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谁说温州人重商不重文?

谁说温州人重商不重文?

浙江宣传 2022-08-25 09:38:11

  温州有条五马街。众人皆知,五马街有“商气”,殊不知,其“文气”更甚。

  相传,五马坊之名,始于东晋“书圣”王羲之任永嘉郡守时。明嘉靖《温州府志》载:

  “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

  南宋的史料亦记载:“谢灵运为永嘉太守,以五马自随,立五马坊。”

  王羲之、谢灵运这样的文人大咖,在温州历史上,自然拥趸无数。

  而携着人文典故的五马街,不仅浓缩着温州商业繁华的历史,亦成为古往今来温州文风昌盛的见证。

  小小五马街,仿佛是温州的缩影,不但商业文明兴盛,且山水灵秀、人文荟萃。

  五马街

  

  改革开放后的温州商人名声在外,他们把生意做到了五大洲。以至于人们提起温州人,总会毫不犹豫地贴上一个“商”的标签。

  这刻板印象的形成当然不能怪别人,只能说“商”的光芒过于耀眼,掩盖了低调内敛的“文”。

  据说,民国时期浙江有这样一个说法:做生意靠宁波人,打官司靠绍兴人,读书靠温州人。

  历史上温州的教育机构建立得比较早,而且数量众多。早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平阳便建立了横阳学宫,这是浙江省第一所地方官学。作为民间办学的书院出现于宋代,据《浙江省教育志》记载,宋代杭州书院共有5个,嘉兴3个,湖州8个,绍兴16个,而温州则有19个。

  上世纪40年代平阳中学学生合影,其背景为“棂星门”和“道冠古今”牌坊。

  书院里名师荟萃,王开祖、周行己、郑伯熊、郑伯英、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王十朋等声名远播,从学者云集。

  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

  温州人在考场上一时纵横驰骋,南宋科举考中进士数量多达上千人,居全国第二,仅次于福州。其中文状元出了5位,省元(礼部试第一名,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环节)出了9位,省元数量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第一。令温州人津津乐道的乾道八年(1172)那场省试,前三名分别是蔡幼学、陈傅良、徐谊,全是温州学子。

  人才辈出的温州,多次被名家大咖点赞。

  如南宋学者真德秀赞曰“温多士,为东南最”,南宋思想家陈亮感叹“人物满东瓯”。南雁荡山的会文书院门口贴着一副清代学者孙衣言所写的对联:“伊洛微言持敬始,永嘉前辈读书多

  

  严肃认真的读书之余,温州人也风雅,擅长琴棋书画,喜好戏曲歌舞,文艺范儿自古传承。

  800年前,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南戏诞生在温州,元代温州人高则诚创作了“南曲之祖”《琵琶记》,500多座古戏台遍布城乡各地。多少人的文化启蒙就来自戏台上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清丽婉转的唱词。

  浙江琴派的创始人郭沔也是温州人,一曲《潇湘水云》穿越时空,千年后依然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南宋“永嘉四灵”之一赵师秀的七言绝句描述了温州人悠闲的业余生活:“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棋艺高超的温州人想必数量不少,以至于在明代形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永嘉弈派”。

  温州书画高手辈出,元代王振鹏有“界画第一人”的美誉,一幅《江山胜览图卷》2012年在北京保利秋拍中以超过亿元的高价落槌成交;名列“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一幅《富春山居图》名扬天下;及至民国时期出现的“永嘉画派”更是海上画派的一支重要力量。

  温州人素来有抱团合作的精神,在文化领域也不例外,因此会有画派、棋派、诗派,会出现不同专业的学术群体,特别是以姜立夫、苏步青、谷超豪等为代表的温籍数学家群体,尤为引人瞩目。

  温州在中国现代数学史上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中国最早的数学专科学校是瑞安学计馆,最早的通俗数学期刊《算学报》在温州创办,最早的地区性数学学会天算学社在瑞安成立。200多位温籍数学家的身影活跃在国内外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演绎了父子数学家、兄弟数学家、师徒俱名家等许多佳话。

  

  温州的文脉与商脉一直交织发展,其源头活水,离不开永嘉学派。

  温州人读书,不是死读书,而是强调“务实不务虚”,提出义理不能脱离功利,主张“农商一体”和“富国强兵”,由此形成了“以经制言事功”的永嘉学派,成为南宋时期与理学、心学鼎足而三的重要思想学派。

  浙学之盛,始于永嘉学派。永嘉学派提倡“事功学说”,重视实用、务实创新的理念,重视商业氛围,对数学发展、教育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19世纪上半叶,永强人张振夔致力于研究和复兴叶适永嘉学派的“通经致用”,结合吸取西方的科学和民主思想,认为中学与西学是互相补充的,并提倡注重教育。

  鸦片战争后,瑞安的孙衣言和孙锵鸣兄弟,极力宣扬叶适和张振夔“永嘉之学”的“讲功利”和“通经致用”。孙衣言之子孙诒让,更是提倡办实事学科学,并身体力行于“阐西学,办实业,兴学校”的实际行动。在这种氛围带动下,当时温州的青年继承了务实肯干的作风,形成了勤奋好学的风气。

  据不完全统计,1898年至1911年的13年间,温州留日学生就有130多人。他们怀抱救国理想,远赴海外,学成后将先进的学识反哺家乡,对温州清末民初的教育、文化、政治、思想等方面均有较大影响,尤其推动了温州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如今,温州市教育成绩也令人瞩目。特别是高考,据统计,2022年高考,全省前12名优秀学子中,有6人是温州市户籍,占全省一半。

  此外,温州学者通过大量著述,提出自己在社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创见,充分彰显了温州人的事功精神、创新意识。

  温州城市书房

  温州耕读文化积淀至深,重视教育、重视读书。也因此,温州以公共图书馆为主阵地,城市书房和农家书屋为特色亮点,城市书巢、流动书吧、文化驿站为辅助阵地,实体书店为有益补充,依托全市3593个农村文化礼堂,积极构建起“15分钟阅读服务圈”。

  所以说,温州既重商,也重文。

  来源:浙江宣传

  原标题:谁说温州人重商不重文?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