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寻亲、智慧寻亲、广告寻亲……为了护送他们回家,温州市救助管理站“用尽招数”

温州网 2020-12-10 08:00:00
截至目前,温州市无法查明身份及家属情况、滞留一年以上的流浪乞讨人员已从297人降到200人,减少了30%以上,医疗费从1700多万元降到1500万元左右,减少了12%。

温州网讯  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患精神疾病或是智力障碍,讲不清、说不准自己的姓名和家庭住址,走失后,回家之路漫长而又艰难。能够平安地护送他们回家,回到家人身边,这是救助管理站的职责所在,也是爱心之举。

近三年,市救助管理站相继借助人脸识别、社会力量,打造了立体寻亲体系,让流浪者回家的路不再遥远。在他们的努力下,共帮助160名因精神异常、弱智等原因无法认知自己行为、无表达能力的流浪乞讨人员成功寻到亲人。

截至目前,温州市无法查明身份及家属情况、滞留一年以上的流浪乞讨人员已从297人降到200人,减少了30%以上,医疗费从1700多万元降到1500万元左右,减少了12%。

借助人脸识别,科技寻亲

积极协调公安部门,开创性地将公安人脸识别系统运用到救助寻亲工作,开展“科技寻亲”。2017年12月,与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合作,通过采集120名长期滞留人员头像,成功地核查出39名人员户籍信息,识别率32%。

通过人脸识别找到亲人的救助对象列表

2019年6月,又联合温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视侦大队对全市255名长期滞留人员统一进行“人脸比对”,共识别出78位长期滞留人员身份,识别率30%。同时,借助百度AI人脸系统,确定专人联络百度寻亲平台,把长期滞留人员照片上传,通过人脸识别技术获取上传图片的人脸特征和数据库中的进行比对,目前已经上传成功200多名滞留人员数据。

引入社会力量,智慧寻亲

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注于精神慰藉服务的社会组织温州市社区心理援助志愿者协会,安排2名专业的心理辅导师长期驻点市救助管理站,开展“智慧寻亲”。

辅导师们围绕查询身份信息的目标,通过滞留人员不同的喜好,积极开展“拼音识字”、“地理问答”、“音乐心理健康”等特色活动,让滞留人员逐步适应所处服务环境,放下心里戒备和警惕,与工作人员建立朋友和家人的关系。日子久了,滞留人员都亲切地管工作人员叫“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使这些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滞留人员感受到人间亲情,在不经意间道出了片断身份信息。

社会组织入驻以来,短短半年时间,已经通过这种心理辅导等方式寻亲成功4人。与此同时,还引入民间力量开展“智慧寻亲”,特别是通过多方联络,与中央电视台《等着我》栏目组共同实施的公益寻亲平台——缘梦寻人公益取得联系,并将长期滞留人员照片上传该平台。

用好媒体资源,广告寻亲

为进一步扩大寻亲的渠道,2019年以来,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媒体寻亲公告,成功地找到了5位对象的亲人。与本土媒体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每年和一家媒体进行合作,开展深度寻亲工作。如去年以来,对身份不明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深度报道,详细描写人员的状态、提供的片断信息,以故事性报道形式,从寻亲,寻得,效果上进行跟踪报道,发掘背后感人故事,后续伦理、人情故事等,探讨寻亲背后的隐情故事,以引起更多的社会人士关注流浪乞讨人员。

强化自身力量,日常寻亲

为进一步将寻亲工作落到实处,市救助管理站抽调6名业务骨干成立甄别小组,专门开展寻亲,练就了一身寻亲本领。

针对错综复杂的寻亲第一手资料,经常性地开展寻亲案例研判交流会,提高寻亲效率。滞留在救助管理站9年的对象郑士芬,甄别小组成员在精心照料其生活起居的同时,不断从其日常生活和问询中拼凑出有用信息,最终形成完整的寻亲信息链,成功联系到其家人。

大爱寻亲光荣榜

截至目前,已经通过这种方式为6个科技寻亲无法找到家人的求助对象寻找到家人。建立“大爱寻亲光荣榜”,实时记录当前寻亲工作成效,注明每位寻亲工作人员当前的寻亲成功数量,动态管理并以此来进行排位,提高寻亲甄别小组竞争力和紧迫性。2018年、2019年仅增长长期滞留人员1人。

来源:温州新闻客户端

记者 庄越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
拜尔口腔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