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人的根到底在哪里?
温州人寻根问祖时,常常会发现自己的祖先不是来自福建,就是来自中原,却没有来自温州本土的,这是什么原因?
温州人听说过“东瓯王”,但很少有人知道“东瓯王”时期的两次大移民,让原生态的东瓯土著几乎全都迁徙到了内地。
是的,我们温州自古便是一个移民之乡。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温州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是移民。
温州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史前遗址类的国保单位——曹湾山遗址,证明温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那么,我们从哪里来?今天,小编带着大家来一趟寻根之旅。
原生态的东瓯土著几乎都离开了
新石器时代
温州本地有史前文化。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晚期,东瓯已有先民生息繁衍。
2002~2003年挖掘的温州市区曹湾山(老鼠山)遗址,证实这里曾生存着一支以瓯江流域为主要分布区的史前文化。
夏商周
温州在夏代名为瓯,商代名为沤,史称“瓯越”或“越沤”,其俗“剪发文身”。西周时期,有记录周成王年间(约前1063-前1027),瓯人以海蛤、蝉蛇等进贡周王室。
▲1906年温州旧城老照片
春秋战国时期,温州(东瓯)是越国辖地,属于“百越”的一支。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攻楚大败被杀,楚国尽取故吴地至浙江。从此越国一蹶不振,越国王族子弟纷纷向东南沿海迁移,其中一支后裔定居瓯江流域,与原地居民合为瓯越人,在今浙南地称王自治,受楚国管辖。
到这个时期,南下的“越人”和本地的土著,构成了在温州土地上生活的瓯人。
东瓯王时期的两次移民
汉代,两次大移民,让原本生活在温州的东瓯人几乎全都离开了温州这块土地。
我们最为熟知的东瓯王是谁?《史记·东越列传》记载:孝惠三年(前192),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称“东瓯王”。驺摇被认为是开发东瓯的始祖。
汉武帝有“浮海救东瓯”的典故。
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出现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合六名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汉王朝。当时,“东瓯王”驺建举兵胁从。
汉朝廷派太尉周亚夫、大将军窦婴出兵,并派密使以利害诱说“东瓯王”驺建,驺建幡然醒悟,听从汉庭调遣,计杀吴王,并因此得到宽赦而回到东瓯。
▲华盖山上向东望,可见东城墙和护城河
刘濞被杀后,其子刘子驹等人逃往闽越(今福建),为复仇极力挑唆闽越国攻打东瓯。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闽越派兵围攻东瓯。东瓯粮断食绝,危在旦夕,派人冲出重围向汉天子求救。汉武帝派遣严助从会稽郡发兵,“浮海救东瓯”。汉大军未至,闽越闻风撤兵。
经此一役,“东瓯王”驺望迫于兵弱力小,担心闽越再来寻衅,便向汉武帝请求举国内迁,获准徙居江淮之间。
建元三年(前138),驺望率其众四万余人北上,迁徙到庐江郡(今安徽省西南部地区舒城一带),东瓯王国从此消亡。
▲1936年水网密布的温州城
闽越人乘机迁入,其地皆入闽越。其时尚有少数瓯越人不愿迁徙,逃居山林,群聚为生,称为山越,但人数很少。这就是温州先民的第一次大迁徙。
仅仅二十几年后,东瓯迎来了第二次迁徙,而且是强制、彻底的。
东越国灭后三年,闽越攻打南越,汉廷再次出兵驰援。这时闽越起了内讧,闽越王郢被其弟余善杀死。作为安抚,余善被立为东越王,在东瓯故地称王。闽越分为越繇和东越两部,东瓯属东越。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冬,东越王余善因抗汉被杀。汉武帝下诏:“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以东越反复无常,难以治理为由,下令将其民内徒江淮间,并令其分散,实行强制同化政策。
可以说,到这时原生态的东瓯土著几乎没有了。
中国几次大移民对温州的影响
中国古代有数次大移民,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明初大槐树移民和清朝的湖广填四川是其中规模较大的几次。
西晋怀帝永嘉年间发生“永嘉之乱”后,出现了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史称“衣冠南渡”。
明朝大移民又称明初洪洞大移民、大槐树移民等,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清朝的湖广填四川也是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明末清初,重庆、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广行省人口最多。清末《成都通览》曾记录“现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
那么,温州的移民,都来自哪里呢?
我们可以从四次规模比较大的历代移民潮中窥见一二。
魏晋南北朝:
北人南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北方人民避乱南迁。温州的这次移民潮,是受到全国大势的影响。
衣冠南渡实际上指的是北方士绅阶级的向南转移,也被理解为中原文化的向南转移,对南方开发起了很大作用。
有趣的是,历史上的这次衣冠南渡又被称为“永嘉南渡”,因为时间始于晋怀帝永嘉年间。
魏征等《隋书·食货志》云:“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其中不少人迁入永嘉。
相传,连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后人,也移居永嘉。《光绪永嘉县志》记载:“谢康乐守郡,爱永嘉有东山之胜,且山水尤美于会稽,乃创第,凿池于积谷山下,迎母太夫人来养,欲定居焉。未几,升临川内史,遂携其子风及长孙超宗以行,而留其次孙越祖侍祖母太夫人于永嘉之第。至临川为有司所劾,谪广州,寻死于诬。太夫人忧患而卒,葬于所居第之城东飞霞洞之左。不复有东归之志,于是遂为永嘉人”。
▲从积谷山俯瞰温州南门外
温州著名的文化郡守、东晋永嘉太守孙绰曾追忆他的家世道:“播流江表,已经数世,存者长子老孙,亡者丘垅成行,植根于江外,数十年矣。”
南朝亦有不少官宦因永嘉安定而留居。一代名臣、南朝陈的宰相毛喜,曾出任永嘉内史,是继谢灵运、颜延之之后又一位谪守永嘉的名臣。温州古城三十六坊中,遗爱坊有一说便是因为毛喜而得名。弘治《温州府志》记载毛喜离任后,将子孙留在永嘉,“丰和坊:传名遗爱坊,以郡守毛喜子孙居此,故名。”至今,丰和坊所在处丰和巷,尚有“马家桥”(谐音毛家桥)的俗称。
▲积谷山
还有些人因为不堪沉重的赋役负担或因犯罪受到官府追捕,逃到当时交通较为闭塞的浙南山区,如《梁书》卷五三《良吏传·范述曾》记载,逃犯编入横阳(今平阳、苍南)户籍的有二百余家。
到南朝刘宋顺帝三年(479),据《宋书·州郡志》载:永嘉郡辖松阳、永宁、乐成、安固、横阳五县,辖境相当于今温州、丽水两市,人口只三万六千余口,比东瓯撤离时尚少百分之十。更何况六百年里还有大批移民迁温,可见,当时东瓯先民已基本迁走,此后的居民基本上是移民及其后裔。
唐、五代:
第二次人口迁移
唐、五代移民避乱,北方移到福建的移民大批迁往温州。唐代安史之乱后,外地迁入温州的大宗族甚多。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黄巢义军从仙霞岭入,闽北居民大批流入温州。五代时期福建内战,居住在闽地的人民为避乱又大批迁温。
苏伯衡《乎仲集》中,称孔教授夫人汪氏“五季时,避乱来居平阳。至夫人父,始徙居郡之墨池坊,遂为郡人”;称郭府君为“唐汾阳忠武王之后也。远祖太初避黄巢之乱来居平阳之钱浦”。
温州人熟悉的英桥王氏,也是这个时期迁到温州的。王叔果在族谱中称:“我王氏世居永嘉华盖乡英桥里,旧传五代唐时自闽来徙”。到了明代,英桥王氏所在永嘉盐场地处海防前沿,屡有倭匪侵袭,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王叔果、王叔杲兄弟会同族中父老修建成永昌堡,是当时沿海重要的抗倭重地。
唐、五代大规模的迁入,使温州户口剧增。乐史《太平寰宇记》中记录,北宋太平兴国间(976—983),温州所属永嘉、瑞安、乐清、平阳四县主、客户40740户,与南朝宋大明八年相比,仅过了500多年,温州户数增加5倍多,如剔除当时松阳县数,实际增加倍数当在6倍以上。
南宋:
宋室南渡与移民补籍
南宋初年,浙江成为四方移民的中心,“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时”(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八)。
宋室南迁后,大批移民进入温州,其中较为集中的,一是建炎四年(1130)宗室臣僚余部留居温州;一是乾道二年(1166)强台风登陆带来暴雨和大潮水,温州受灾后,福建移民补籍,闽人相继迁温。葛剑雄主编的《中国移民史》据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等资料统计,宋代迁入温州四十三族,三十五族来自福建。
▲温州城西
据王存等《元丰九域志·两浙路》,元丰间(1078—1085),温州郡主、客户达121906户。短短100年间,温州户数又增加了两倍。
到淳熙间(1174—1189),《万历温州府志》记载,温州府户170035,口910657,又有大幅度增长。移民中有不少宗室宦族。如叶适《水心集》云:“自余为高氏婿,颇得闻外舍事。始在京师,名南宅者宣仁后家也,王侯贵盛冠天下。逃乱转客留居永嘉。”
王叔杲《玉介园集》亦云:大理寺副赵性鲁“宋南渡,宗室多徙温……寄居乐清,公廿九世孙也”。乐清《赵氏宗谱》称:“当两宫北狩,宗室徙温者二十八人”。
▲华盖山上遥望东门永川路浦边码头。
南宋乾道二年(1166)温州遭遇大水灾,八月十七日,台风挟带大暴雨,山洪暴发,夜潮倒涌入城,幸存者什之一。至今民间尚有“乾道二年,水满炎亭坳,江南只留十八家”之语。
温属沿海各县溺死两万余人,稻禾无收,大灾之后还出现了大疫。
鉴于此,温州知州传檄福建移民。以后数年,大批闽人移温补籍。王氏、池氏、郑氏、应氏、缪氏、杨氏自长溪,何氏自福鼎,曾氏自晋江,蔡氏自兴化,单氏、周氏、尤氏、戴氏、程氏、苏氏、张氏、陈氏、郭氏、徐氏、胡氏、柳氏、邱氏、邹氏、季氏、吕氏、林氏、施氏、钟氏由闽,包氏由合肥,马氏由河南迁入瑞安。
明代:
抗倭士兵戍守留温
明代抗倭,大批士兵戍守温州。明朝时期,温州沿海一带是常遭倭寇侵扰的地区之一。明代开国勋将汤和为永固海防之计,亲自规划、督导,在浙东、浙西沿海修筑卫所59座,并募兵6万守之,史称“海上长城”。
▲1930年代南塘河
59座卫所中,温州有金乡卫、温州卫、盘石卫和蒲门、钱仓、平阳、海安、宁村、盘石后、蒲岐等千户所,有力地防御了倭寇的窜犯。
▲温州东门浦桥
戍守温州的士兵当中,后来有不少在驻地定居,如温州市郊的宁村(当年的“所”),竟有上百个姓氏。据说,今苍南县金乡镇内的人使用的金乡话,是明朝金乡卫所驻军传留下来的话,属北部吴语系统而夹杂官话成分。
▲温州老照片
结论:
徐定水先生的《温州历代迁入人口姓氏考述》,在列举了大量迁入人口姓氏之后,得出结论认为:温州历代迁入人口,以宋代为最多,其次五代,再次为唐代、明代。各地迁入人口中,外省以福建为最多,几占半数以上,次为河南、安徽、江西等。
可见,温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之乡。大批移民之所以迁居温州,不但因为温州是个“温润之州”,生存环境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还有温州开发较晚,相当长时期内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便于移民垦荒种植的原因。加上温州地处东南一隅,较少受战乱影响,社会安定,移民之乡也就应运而生了。
温州文化也正是在不断受到南北文化的交流、冲击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具有多样性的文化特征,因此,温州人骨子里也有“闯天下”的基因。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温州人的根到底在哪里?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一组数字解码 奥体中心背后的服务力量
社会08-25
-
全面提升环境品质迎八方来客 温州等你来!
社会08-25
-
2024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缴费下月启动
社会08-25
-
这家商场为顾客撑伞获赞,共享雨伞哪去了?
社会08-25
-
以赛营城、以赛兴业 龙湾交出亚运筹办的高分答卷
社会08-25
-
龙湾区打响重难点道路保洁战 奥体中心周边12条路将可“席地而坐”
社会08-25
-
飞线整治服务亚运通信保障 让火炬传递风光“无线”
社会08-25
-
红色动力!温州建设“小个专”党组织1158个
社会08-25
-
15岁少年突然讲不出话了 临近开学不少学生出现情绪障碍
社会08-25
-
个人养老金温州区域预约功能上线 温州多家银行推出预约开户福利
社会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