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单车运动员投入所有积蓄 建立民间博物馆
核心提示:“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赋予温瑞塘河江南水乡的秀美。将那些渐次消逝的生活与记忆,在塘河边上一一复活。
温瑞塘河南白象段。
《双城记·百姓故事》系列报道:
《双城记·百姓故事》系列报道②
《双城记·百姓故事》系列报道③:
《双城记·百姓故事》之塘河文化
杭州大运河。网络图片
温州网讯 “现如今重商轻文的氛围渐浓,很多人觉得我守着的是一堆破铜烂铁,但将来会有人懂得它们的价值。”一个烟雨朦胧的午后,“青灯先生”在他的书屋内品着茶,怡然自得。他的青灯书屋安在南白象塘河的一截支流边,临河小筑,垂柳依依。
“青灯先生”名叫张金成,年近不惑,是“饮塘河水长大的瓯海人”。10多年来,他一直以民间藏家身份,孜孜不倦地收集着跟塘河文化有关的古器。2013年以来,他在塘河边对外免费开放“灯文化博物馆”“塘河文化民俗园”。如今,他正在为南湖边上的“温州石刻造像艺术馆”四处奔走。
在张金成看来,京杭大运河笔直浩荡、气势恢宏,但“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更赋予温瑞塘河江南水乡的秀美。他像是“一名水乡人文的寻觅者”,将那些渐次消逝的生活与记忆,在塘河边上一一复活,诉说不为人知的历史……
将水乡文化集中到塘河边上
28岁之前,张金成是浙江体工大队的职业运动员,其障碍单车项目刷新过多项吉尼斯纪录。但在运动生涯最巅峰的时刻,张金成突然消失在大众视线中。再度出现时,他蓄起长须,穿着自己扯布裁缝的麻布粗衣,自称“青灯先生”。
张金成说,这一切,源于他在云贵高原训练时的感悟。当年他借住在云南当地的一户农家,对方是个藏家。各类古器在昏暗的灯光下映衬出的光泽,也点亮了他内心的萌动。训练之余,他开始收集各类古灯。后来,他听说有很多福建人常来温收购各种祖辈留下的古物件,销往各地。“这些古器承载着多少温州消逝的记忆,为什么我们不能保护祖辈留下来的家当?”张金成反复问自己。于是,这个曾经的“单车小子”选择了另一条路——将所有积蓄投入到了各种收藏中,特别是古灯。
张金成在塘河边租了老房子,建了“青灯书屋”和民间博物馆,守着两万多盏古灯。这些灯器,大部分来自温州本地,可追溯至久远年代。张金成说,温州是水乡,将这些水乡文化集中到塘河边上,最能激发它们的活力和灵性,“塘河文化只有通过展示,才能传承和发扬。”
灯文化博物馆和塘河文化民俗园开放以来,每天有数十人慕名前去参观。前段时间,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到他那里采风;过几天,台湾团队要来参观交流;还有各类文化设计领域的专家慕名前来……这让张金成觉得,园、馆的开放简直是对外展示塘河文化的亲水平台。
民间的文化保护意识在觉醒
古器收藏是件费钱的事,为了贴补费用,张金成还经营着一家农家餐馆和一间民宿。他说,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投入到了自己的爱好中,“我的目标是做一个商业项目,补一个文化元素。”在他看来,“有文化的人没钱养文化,有钱的人却缺乏文化品位”是一件可悲的事,商业需要文化的烘托和熏染,文化需要商业的补给和养护。
收集之路,几多坎坷。一次,张金成路过市区解放街时,无意中瞄到一间老房子的院落里摆着一张石刻圆桌,想把它搬到塘河边上。这里是“池上楼”原主人后代的住所,但已出租。几番打听,张金成联系上房东,但对方果断拒绝了要求。张金成不厌其烦,多次把对方和他的族人请到灯文化博物馆参观。终于,对方被他的真诚感动,答应了。
“这些都是温州先辈生活过的痕迹,每一件石刻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要把这些故事全部搬回塘河边上,这是它们的真正归宿。”面对收藏,张金成总是越挫越勇。
让他颇感欣慰的是,在多年的坚守下,民间的文化保护意识也在觉醒。曾有一名瑞安仙降的老先生找到张金成,说家中有一个门石,想无偿捐赠给他的展馆。“老人家认为只有将它向世人展示,才是真正的物尽其用。”张金成说,这份信任和托付让他感动。
他在打造一个更大的塘河文化梦
如今,张金成有了一个更大的塘河文化梦,并已着手实施。去年,他和瓯海区签订了协议,将在塘河南湖沿岸,打造一个占地10亩的温州石刻造像艺术馆。
“用民间的力量推动塘河文化建设,需要政府的魄力。据我所知,杭州运河文化也采用了这种模式。”
所以,张金成对自己在建的石刻造像艺术馆有了更高期待。这个场馆临近“万象城”商业区,他认为将商业和文化融为一体的模式,是传承塘河文化的未来之路。艺术馆的图纸由意大利设计师打造,“因为整个场所不用太多黏合剂,采用垒石技术,这种技艺在欧洲比较成熟。”张金成希望这个艺术馆建成后,本身也成为塘河边上一件艺术品。
从“青灯书屋”往外眺望,塘河水波光粼粼,烟雨笼罩下的古树正吐新芽,疏影横斜,岸边的黑瓦白墙相得益彰。“几曲河分上下乡,人家疑住泖湖庄”“河乡流水漾清澜,夹岸榕阴拥翠峦”……清朝方鼎锐《温州竹枝词》中的水乡画景,在青灯先生的娓娓讲述中,正涉水而来。
翁锦武
温州市温瑞塘河环境与文化促进会会长
塘河文化保护
需要民间力量
在翁锦武看来,政府这些年对于塘河沿岸古迹的保护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口头上。
保护这些古迹需要一个整体又精细化的规划。翁锦武说,比如对古迹的名字和历史作用深入调查、考据、建立档案,确定列入保护计划的古迹,再在政策上保证这些建筑在拆迁过程中不会受到破坏。
有关部门也需要花点精力引导民间力量参与到塘河文化的保护工作中。他说,塘河文化保护的工作目前更多停留在政府层面,温州的民间力量却被闲置了。此外,在政策、资金、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可优先安排给塘河两岸用于文化宣传的景观。“以杭州为例,在保护运河文化时,资金投入多,规划做得早,优先文化保护,政府给予了政策和土地上的支持。”翁锦武这样说。
谈及对于已挖掘保护的塘河历史文化,翁锦武认为,一来要形成书面文字,二来可以做碑刻加以说明,加强文化意义。地方政府可以和高校合作,做一本塘河口述史,许多生活在塘河边的老人就是一本活历史,他们的记忆和感情,其实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还有在塘河河畔应多建文化馆或博物馆,把收集和整理出来的塘河文化好好利用起来,发挥其教育功能,这样塘河文化才能传承下来。
《双城记·百姓故事》系列报道④
塘河的水清了但文化味淡了
胡铸鑫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2006年至今,胡铸鑫在塘河边已留下近4000公里足迹,他说,这些年塘河的水变清了,河面上已鲜见漂浮物、排污管、生活垃圾。但是,塘河的文化味还有些淡。
一天傍晚,胡铸鑫带着长镜头来到半山腰,准备俯拍塘河风光。但在镜头里,他看到的不是美景,而是一座座断桥,一座座破败的庙宇宗祠。
“挺可惜的,塘河古桥除少数得到重视保护、立有桥碑、刻有文字简介外,大多数古桥处在自生自灭的脆弱状态,岸边的古建筑也没得到应用的保护。”胡铸鑫说,这些年来,古桥和岸边建筑的损坏程度较之从前更加严重,“其实不少古桥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
水上戏台成为闲置的摆设,同样让胡铸鑫心中不是滋味。他说,水上戏台是塘河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是戏台的一种,建在岸边或水面上,是神庙的一部分。过去,它能为往来船只提供娱乐。据塘河边老人回忆,戏班在水上戏台表演时,借助水的回声,乐音更加悦耳。
“现在水上戏台已经不多见了,我在三垟湿地见过几个,但也基本是荒废在那里,无人问津。”胡铸鑫说,在温州城市化建设的大潮中,应该尽量避免塘河沿岸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遭到破坏,“古桥、水上戏台、庙宇等建筑都是塘河文化的载体,如果载体不复存在,谈何保护塘河文化?”
陈毅 25岁杭州互联网创业公司运营经理
说比较
温州的南塘街过于商业化
杭州运河文化有传承有创新
我在杭州6年了,大运河就在我大学校园的边上。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如今两岸散落着许多历史街区、文化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和自然生态景观带。
大学4年里,我无数次经过运河边,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都市文化。
我很喜欢去运河南段的富义仓遗址公园,古朴幽静。运河之上还有小河直街、大兜路等历史街区。小河直街保留有传统的运河人家,再现了京杭运河沿岸的历史风貌和特色,为杭州现存的民清历史街区。每每行走在这些地方,我总有一种穿越的感觉。
运河的魅力不仅在于厚重的历史,还在于被赋予了新时代的都市运河文化,杭州运河天地LOFT文化公园便是其中的一大体现,它包括创意产业基地和配套景观公园。在创意产业基地内,近3万平方米老建筑群体现了运河风貌的原汁原味;配套景观园区,利用城市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新概念,创造了良好的人水亲近环境品质。整个公园既延续了运河历史脉络,也提供了一个创业和休闲的良好环境。
反观温州的塘河文化,第一个想到的是南塘街。但这里更多的是一个商业化街区,有吃有喝有玩,但看不到文化的沉淀。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前几年到南塘街,发现一些牌坊、石桥上的名称是清一色的电脑字体,与周边环境很不协调。这个细节如此“现代化”处理,可以看出整个南塘街在文化包装上是缺少思考的,起码请一个书法家题字应该不是难事。
将来,我希望家乡的南塘街支持一些能够反映、宣传塘河文化的店铺开张,让美丽的南塘街多一丝历史气息。
网友热论城市建设,麻辣评论获“赞”
网友评论摘录
不断曾在杭读书的网友留言——
杭州天空常灰蒙蒙的
希望温州城市化的同时
能给人清爽的感觉
“老衲是个扫地僧”:浙南民居风貌要传承好
城市建设关系所有温州市民切身的利益,也是体现温州文明城市的一个形象,另外也是温州文化历史传承的一个见证。规划要保护历史街区,注重文化传承,体现浙南民居风貌。
“黄纯磊”:希望温州给人清爽的感觉
读书时在杭州待过,大学老师说杭州其实并不好,天灰蒙蒙的。我希望温州城市化之后,还是能够给人清爽的感觉。另外,除了扶持大集团,也要给个体户、小微企业包括摊贩经济一些发展空间。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