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港沧桑往事

温州港沧桑往事

2024-03-17 10:58:05

  集装箱卡车穿梭往来,装载集装箱的货船驶向远方……眼前的温州港,一派繁华景象。

  城因港而兴,港因城而盛。温州港连接起长三角地区和海西经济区,是浙南、浙西南、赣东、闽北、皖南等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出海口,是我国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开展对台经贸合作的重要港口。

  这座阅尽惊涛的千年良港,究竟是怎么长成的?

  这是一段沧桑往事——

  从原始寄泊点至港城建成

  2000年前,温州这块土地大部分还在海中,一片浅海。《山海经·海内南经》记载:“海内东南陬以西者,瓯居海中。”寥寥几笔,是见诸现存古籍中最早的有关温州古代地理的记载。

  春秋时期,舟已成为瓯越先人日常的交通运输工具,正如越王勾践所说:越人“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原始先人有的生活在瓯江沿口一带的小坪山上,有的生活在浅海之间的各个岛屿,以渔猎为生,惯于水上生活。海上交通的舟楫只能停泊在自然形成的寄泊点。

  今瓯北平原、柳市平原、上河乡平原、永嘉场平原等地当时仍是一片汪洋海域,古称“岐海”。入海水道南北两支,北支大致从今瓯江河道入海;南支从下河乡平原经帆游与头陀山之间的“帆海”入海。据《永嘉郡记》记载,帆游山“地昔为海,多过舟,故山以帆名”。

  春秋战国时期东瓯当时未建成先民集聚的城市,先人仍分散浅海之间的各个岛屿生活。至战国中叶后,各行各业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逐渐形成了原始港口的雏形。据历史学家章巽《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记载,战国出现东方的9个港口,其中就有东瓯都邑(现温州)。

  秦汉时期,因战争与海外丝绸之路的需要,船舶需求日益增加,这一时期的船只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类型众多,甚至可以建造高技术的楼船。三国时期,东吴地处江南,江河纵横,船只甚为重要。吴赤乌二年(239)在罗阳县境南地(现平阳仙口)设建横屿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监督造船,是当时江南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据西晋《风土记》记载:东瓯舟船“越腾百川,济江泛海……航疾乘风,帆轻驱电”。

  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政治混乱,战争频繁,而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商业和手工业发达,货物交流与水陆交通繁荣。大批中原汉人衣冠南渡移民南方,其中部分移民到温州,并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熟练技术,充实了浙南劳动人口,促进商品贸易和货物流通。

  东晋太宁元年(323)为了适应浙南一带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设置永嘉郡,建造郡城,形成周长18里城墙,城墙利用瓯江作为城防的天然屏障,城墙外侧筑建港口码头和瓮城,营造了“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依水边,水穿城过”的山水和港城一体的古城,成为浙南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港城一体加快永嘉郡城手工业和商业繁荣。温州古港从瓯江南岸古城外的朔门一带开始,至今已达1700年之久。

  东晋时建永嘉郡港城,是源于自然地理赋予温州海洋的属性,瓯越人凭依自然生态环境伴海而居,依赖海上交通维持生计,筑建港口是必然逻辑。南朝永嘉郡太守、文学家丘迟《永嘉郡教》描述:“控带山海,利兼水路,实东南之沃壤,一都之巨会。”港城一体的筑建,支撑了温州社会和商品经济发展,也促进海上贸易的发展。

  晚清温州港口

  截图自1877年瓯海关贸易报告里温州府城图

  历朝繁华海上贸易港

  唐朝温州港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贸易港之一。当时温州手工业十分发达。西山窑烧制瓷器,温州制造蠲纸(皮纸)闻名中国,所织之布列为贡品,酿酒业也很发达。温州港城为商品流通集散地。温州独特的手工业和活跃的商品经济,极大促进了海上贸易和港口发展。同时温州是唐代中国船舶制造基地之一,瓯江上游一带地处深山密林,盛产木材,为造船业、海上运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时造船场所设在瓯江下游沿江一带。造船业也带动海上贸易,开辟了由日本值嘉岛(现日本长崎)直达温州港的新航线。海上贸易远航印度和新罗(现朝鲜)。

  北宋时期,温州港的海上交通贸易往来十分活跃。北宋时官营造船场所造的船舶通过温州港不断驶往沿海各地港口。温州的漆器、丝织品、茶叶、柑橘、瓷器、木材等商品通过温州港运往国内外港口,城区沿江朔门一带停泊和往来的船只众多,北宋杨蟠任温州知州时作诗赞吟:“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

  南宋元时,温州是一个经济充满生机,繁华活跃的社会,也是温州港进入最繁盛的时代,这既离不开独特的港城优势,也离不开当时工商业的繁荣。南宋时,国内各地移民聚集温州,人口骤增,北宋元丰元年(1078)人口为67.8万人,至南宋咸淳十六年(1189)人口增至91万人。人口增加也促进经济发展,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与手工技艺推广和交流,温州形成多种多样的行业。

  《江山胜览图》局部

  南宋建炎四年(1130),宋高宗航海避敌进入温州港,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来过温州的在任帝王。时隔一年,即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下令鼓励海上贸易采取措置政策,在温州设立市舶务,管理和发展海外贸易,促进了温州港的国内商贸和国外海上贸易,成为继广州、杭州、宁波、泉州等之后,全国沿海设立市舶务的十大港口之一。

  当时永嘉学派代表叶适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提倡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反对传统“重本抑末”。叶适的通商惠工思想适应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成为影响温州人的重商基因。宋代方志称温州民生状况为“土狭民贫,富贵不务本”,即温州也有农业,但有钱的人不从事农业。“商舶贸迁,海育多于地产”“土俗颇沦于奢侈,民生多务于贸迁”,即百姓多经营海上商业。绍兴年间游历温州中书舍人程俱不由发出“其货纤靡,其人多贾”的感叹,深刻反映出温州商品经济的发达。尤其是瓯江沿岸瓷器窑址200多处,形成龙泉系产瓷集聚区,因龙泉处于深山区,交通受阻,龙泉和溪口的大窑便迁移温州港附近的瓯江下游。元代瓷器成为世界性大宗贸易商品,温州港成为陶瓷贸易的集散地和起始港。元代温州海船可直达高丽、日本、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及国内沿海重要港口。元贞二年(1296)温州人周达观就从温州港满载龙泉瓷器的海船启帆出使真腊(今柬埔寨),他所著《真腊风土纪》描述停留当地一年的见闻。

  《真腊风土记》目录书影

  温州港从东晋时期古港古城的筑建后,经历唐宋元三个历史时期,近600年的历史,是最为繁华兴盛时期,正如考古专家刘庆柱在温州朔门古港专家论证会上所说:“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是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进入鼎盛的充分证据,真实全面地反映这一时期商贸活动,实证了温州千年商港、海丝节点的历史定位。”温州港依托瓯江和海洋的天然资源,将“港口、城市、商业”融合一体。“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港口的存在,使温州城市成为商品贸易的集散地,形成温州向海内外辐射海洋贸易体系,与世界联系一起。

  来源:温州日报

  作者:傅祝华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