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开学该有怎样的仪式感

开学该有怎样的仪式感

温州宣传 2024-03-01 10:39:36

  春风有信,花开有期。

  红毯拱门、花灯彩带、舞龙闹春……本周,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热辣滚烫”的花式开学礼,连续数日霸屏朋友圈、公众号,给新学期营造了浓浓的氛围感,也成了大众热议的社会性话题。

  “还没开学,就要被指定的‘仪式感’折腾忙碌好几天,从策划装饰、设计流程,到盛装参与,摄影摄像,编发公众号……真的蛮累!”这是一位小学教师在社交平台上的倾诉。她的话引发许多网友及同行的情感共鸣。

  今年的开学仪式上,浓墨重彩“龙”元素主题尽显“中国味”。看着满屏的美图与视频,我们除了点赞,也不禁陷入了新的思考:何为开学仪式感?新学期伊始,老师和学生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我们究竟需要一场怎样的开学礼?

  一

  实际上,“开学”本身就是个很有仪式感的词。它不仅代表着对假期的告别,也预示着新学期的启幕。

  开学的仪式感,古而有之。

  在古代,学童进学堂读书、学礼,是一件人生大事。学堂有一项庄重的仪式,即“开笔礼”。

  “开笔礼”俗称“破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上学第一天,由启蒙老师给学童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学童经过端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诵读经典、祭拜孔子等环节后,方可正式入学。

  在古代,这种仪式感被视为开启漫漫求知路,传承尊师明德之风的一种表现。

  到了现代,随着学期制度的推行,开学的仪式感同样重要。有人说,适当的仪式感可以实现假期的平稳过渡,帮助孩子调整状态,快速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

  它意味着假期的结束。对于孩子们来说,从假期回到学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假期生活的闲散,与开学后的紧张节奏形成强烈反差,让部分“慢热”或是缺乏准备的孩子产生焦虑情绪。比如,有的学校精心设计了由心理老师主导的主题班会,给孩子们的心灵解压。这就相当于为孩子设置了心理缓冲期,帮助他们快速收心。

  它象征着全新的开始。孩子经历短暂的休整回到校园,见到久违的老师、同学,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有的学校特地把开学第一课的讲台留给学生,邀请孩子与学伴一道,分享假期的成长和收获,定下新的奋斗目标。这种“走心”的回归方式,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已融入集体,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它预示着美好的未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如媒体报道所描述的,开学仪式中,不少孩子因为假期的良好表现被表扬,在开学第一天就捧回了奖状。这种赞赏,往往会给孩子带来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在新学期有更好的表现。

  二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开学的仪式感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尤其是这几年,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学校的开学仪式越来越“卷”,气球拱门、笑脸墙、许愿池、抽盲盒、送福袋等,已不再新鲜。开学第一天,有校长化身玩偶吉祥物,早早地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有学校邀请策划公司,从红毯铺设到节目设计一站式打包;有的校园里还能见到校外请来的舞龙团队,开学仪式俨然办成了盛大的庆典活动……

  有专家认为,仪式感之风之所以越刮越猛,与功利的教育观脱不了干系。一位校长曾直言不讳:一年两次的开学仪式,他把能用的点子都用光了,想在同行“出圈”,实在太难。

  开学当天,学校的仪式感还会被放到互联网平台上接受广大网民“检阅”,能否在这些平台上“露脸”,能否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及点赞数,能否被更多人转发和推广,甚至被个别学校纳入开学工作的“评价标准”。

  除了学校在暗自较劲,家长的比拼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仪式感“内卷”之风。在部分家长看来,过于常规的开学仪式,显得学校对孩子不够重视,进而去羡慕别人家的学校。不可否认的是,借机炒卖开学装扮、贩卖开学焦虑的商家,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开学的仪式感异化为形式感后,它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种负担。

  最直接面临压力的是老师们。开学季本就繁忙,如果还要准备精致的开学仪式,恐怕分身乏术,也会占用本该用来教学准备的时间。不难想象,一位老师,在准备教案之后,还要去忙着吹气球、挂彩带、分装小礼物……这确实有点难以招架。

  家长自然也逃不过这项任务。学校精心谋划的开学仪式感,极大程度由家长群体去执行,尤其是家委会成员、家长义工团,成了最得力的助手。有家长对“花式开学”表示担忧,认为它只是花里胡哨的表面功夫,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没有实质意义;有家长吐槽,用于装点教室的气球、彩带、KT板多为一次性用品,用完就得丢弃,造成浪费,且这些物品的费用大多由班费摊派,家长们嘴上不说,心里或许并不支持。

  三

  近年来,有关“开学仪式感”的争议一直不断。支持者认为,这样的仪式感让同学们充满元气,以更积极的状态进入新学期;反对者表示,喧宾夺主的仪式感脱离了育人初心,远离了教育本质,对引导学生收心起不到正向作用。

  如何理性对待开学仪式感?如何让适度的仪式感给教育赋能?笔者认为,这需要全社会上下在观念和意识层面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首先,对学校、老师而言,根本任务在教书育人。适度的仪式感,能给新学期的教学工作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但不能本末倒置。学校应倡导老师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务实的教学当中,做好开学各项准备,建立家校联系沟通,反馈假期作业情况,引导学生平稳步入新学期。

  其次,家长应理性看待开学仪式感,拒绝盲目攀比。开学仪式感的真谛,是让孩子们懂得学习的意义、激发求知的欲望。给孩子写一封充满鼓励的信,陪孩子逛逛书店,准备学习用品、制定学期计划、聊聊心事等,都能帮助孩子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再次,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树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引导学校减少在开学礼上的无谓消耗。开学仪式感之所以那么受关注,说到底,寄托了对孩子的成长的衷心祝愿。祝愿的方式有很多,指导学校潜心教学,或是最好的一种。

  “开学仪式感”是全社会的话题。固原市第八中学学生挥舞着铁锹、扫帚,铲雪、扫雪,在劳动教育中开启新学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抛下华而不实的形式外衣,开学仪式可以很简单。

  开学仪式感,可以是学生早早地来到学校,和老师、同学一起打扫教室、分发书本、画黑板报,虽说大汗淋漓,却也满心欢喜;开学仪式感,可以是老师为学生分发一粒粒等待萌芽的种子,师生共同种下春天的希望;开学仪式感,还可以是家长悄悄为孩子准备一个柔软的靠枕,让孩子午间能在课桌上舒服地眯上一小会儿……

  诚然,让仪式感回归质朴、真诚的底色,为开学仪式减负,方能守住立德树人的初心,才能真正发挥教书育人的实际效果。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开学该有怎样的仪式感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