落地生根。总投资5亿元的龙湾雅林现代农业园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泰顺文祥湖生态旅游休闲园项目顺利签约;“温商万鼎鞋世界”启动我市首个O2O电子商务鞋业交易平台;大象城国际商贸中心摘得铁路温州南站前黄金地块;瑞安万松城市综合体顺利推进……
去年,温州省外回归引进到位资金410亿元,同比增长94%,总量超过前三年总和。今年1至8月,我市累计完成内资545.61亿元,完成全年800亿元目标任务的68.2%,其中省外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291.09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500亿元)的58.22%,同比增长了15.69%。因此,去年至今年8月,省外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累计逾700亿元。
美丽水乡整治黑臭河长度相当于温州至杭州
图为治理后的塘河风景旖旎。
据了解,今年1~8月份,全市“五水共治”完成投资152.2亿元,占年度计划(177亿元)的86.3%。成功获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珊溪水源保护经验被评为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首。除了“两河”整治之外,要素保障坚强有力,以河长制为抓手,建立河长、警长、督察长三长联动机制,对本流域水环境治理负总责。成功推出“蓝海股份”,一期已募集8亿元,社会捐资治水金额达6亿元,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也为“五水共治”提供了300亿元左右的信贷融资,“五水共治”资金筹集渠道不断拓宽;水环境违法打击力度持续加大,被誉为“温州力度”。全民治水氛围浓厚,龙湾永中街道36个村居结成护河“联盟”,瑞安汀田街道有52%的群众参与捐资治水,永嘉老人协会组织成立“五水共治”志愿队伍,苍南“壹加壹”民间组织主动承担400多公里河道保洁任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公益环保组织已达50多家,治水志愿者队伍已达3万余人。
同时,强化质量监管,保障“五水共治”。“目前水利工程的验收合格率为100%,施工质量安全处于受控状态。”市水利局建设管理处处长叶辑松表示,我市在全省水利行业创先开展了水利工程标化工地创建,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和水利形象得到不断提升。目前我市有多项水利工程获得了“浙江省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的殊荣。
衡量水利工程的质量好坏,关键在于其能否经受住台风的考验。叶辑松介绍,在去年“菲特”台风期间,我市水利工程共拦蓄洪水2.07亿方,实现减灾效益28亿元;鹿城七都岛百年一遇防洪堤建成并投用,成功防御了特高潮位袭击;西向排洪工程累积排涝4050万方,结束了温州城区三溪片区的内涝“重灾区”历史……“这些事实直接反映了我市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可靠性。”
文明创建让文明之约的梦想照进现实
去年,温州市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成绩上升至地级提名资格城市第28位,较上年提升10位,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天,温州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的金字招牌,10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将迎来终极考核,而11月,则迎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总测评。大家共同的城市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温州,“温情、温润、温暖”之州。
爱心慈善、见义勇为、帮扶济困、捐资助学等,蕴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17年后千里还债的“诚信温商”谢岩斌、到“红日亭”、“壹加壹”、“绿眼睛”志愿等民间“爱心阵营”、再到“善行天下”的“世界温州人微笑联盟”、“明眸工程”……从个体到团体,再转变成一个城市的集体行动,整座温州城形成了“温情温州向善向上”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温州现象”。
一座有诚信的城市
诚信,历来是温州人立业之基。
时至今日,温州已经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质量立市先进市,201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单位,2013年把信用城市建设纳入“六城”联创,以金融改革为契机,研究开发温州民间金融组织非现场监管系统,发布“温州·中国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深入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面对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温州正以重生之姿,推动诚信建设迈向新的起点。
一座有未来的城市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希望工程、民心工程,纳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总体规划,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为主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未成年人中深入开展中国梦、“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实践等活动,支撑起共圆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金融改革一点一点听到“全国的回声”
温州金改启动以来,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温州银行增资扩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和村镇银行组建,目前已经筹建开业29家农村资金互助会、45家小额贷款公司等一批“支农支小”新型地方金融组织。记者从市金融办获悉,金改启动两年半来,温州民资进入银行业总计80多亿元,比金改前增长48%;民资进入金融业的总额更是超过250亿元。更令人可喜的是,今年7月份民营银行和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获批筹建。
一批商业保理公司、中小企业票据服务公司、小微企业再担保中心和应急转贷管委会的成立,为中小微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
目前,利用民间资本设立证券公司、专业性保险公司的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中信证券(浙江)分立方案已获相关部门批准;温州保险公司筹建方案正根据省保监局的意见建议进行修改完善,近期将赴保监会沟通筹建方案;农村保险互助社方案也已提交省保监局审核。
社区银行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全市共确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社区有人值守自助银行规划61家,社区银行指标50余个。温州银行目前已完成社区支行网点规划设计,3家社区支行投入试运行。
《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作为全国第一部金融地方性法规,它的实施迈出了温州金改引导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的第一步,在立法层面为全国民间借贷规范化管理、法制化建设提供了一份颇具借鉴价值的样本。
此外,成立地方金融管理局和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和金融法庭等机构。市金融办出台不少举措加强对民间金融市场的监管。如出台各类文件和对各类金融组织的监管办法;制定小额贷款公司逾期处置方案,严防地方金融风险底线;对地方金融市场主体开展现场检查,深化非现场监管系统;推动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人民银行征信分中心和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建设,深入开展“治赖”追逃专项行动;市县联动、各部门协调合力推进企业风险处置和银行不良贷款化解工作等。
创卫国考以最美的姿势迎接“创卫国考”
水碧、天蓝、地绿、干净、整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安逸、舒心……下月中旬,温州市将迎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最终“大考”。
而为了迎接这场大考,我市自上而下做好各种“预习”、“练习”、“复习”,在一场场小考中一一过关:今年3月,我市创卫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检查,意味着我市创卫工作顺利拿到了国家级“入场券”;5月,通过国家创卫专家组的暗访;8月初通过复查考核。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爱国卫生组织管理、健康教育、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卫生、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治、病媒生物防制、社区和单位卫生等10个必备条件和66项指标目前已基本达到或超过国家卫生城市标准。
自2010年10月,我市开展“六城联创”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除了在人员、经费、制度等方面进行保障外,还专题进行研究部署,制订整改措施,明确责任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实实在在地出重拳。
再次检查问题。对照反馈意见,组织有关人员观看暗访组拍摄的视频,并重新检查走访暗访组走过的路线,让有关责任单位人员亲身感受我市“创卫”存在的问题。
明确整改责任。在暗访反馈意见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由点及面,整理分解为8方面41个问题进行整改落实,明确责任单位、整改要求。各地、市直有关部门将任务层层分解至基层单位和具体责任人。
密集督查整改。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对整改点进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人大、市政协领导今年共5次率队视察创卫、食品安全和治水工作,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市创卫办建立6个督查小组,每日不间断对各地进行巡查,一发现问题,立即发放整改通知书,5月以来共发督查整改联系单1388张,整改反馈率达100%。
实行逐月考评。对各地每月完成创卫、两无三化、“三改一拆”等工作情况进行考核排名,在主要新闻媒体刊登,排名全市最后三位的街道对其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连续2个月排后三位的,由纪检监察、组织部门进行约谈;连续3个月排后三位的,实施问责。目前,41个问题都已整改落实到位。
医改创新悉数温州市卫生举措由“变”至“便”
在社区中就可参加健康体检,看个小病不必再跑城市大医院,百家流动医院还将开进山区——
公立医院改革、社会资本办医——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词汇最近屡见报端,而乏人所知的是,这却是我们身边点滴医疗之变的源头。
近年来,正当看病难、看病贵的言论尘嚣日上之时,温州市卫生系统却推出一系列举措,给市民大开方便之门: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微体检,医院的药价也悄悄便宜了,公立医院也不再一方独大……
社会资本办医全国领先
1989年,全国首家民营医院就在温州成立。通过20年多年的探索,社会办医力量在温州迅速扩张。目前,全市登记在册民办医疗机构2255家,其中民办医院75家,就占了全市医院总数61.5%,核定床位6578张,一些民办专科医院的办医规模、技术水平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10月,《人民日报》整版报道温州社会办医的经验。如今,温州社会办医的经验已在全国推广。成为重点示范。
公立医院改革全面铺开
从2011年至2013年年底,从县级公立到省市级公立医院,全部进行了药品零差价的改革。从今年1月1日起,温州地区所有药价全部“进价入,进价出”,原本“以药养医”的弊端被完全破除。此外,医疗技术全面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也跟随调整。改革后,县级以上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得到提高,就诊人次同比2011年增长了25.2%,住院人次增长了22.6%。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民谋便利
2012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如今,50家二级乙等水平乡镇卫生院、656家农村新社区示范村卫生室都已建设完成。全市还打造完成20分钟医疗服务圈。迄今为止,全市累计建成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16家,省级200强卫生院24家,乡镇卫生院建设达标率居全省第一。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比例达52.95%,县域内就诊比例达82%,超出了平均水平。
省级卫生强市创建稳步推进
在外来人口集聚区加强“预防接种”,打开就诊预约的“方便之门”——我市卫生部门正致力于省级卫生强市创建。如今我市多个县(市、区)已通过省级卫生强市的暗访调研,国家卫生城市创建也通过国家暗访,卫生事业发展指标正稳步提升。
现在,我市医疗预约挂号量全省第一,卫生监督执法查处案件数和罚没款数也是全省“状元”。保持了对医疗违规违法的零容忍,大大净化了医疗环境。创成国家级卫生应急示范县1个,市疾控中心在全省率先通过生物安全示范实验室建设。
瑞文高速龙丽温高速瑞文段主线计划明春开工
文成一小时到市区不是梦
龙丽温高速公路瑞文段,起点位于文成县樟台,设文成枢纽与龙丽温高速公路景宁至泰顺段相接,终点位于瑞安市仙降街道,设置江溪枢纽与温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相接,路线全长约40.8公里(文成段12.1公里、瑞安段28.7公里) ,估算总投资约74.14亿元(文成段21.96亿元、瑞安段52.18亿元),项目业主为温州市瑞文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全线设置2处枢纽、3处互通立交、停车区1处(与高楼互通合并设置)、匝道收费站4处、隧道管理站1处、养护工区1处、交警用房1处、路政用房1处。按高速公路标准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路基宽24.5米。
由于文成县多山的特点,龙丽温高速公路瑞文段桥隧比就占了72.5%之多。
龙丽温高速公路瑞文段建成后,文成至温州市区将有两条线路可行。一条线路是:文成樟台——瑞安江溪——绕西南的瓯海桐岭或瞿溪下高速;另外一条线路是:文成樟台——瑞安江溪——瑞安阁巷——瓯海南白象。龙丽温高速公路瑞文段建成通车后,虽然文成到温州市区的行车里程缩短不多,但行车时间可以缩短到1个小时左右,而且将大大提高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而现在文成县城到温州市区,行车至少约需一个半小时。
创园添绿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床到房
据市城市管理与行政执法局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绿地面积达6835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182公顷,绿地率达33.36%,绿化覆盖率达38.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32平方米(按建成区204.9平方公里、人口192.78万计算),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2010年的一张床到如今的一间“房”。
城市公园让你推窗就见绿
为了有序建绿,我市启动四个“推进”。
全速推进城市公园建设。为了创造一个推窗见绿、出行500米见公园的城市生活环境,城市公园建设成为我市绿地建设的重中之重,我市先后改造了景山公园、九山公园、华盖海坛公园、中山公园等6个城市公园,新建了杨府山公园、白鹿洲公园、墨池公园、半塘园等40多个城市公园。新建了华侨中心小游园、张宅河小游园、滨海园区中心游园等数百个街头绿地(小游园)。
大力推进山地公园建设。为满足老百姓休闲需求,我市通过建设园路广场、景观小品、配套设施等形式,将城区牛山、洞桥山、黄石山、茅竹岭、凤凰山等10个山体绿地进行园林化改造建设。
有序推进城市绿地建设。围绕创园目标,我市坚持挖潜建绿、拆违覆绿、见缝插绿,调动各级部门,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三公”企业搬迁遗留土地资源,新建绿地50公顷;动员企事业单位,开展沿河沿路“拆违建绿、拆围透绿”活动,拆除围墙4万米,拆除违章3万平方米,建成绿地30公顷;广泛发动市民,建成“金角银边”511处和祛疤栽花点23174个,建成绿地30多公顷。
持续推进城市绿道网建设。按照“成网、串绿、慢行”原则和“两横五纵”布局,将道路绿化连线成网,形成绿树成荫的效果。瓯江路、温瑞大道、市府路等城市干道绿地率高、植被丰富、景观优美;车站大道、锦绣路、九山路等次干道树茂荫浓、生态怡然。同时,城市绿道网通过整个绿道网体系串联起中心城区内的各级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小游园、滨水绿地等城市重要游憩空间。
看看四年里这些新添的“绿”
2010年冬至2011年春,新建城市绿地408.5公顷。其中,建成市、区级公园22个,街头绿地(小游园)164个,滨水景观带状公园3个,金角银边可绿化点655个。
2011年冬至2012年春,计划新建城市绿地1000公顷,实际完成计划任务数的109%。其中,建成市、区级公园48个,街头绿地(小游园)70个,附属绿地30个,城市绿道6条,社区绿道70段。
2012年冬至2013年春,新建城市绿地2700公顷。其中,建成市、区级城市公园9个,牛山公园等10个山地公园正式开园或试开园,改扩建滨水公园119个,新建滨水小游园303个,建成绿道网117公里,附属绿地129.29公顷,立体绿化56处。
2013年冬至2014年底,计划新建城市绿地500.6公顷,建成6大城市公园170公顷、滨水公园、小游园149公顷、沿铁路、高速防护林带135公顷及附属绿地45公顷建设任务,推广立体绿化15万平方米,完成绿道网建设60公里,结合美丽浙南水乡建设,建设滨水小游园178个。截至9月底,已新建去冬今春城市绿地306.65公顷,立体绿化12.78公顷,城区绿道43公里。□冬文
争创“国模”今年前8月空气质量优良率逾八成
2010年开始,温州市全面开启“六城联创”,创建环保模范城市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在通过深入实施绿满温州、亲水江河、空气清新、安静城市、设施保障、产业改造等六大行动后,于去年1月取得阶段性成果,被评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今年9月,我市召开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攻坚动员大会,会议要求全面打响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攻坚战,要严格按照2015年3月申请省环保厅技术预评估、2015年6月申请环保部技术评估的时间进度,力争在2015年底把我市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我市今年1-8月
空气质量优良率81.1%
2010年时,我市空气质量的优良率为92.6%,2012年提升到了94% ,但此后国家对空气质量的评定采用了新标准,去年我市的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8.8%。我市今年初编制出台了《温州市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2014—2017年)》及有关专项工作方案,通过推进机动车尾气、燃煤锅炉、工业有机废气、餐饮油烟等重点领域的治理,我市今年1-8月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1.1%。
温瑞塘河总磷
首次达到5类水标准
近年来我市全面推进温瑞塘河的综合整治工作,截至今年8月,温瑞塘河水质主要污染物指标下降明显,氨氮持续下降,总磷首次达到5类水标准,高锰酸盐指数持续下降并稳定在三类水水平。
另外,今年1~7月我市市区已累计整治河道238条,完成市区整治长度156公里;编制出台《温州市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和《温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整治提升方案》,重点督促指导全市珊溪、泽雅等6处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工作,目前持续保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100%。
文化名城四大亮点彰显瓯越文化
今年是我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为关键的一年,迎检准备工作已进入攻坚冲刺的阶段,从进展情况来看,可谓成果显著,亮点纷呈。
-亮点一“三纵四横多点”街区整治将完成
2012年,市政府成立市名城集团,负责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区域内文保项目及其他历史人文景观的修缮、保护、建设、开发和利用等相关工作。为了打造既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又保护传承载体,彰显瓯越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我市以“三纵四横多点”(“三纵”为解放街、公安路、城西街;“四横”为康乐坊、仓桥街-沧河巷、鼓楼街、广场路;多点:以谯楼为代表的沿线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街区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突破点,不做大规模动迁,保持原来解放北、广场路的历史风貌,对仓桥街-沧河巷,城西街的环境整洁和历史风貌基本恢复为整治的重点,突出城市有机更新、居民生活、功能业态延续有机结合。同时,做好谯楼子城城墙修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和东瓯王庙保护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建设。此外,推进江心屿历史地段、永昌堡抗倭遗址修复工程,做好泽雅造纸及黄坑与水碓坑村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整治。目前,街区整治已进场施工,预计今年十月完成。
-亮点二“文化遗产申报成绩突出
去年,我市文化遗产申报晋级成绩喜人,根据国务院公布的第七批国保单位,我市曹湾山遗址、国安寺塔等14处文物位列其中,全市国保单位数量上升至29处。而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公布名单中,我市永嘉县岩头镇苍坡村、苍南县龙港镇鲸头村、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等三处古村落入选,全市国家级传统村落升至8处。
温州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了解,全市已有细纹刻纸、木活字印刷、泰顺木拱桥营造技艺、永嘉昆剧四个项目,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瓯剧、瓯塑、瓯绣等30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有米塑、温州南拳等136个省级非遗项目。这一年来,我市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不断跨上新台阶。开展了百项非遗“守望行动”,加大传承人、传承基地的补助和扶持力度;制订加快发展温州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探索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与产业化组合发展,如瓯瓷、瓯菜组合与餐饮业、旅游业,木活字、蓝夹缬、泽雅造纸组合与设计印刷业等;突出做好龙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龙舟活动的健康发展,积极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温州龙舟文化品牌;以全省规模最大的温州非遗馆为阵地开展传承人技艺表演、“非遗学堂”等活态传承保护活动,坚持每月推出一个主题,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
结语Epilogue
这是温州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
一年前,局部金融风波带来的阵阵寒意犹在,温州经济能否企稳回升,外界几多揣测。
而现在,我们期待着金秋更多的收获,期待着新常态下的新风景。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