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时光深处的大黄鱼

时光深处的大黄鱼

温州宣传 2024-03-02 09:53:47

汉字“鲜”由“鱼”和“羊”组合,“美”由“羊”与“大”构成,鱼羊为鲜,羊大为美。如要鲜,鱼是首位的,有鱼才会鲜。若得美,羊是主要的,遇羊才能见美。而“鲜”和“美”的相会:鲜美,是所有爱吃海鲜的人的无限向往。

农谚云:无鱼不成席。一尾鱼,经制作后,端上餐桌,总是鲜妍亮丽,令人心旷神怡。如果这鱼形、色、味、质、名五美俱全,那么它在满席佳肴中就能一味独秀,成为餐桌至尊。这样的鱼似乎有不少,比如鲥鱼、刀鱼、老鼠斑、赤点石斑鱼等。但在不少人眼中,最显赫的非大黄鱼莫属。

在温州,有一句古话叫“没有黄鱼不成宴”。尽管风水轮流转,酒宴的菜肴每过几年也会有所变化,一会儿以龙虾为主菜,一会儿让海参唱主角,一会儿又请鱼翅闪亮登场。但是这些年下来,大黄鱼始终牢牢占据着婚嫁丧事酒宴的霸主地位,撼动不得,俨然成为瓯越菜坛的常青树。

大黄鱼  聂璜 画

在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里,人们一般将大黄鱼省略了一个“大”字,叫它“黄鱼”,它在各地还有大黄花鱼、桂花黄鱼、黄金龙、金龙、金鳞、红瓜、红口、大鲜等俗名。这些别称很形象,也很美,有不少还带着浓浓的江湖味,很明显地表达了人们对黄鱼的喜爱之情,也隐隐透露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拜金”思绪。难怪在过去,人们把旧制十两(312.5克)重的金条称作“大黄鱼”。

对于大黄鱼的称呼,还是古人简约,只用一个名字,那就是石首鱼。据唐代学者陆广微在《吴地记》中载:“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东夷侵吴,吴王亲征之,入海踞沙洲上,相守月余,时风涛,粮不得渡,王焚香祷之,忽见海上金色逼海而来,绕王所百匝,所司捞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夷人不得一鱼,遂降吴王……鱼作金色,不知其名,见脑中有骨如白石,号为石首鱼。”这段文字将石首鱼的由来,写得相当清晰。由此说来,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石首鱼之名就已经在江南传开。

后来,三国时代的沈莹正式将石首鱼写进《临海水土异物志》,他说:“石首鱼,小者名‘(左边足右边酋)水’,其次名‘春来’,石首异种也,又有‘石头’,长七八寸,与石首同。”学者认为,沈莹所说的(左边足右边酋)水、春来、石头,现代的学名分别是梅童鱼、小黄鱼和黄姑鱼。

而黄鱼的名字,最早出现在由薛莹、韦昭等人著的《吴书·薛综传》中:“又故刺史会稽朱符,多以乡人虞褒、刘彦之徒分作长吏,侵虐百姓,强赋于民。黄鱼一枚,收稻一斛。百姓怨叛,山贼并出,攻州突都,符走入海,流离丧亡。”该志书成书于东吴末期,说明在1750多年前,已有黄鱼的名字。

然而,大黄鱼在古文里出现时,不是作为军粮,就是作为税赋,貌似都没什么好事。这难道预示着它那多舛的命运?

从宋代开始,人们对黄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它的描写也更加具体。宋代医药家马志等人编著的《开宝重定本草》中记:“石首鱼出水能鸣,夜视有光,头中有石,如棋子。”随后,李时珍也说:“生东海中,其形如白鱼,扁身,弱骨,细鳞,黄色如金,首有白石两枚,莹洁如玉。”

很明显,石首鱼的得名与它的脑中之石密切相关。此石最初在五代时期日华子编撰的《日华子草本》里叫鱼脑石,因它是石首鱼科鱼类——包括大黄鱼、小黄鱼、黄姑鱼、叫姑鱼、白姑鱼、黑姑鱼、黄唇鱼、梅童鱼、毛鲿鱼、鮸鱼等体内的听觉和平衡器官,于是又叫耳石,其硬如石。当今人们说某某人是“花岗岩脑袋”,其实花岗岩脑袋谁也没见过,石头脑袋倒有,黄鱼家族便有石头脑袋。

黄鱼原本只是海洋里的一种普通鱼类。多少年来,黄鱼在我国南北海域里分布广泛,数量极为庞大,捕捞作业简单容易。渔民或驾一叶扁舟悠悠撒网,或数艘渔船齐头并进,施下大网合围剿捕,每每收获颇丰。对此,古人多有记述。明代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记:“每岁四月,来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乃下网,截流取之。”

清代郭柏苍也在《海错百一录》里说:“春夏之交,遇南风排山而至,数里外喀喀然,其声震天。”而道光《乐清县志》中亦载:“黄鱼四时皆有,春夏之交,群鸣如蛙,捕者以长竹筒插水听之,知其头向上,用网两头收合,谓之围艚,获多者多至数千尾,谓之张豹。”

这些古籍将每年大黄鱼洄游及捕捞大黄鱼的场景,表述得轰轰烈烈、气象万千。而这种绵亘数里、排山倒海而来的大黄鱼,也不啻向世人宣告:我们来了。

这便是大黄鱼出场的特有仪式——

一种惊天动地、睥睨一切的气度,一种舍我其谁、君临天下的风范。

倘若将时光回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黄鱼仍然是多得不可胜数,价钱也是十分低廉的,似乎不比带鱼、马鲛鱼值钱。这也是那个时代人的集体意识,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

过去,在每年农历四五月份,成千上万的黄鱼会组成一个庞大的群落,翻江倒海般一队又一队向东海近岸涌来,进入乐清湾。黄鱼游动时呈现一套整齐划一的动作,或侧着身,或弯着腰,或成块成团地往前冲。它们游泳技艺精湛,有的还会按次序飞离海面,恰似一幅幅流动的图画,景象奇美。那金黄的鱼身在波浪下泛着黄灿灿的光耀,就像宽厚的金色洪流从海上淌过。黄鱼每年都会到其繁殖的地域,而到达理想的水域后,鱼群便一齐欢欣,拥簇雀跃,发出“咕咕咕”“唧唧唧”的叫声。其肚子底下小圆点似的排卵口、排精口,不断膨胀起来,随后似乎像得到谁的命令一样,齐刷刷地将一串串鱼卵喷涌而出,犹如一道道亮丽的彗星尾巴在海中散开,然后又聚合在一起,接受雄鱼的精子,看上去极像是烟雾笼罩在海面上。

但是,渔民一直以来都敬畏大海,尊重自然,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捕捞时,有所取舍,见好就收,决不做杀鸡取卵的事。尽管也采取“竹筒听鱼”之法,但对黄鱼的世代延续并没有过多的影响。

虽然“竹筒听鱼”是捕捞黄鱼的重要助渔器,在渔业捕捞史上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又怎能比得上大兵团作战的“敲罟”作业呢。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兴起的敲罟作业,将黄鱼从鼻祖公到耳孙子,统统赶尽杀绝了。而敲罟作业捞上来的黄鱼又称“敲鱼”,一斤只值一两毛钱。那时大街小巷都是敲鱼的叫卖声!

而今,野生黄鱼群体依然无法恢复,偶有捕获的,也只是人工放流的种源,或是养殖网箱中的脱逃者,真正的野生大黄鱼几乎见不到了。

物以稀为贵。当下,稀缺的野生大黄鱼自然成了鱼类中的贵族。不过,大黄鱼也配得上坐这个尊位。鲜活的野生大黄鱼,全身金光灿灿,有如金箔敷贴在身,贵气十足;唇口两抹朱红,娇艳欲滴,非常诱人;身材修长,扇尾延伸,鱼鳍舒展,游动时婀娜娉婷,极为绚丽多姿。小时候曾多次见过死去多时的大黄鱼,但当几年前第一次见到偶尔捕获的活生生的野生大黄鱼时,便被这等富贵华美之身惊诧住了。这样的稀罕珍奇之物,怎不令人爱煞呢?这样的海鲜神品,其身价自然没得商量。

黄鱼味美,红烧、葱油、家烧、做羹等都鲜美爽口,肥嫩香甜。烧熟时,夹一块鱼肉入口,便觉酥烂细腻,甘腴爽脆,更有一股浓郁的鲜香在唇齿间萦绕。在温州、台州地区,黄鱼多以葱油为主,他们贪的是原汁原味,而舟山、宁波人却更喜爱“大汤黄鱼”“雪菜烧黄鱼”“莼菜黄鱼羹”和“酒淘大黄鱼”。有人说,人类的创造多在民间,尤其是美食,这似乎没什么好奇怪的。

对黄鱼的美味,历代文人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这当中,写得较好的有三首。一是明代李东阳的《佩之馈石首鱼有诗次韵奉谢》:“夜网初收晓市开,黄鱼无数一时来。风流不斗莼丝品,软烂遍宜豆乳堆。碧碗分香怜冷冽,金鳞出浪想崔嵬。高堂正忆东邻送,诗句情多不易裁。”二是清代王莳蕙的《黄花鱼》:“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女儿未受郎君聘,错伴春筵媚老饕。”三是清代邵嗣贤的《食黄鱼》:“四月石首鱼,出水如黄金。烹鲜盘餐美,东南第一琛。”看来,李东阳、王莳蕙、邵嗣贤定是黄鱼的拥趸,也许还是饕餮之徒。

黄鱼还可做鲞,而鲞字也来自春秋时代的吴王阖闾。据宋代范成大的《吴郡志》载:“吴王归,会群臣,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何在。所司奏云:‘并曝干。’王索之,其味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随后,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进一步做出证实,说:“此鱼俗称鲞,乃吴王所制字,食而思其美,故用‘美’头也。”范成大对黄鱼深有感情,除所编的志书中说到黄鱼外,他还留有“荻芽抽笋河豚上,楝子开花石首来”的名句。也正是因为黄鱼,才使汉字多出了一个“鲞”字,开创了制鱼鲞的先河。而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黄鱼鲞,也从此成为所有鱼鲞的祖先。

小时候的渔村,渔家人吃不完鲜黄鱼,就剖鱼晒鲞,晒得满地都是。海岛、海岸裸露的岩皮多让黄鱼鲞占据,像晾烟叶似的。远望去,阳光下,金灿灿、白闪闪的,气势宏大,蔚为壮观。沿海渔家如此,附近农家也依样画葫芦,挨家挨户总要晒上几条,并做好贮藏,以便在海鲜青黄不接时食用。

黄鱼身上最名贵的是黄鱼唇和黄鱼胶。海边人有俗话说:“黄鱼吃唇,鲥鱼吃鳞,乌贼吃裙,带鱼吃肚皮。”金灿灿、红艳艳的黄鱼唇美艳无比,夺人眼球,是海八珍(燕窝、海参、鱼翅、鲍鱼、鱼肚、干贝、鱼唇、鱼子)之一,被古人视为宴席上的上乘佳肴,是今人梦想的珍馐。黄鱼胶也就是黄鱼的“鳔”,为黄鱼的沉浮调节器官和发声器官,它是美食中的极品,胶原蛋白含量极高,营养十分丰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石首鱼“鳔与肠皆得称鱁鮧矣。今人以鳔煮冻作膏,切片,以姜,醋食之,呼为鱼膏者是也”。早些年,大人常说,如果孩子“拔节”时个头长不开,吃点黄鱼胶或鮸鱼胶,个头就会“嗖嗖”往上蹿。当然,野生黄鱼鳔跟正宗的鱼翅、燕窝一样,现在都是天价。

现今,不光是乐清湾,就连茫茫无际的东海里,野生大黄鱼也已难得一见,更没有具有自然繁殖能力的鱼群。

但大黄鱼幸未灭绝,只不过我们吃到的都是人工养殖的。无论是深水网箱养殖,还是仿生态、近野生养殖,终究不是野生大黄鱼。当一种海产通过人工养殖源源不断地上市时,其本真的滋味就已退到了时光的深处,成为一种无法屏蔽的记忆。

回到时光深处的野生大黄鱼,它们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那么,它们还会“似曾相识燕归来”吗?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时光深处的大黄鱼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