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睡城”做“税城” 温州如何做到宜业又宜居

温州网 2017-04-19 07:46:31
查看评论

  温州网讯 一片片围垦区建成、一条条道路通车、一幢幢新楼耸立……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和浙南科技城等大平台、新城区的建设,为温州大都市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在城市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宜居”与“宜业”的矛盾,新城片区往往存在城市社会服务设施和基本功能薄弱等问题,在交通上呈现“潮汐化”现象。

  产业是税源,是城市化的支撑,城市化则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是都市型产业培育和发展的推力,两者相辅相成。今年的全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也指出,要更加注重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依城促产。那温州在新、老城区的建设过程中,要如何更好地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真正做到宜业又宜居?

  单位搬迁新址半年多 周末连吃饭都成问题

  娄女士原先在鹿城中心城区上班,半年前其所在单位搬迁到市区东部一新城片区的新址,虽然工作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令人欣喜,但生活上的不便也不断困扰着娄女士和她的同事们。

  “原先在市区,不管高峰期怎么堵车,上下班相比现在还是算方便的。”娄女士说,单位搬到新址后,尽管有班车接送,但来回仍要至少两个半小时,“因为距离远,上下班时间和市区不一样,下班时间4点30分,到市区也刚好碰上下班高峰期,住黄龙等市区西片的同事,班车到达后还要继续转车才能回家,到家经常都晚上7点多。”

  其同事小李则说,有时候赶不上班车,需要乘坐公交回家。但最近的公交站,走路的话还有半小时的路程,加上周围都比较偏僻,空荡荡的,在安全上并不是十分放心,尤其是女同事。

  除了交通上的麻烦,日常生活中还存在众多不便。小李说,周边如今还没有什么配套,除了上班,根本不愿意在此多呆哪怕一分钟。她说,周末由于值班人很少,单位食堂不开伙,吃饭问题只能自己解决。“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带上泡面凑合一下,真不行,就只能开车到最近镇上的小店吃,来回要半小时,油费都不止这顿饭钱。”

  新城片区重在“城”

  政府要优化建设管理方案

  “新开发区域,先行入驻单位工作人员确实会有很大不便。”浙工贸时尚研究院院长、教授王艳分析说,新城片区的开发建设,项目都有入驻的先后顺序问题,许多商业、服务等配套项目还未来得及实施,“但是,在人性化服务方面,政府是可以做得更好的。如交通问题,新城片区起初人口规模肯定不够,开通公交线路是亏本的,但新入驻市民又有实际需求,这就要求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通过补贴等方式增加公交线路的设置。”

  王艳表示,“产城融合”发展,对于城市新开发片区来说,要重在“城”,而对于老城区,则要重在“产”。

  “新城片区要特别注重规划实施的时序,优化政府建设管理。”王艳说,上世纪末搞开发区是整块的工业用地,加很少的生活配套,滨海园区是其中典型,但如今已进入后开发区时代,“现在新的产业集聚区都是以‘产城人融合’理念来规划建设的,如果规划最终落实,都会是一个个宜居宜业的区域。”

  王艳举例说,浙南产业集聚区在金海湖规划了一个新城区,住宅、教育、卫生、休闲、文化、体育等设施一应俱全,碧桂园、籀园小学分校等都已入驻。“但问题是,规划建设是有时序的,一般几十平方公里的区域开发完毕至少需要5-10年以上,这一过程中,先进来的企业或单位会有很大不便。这就需要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优化建设管理方案,比如交通先行,优先建设住宅、商业、教育、卫生等最基本的生活配套设施。此外,在产城融合的前期阶段,政府还要起到主导作用,在政策上给予市场服务主体扶持鼓励,或由国有背景企业先行进入。”

  “温州正在老城区大力推进‘大拆大整’和‘大建大美’,在这一更新过程中,既是城市功能的完善、居住环境的优化,也是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王艳说,老城区“大拆大整”后的土地利用,除了用于住宅安置,更要积极引入和培育发展都市型产业,让老城区成为“税城”,而非“睡城”。

  王艳建议说,温州要学习杭州、深圳等城市的经验,结合城中村改造,引入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都市新兴产业,如创新创业服务、文化创意、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现代商贸服务、消费性服务等,打造一批“产业社区”或“产业街区”。而针对城郊接合部的一些拆后用地,也可积极发展科技型、低耗、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

  来源:温州晚报

  记者肖建永

下载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黄作敏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