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温州,在“7·23”动车事故救援中为世人瞩目。随着网络慈善迅猛发展,暴露出网络慈善监管难、个人网上募捐容易被利用等诸多问题,如“17岁公益少年骗捐事件”,让民间网络公益组织遭遇空前“信任危机”。
2015年3月,温州网联合市慈善总会开通“乐善365”网络公益捐助平台,探索“媒体+互联网+公益”,有力地推动了网络慈善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引导微小公益力量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温州17岁“公益少年”小向,以给小学募捐为名,私下将两万多元善款挪用买苹果手机等。面对媒体,小向承认确有此事。
活跃在网络论坛、微信朋友圈里形形色色的公益组织,经常以救助的名义发起募捐,究竟是真慈善还是伪公益?
志愿者的管理体系松散、公益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不通畅,这些都是温州民间公益圈存在的问题。
瑞安老王一家,为迎接女儿腹中小生命的诞生,举家搬到离接产医院较近的瑞安安阳,可就在当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伴随着强烈的爆炸,使一家四口陷入火海。
数额这么大,家属要不要及时公开使用情况?捐给王芙蓉一家的爱心款,是不是就归他们支配?钱多出来了,要流向哪里?
微信募捐的真假怎么分辨?这类善款要不要监管?善款的用途有没有限制?如果善款被挪用,有没有相关法律可以处理?
网络募捐所募得的善款来源很广泛,捐赠人捐款时往往出于爱心,不会考虑善款在完成救助事项后是否还有余额。如王芙蓉一家在出事后,短短5天就收到善款逾600万元。这笔善款是否完全用户其一家的治疗,如果有剩余,因为网络募捐的善款余额无法逐一返还,但捐赠人也一定不愿看到爱心善款用于其他用途,如何处理善款余额?
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渠道发布信息,一段煽情的文字配上一张图,或者一个公益人物随便发布一条求助信息,在发酵后都会引来大量的关注和爱心,如温州的“伪公益少年”挪用善款买iPhone手机,瑞安王芙蓉一家出事故后,除了王芙蓉亲属认可的捐款账户,微信上还出现了诈捐账户等,让信息真假难辨。
网络丰富了募捐手段 但监管漏洞大
“微信发布募捐信息,手机即时转账捐款,很方便,但也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一名热心慈善的企业家说,他经常收到朋友通过微信发来的爱心求助信息,这些信息往往是微信朋友圈的截屏,介绍受助人的情况,附有捐款账号,再配上一张受助人的照片。但是钱捐出去之后,受助人到底是用于治病了,还是用在其他地方了,并没有反馈。类似的募捐信息既不更新捐助的情况,也没有下文。
《捐赠法》未对个人募捐作出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捐赠人有权向受赠人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是《捐赠法》并不适用于向个人捐款的行为。而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未明确指出个人开展慈善活动应如何公开相关信息,也未指定由哪个部门对个人开展的慈善活动进行监督。因此在具体的执行层面,尚无法落实。
“17岁公益少年骗捐事件”让民间网络公益组织遭遇空前“信任危机”。3月15日,温州网组织“民间公益的成长烦恼”沙龙,探讨开通统一网络捐助平台。
6月25日,联合市公安局、民政、慈善人士、专家教授等,就网络捐助机制建设、“乐善365”网站管理等深入探讨,形成《关于规范网络慈善的试行意见》,开创国内网络慈善规范化路径探索的先河。
“公开、透明、规范、便捷”,成立以来,“乐善365”网络公益捐助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成为温州民间公益爱心团队的“集结地”。他们通过平台开展助医济困、关爱工程、安老工程、应急救援、文明创建、希望工程、绿色环保、爱心帮扶、公益支持等多种形式的公益行动,借助媒体的传播力和公信力,汇聚每一个微小的力量,为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送去一片片温情和真情。
一场大火,苍南薛女士与小女儿以及弟弟都被烧伤,丈夫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两天内,社会各界筹集善款逾170万元。从住院治疗到出院,每一笔费用都精确到几角几分。
6岁男孩被诊断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近80万元善款却遗憾未能挽回男孩的生命。为了完成儿子的遗愿,父母将善款余额全部转捐给温州市慈善总会网络分会。
平台开通以来,累计发起项目及救助83个,筹款逾300多万元,参与捐助者达10856人(次)。借助平台,涌现出一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他们或用镜头讲述公益故事,或将公益作为事业,或热心慈孝,在平台的推动下,形成了人人行动、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为“事事皆公益,人人可参与”的网络公益新时代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9月3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中央媒体集中报道温州“互联网+公益”新做法。其中,人民日报以《多地引入“互联网+”概念,创新形式——网络公益,让爱穿越时空》为题,援引温州“乐善365”网络公益捐助平台作为鲜活案例,充分肯定了该平台的的公益创新模式,点赞其“数不清的微小公益力量,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正能量”。
如今,温州对“互联网+公益”的新模式进行进一步探索。让互联网为爱插上翅膀,使慈善事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2015年末,“我们”倡导发起“乐善市集”,通过闲置物品交换,打造“低碳公益链”,成为居民闲置物品的循环机。而“公益墙”项目,则通过旧物义卖,募集公益基金,让旧物在公益、慈善中获得“新生”。
2月20日下午,一场以低碳和公益为主题的“我们的乐善市集”在市工人文化宫一楼开门迎客,附近的居民兴致勃勃地赶了一个“低碳公益集”。
现场设置低碳市集、公益市集、创意市集三个分场,可以带着闲置物品来交换、出售,参与爱心拍卖,还有机会登上我们的低碳爱心榜,并获得“低碳勋章”。
不穿的衣服、读过的书籍、用不到的日用品,都在我们的征集之列。你可以把你的闲置物品用于交换,也可以用于爱心拍卖,还可以在达人的指导下,进行二次创作,让它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