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还记得莆阳会馆、四明公所、江西栈吗?那些藏在温州街巷里的会馆往事

还记得莆阳会馆、四明公所、江西栈吗?那些藏在温州街巷里的会馆往事

温州三十六坊 2024-04-01 09:37:15

如果有人问,清末民初温州城区最排场气派的建筑在哪里,众多的会馆建筑应该能上推荐榜。

192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杂志中,有一篇详细介绍温州的旅游攻略,攻略中详细列出各地设在温州的会馆地址:

湖南会馆(蛟翔巷),莆阳会馆(花柳塘),江苏会馆(蛟翔巷),汀州会馆(教场头),闽中会馆(陡门头),台州会馆(四营堂),括苍会馆(翠微山麓),四明公所(虞师里),平阳公所(南门外)。

这应当是关于外地在温会馆的文字记载中,最为详尽的一处。仅信河街西的蛟翔巷,就有湖南、江苏两所会馆。

天后宫抱厦典雅精巧,流金蓄彩,尤其是正面两根青石柱子,各雕塑了一条缠绕的蛟龙。正殿前有池,池后有墙屏,屏上书有“俨若湄州”四个大字。(孙守庄 摄影)

如今,“会馆”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却在温州人身边留下了众多与会馆有关的民谚与地名:比如“住茅棚厂,打花柳塘格”,讲的是莆阳会馆天后宫的排场与阔气;江西栈、四明栈,则是江西、宁波会馆留下的商业痕迹。当年莆阳会馆的建筑花柳塘古亭被移至江心屿九曲桥畔,焕发新生。

本期“七十二半巷往事”系列,三十六坊君带您寻找百年前,那些藏在温州街巷里的会馆往事。

温州城曾经会馆林立

“会馆”,是外地商人或手工业工人等在旅居地设置的同乡联谊、互助的组织,往往兼有调解纠纷、招待同乡膳宿、解决生活困难、介绍就业的功能。

真正意义上的“会馆”,最早出现于明代。明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写道:“尝考会馆设于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间。”会馆在明嘉靖、隆庆年间出现,到清代、民国初最为盛行,民国以后大多改名或改组为“同乡会”“公所”“公会”“商会”等。

拥有会馆数量最多的城市是北京,至清光绪年间,在京大小会馆达540多所。万历九年(1581)三月,平阳会馆在北京碾子胡同建成。史料记载,明代北京有41所会馆,温州是较早在京师建有会馆的州府之一。清道光年间,为了方便赴京会试的温州举子和来京经商的温州商贾,林培厚、许松年等人在北京筹建京师温州会馆。光绪十二年(1886),黄体芳与温州在京同乡,择地宣武门外教场五条胡同兴建温州会馆。

温州本地出现外地会馆,则要追溯到清乾隆年间。最早设立会馆的是福建与宁波商帮。乾隆十四年(1749),浙江巡抚方观承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提到,“温州府为闽、浙商贾云集之地。”东山书院山长孙扩图在《温州好》词中也咏道:“温州好,贾客四方民。吴会洋船经宿到,福清土物逐时新,直北是天津。”

莆阳会馆界碑

早期闽商在温州商业上有举足轻重地位,他们在温州建有莆阳会馆、汀州会馆等。随着近代温州开埠,外地在温商人日趋增多。1882-1891年《瓯海关十年报告》中提到,温州城有4家会馆,即台州、江西、福建和宁波会馆。

关于会馆的职责,瓯海关报告描述得非常详细:

从本地的商界大佬中推选会董,并付薪延请一位有功名、能写会道之人充任经办司事。担当此职者,被公认为会馆的正式代表,有权单独与官府会谈。他是交涉的调解人,为会馆争取利益,为会员索要赔偿,必要时上堂答辩,为之消弭官司;能帮助官府为慈善和偶发的非常事故从会馆征募捐款。不仅生意出现纠纷时会馆有权进行裁决,而且会员之间发生争吵时也会请其调停。会馆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向困厄的同乡提供救助。另外还通过殡葬事务,解决同乡人叶落归根的要求等等。

此外,会馆还是地方性的文化娱乐场所。每一座会馆都有戏台,演出的多是家乡剧目。去会馆听家乡戏曲也是人们思乡的重要寄托。时人形容会馆是“似庙非庙,似衙非衙,似宅非宅”。

到20世纪初,温州城区的外地会馆多达十几所。除了前文1922年中国旅游杂志提到的九所会馆外,一些文献资料、地图中还可见到江西会馆(在今永东路)、广东会馆(在今永东路)、霞浦会馆(小南门小高桥下)、处州会馆(应道观巷)、安徽会馆的身影。

鳌江公所(四明公所配套旧址),位于鳌江镇栈前街1号

此外,温州各县市区经济发达的贸易港口,也出现了不少外地会馆。如平阳的鳌江港,民国时期有“瓯闽小上海”之美誉,曾建有余姚会馆、四明公所(俗称宁波栈)等。当地至今仍有栈前街、会馆巷等地名。

尽管如今会馆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远去,这些曾经林立的外地会馆,却在温州城中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信河街一带会馆众多

信河街一带,是旧时会馆较为集中之地。仅蛟翔巷,就设有江苏会馆和湖南会馆两处会馆。应道观巷还有处州会馆。

1933年永嘉县城区全图中,可见到信河街一带的几家会馆标识

蛟翔巷,清代称教场巷,因城守营守备教场设在此处而得名。后因谐音改称蛟翔巷。

1918-1920年,上海人黄庆澜出任瓯海道尹。在他所著的《瓯海观政录》中,记载了1919年四月创设旅瓯江苏会馆的过程。他提到,当时“吾苏人之旅温者尤多”,而湘闽诸省都已设有会馆。因此,苏人在西门内蛟翔巷用六百金购得陆营守署备官产,建江苏会馆。

黄庆澜《瓯海观政录》中收录的瓯海江苏会馆记》  

湖南、江苏两所会馆坐落在蛟翔巷富华染织厂两侧。湖南会馆位于今温州城市大学蛟翔校区位置。江苏会馆为二进四合院,内有戏台,拆建后设丁字桥小学。

最排场的莆阳会馆

温州城区众多的会馆中,最为温州人熟悉的是福建商人创办的莆阳会馆。

明清的会馆几乎都供奉神灵,形成宫馆一体的独特形式。福建会馆以奉祀天后妈祖为主。明代的温州府志中,还鲜少有关于天后宫的记载。但到了清代,仅从乾隆元年开始的20多年间,温州城西门外、大南门外、八字桥就相继建起三处“天后宫”,这正是闽帮商人财力雄厚的标志。其中最为精美的是位于大南门外花柳塘的这处天后宫。清光绪《永嘉县志》记载:天后宫,在大南门外,乾隆六年(1741)福建兴化莆田商人建。

1885年,英籍传教士苏慧廉在温州期间所摄的花柳古亭

当时从福建运进的大宗商品主要是桂圆、荔枝、红白糖等土特产。福建船只多停靠于十八家一带。城区河道纵横,货物过坝可进入内河,直达大小南门,再转销浙南诸县。花柳塘直通温瑞塘河,因此莆田商人选在此处建造莆阳会馆,供商人聚会和朝拜妈祖。会馆是一个建筑群,会馆内供奉有天后妈祖元君神祗,又称天后宫,当地居民称其为“花柳塘宫”。街对面设有戏台。会馆东面不远处有一座路亭,名“天后行宫”(又名莆阳亭),平时供路人歇息,农历三月廿三日和九月初九,宫内举行祭祀天后娘娘活动,巡游队伍经过此亭时,供娘娘像停驾所需。  

莆阳会馆的排场与阔气,还在温州民间形成了一句俚语:“住茅棚厂,打花柳塘格”,比喻那些自身条件不好,却自不量力、死要面子的人。

 《唐明皇游月宫》漆金木雕屏、寿字纹缂丝荷包

莆阳会馆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很多建筑和珍藏都被保留了下来。上世纪80年代人民路改造时,花柳古亭被移至江心屿,矗立在共青湖畔、九曲桥边。莆阳会馆界碑、青石匾额、碑文、建筑装饰物《唐明皇游月宫》漆金木雕屏、寿字纹缂丝椭圆荷包等,都被收藏在温州博物馆。

分布最广的四明公所

清末民初,宁波商人在温实力最强,温州工商业界有“无宁不成市”的说法。他们在温州大南门虞师里建有四明公所。四明是宁波旧称,四明公所即宁波会馆。

宁波会馆(四明公所)旧照

1882-1891年《瓯海关十年报告》提到,“宁波会馆最重要,本口岸的贸易主要掌握在他们手中。”在1912-1921年的报告中,罗列了“本地的大商号有20来家,经营木材和纸张(温州、宁波和台州商人)、药材(宁波商人)、绸缎(温州、湖州和广东商人)、金银器皿(温州和宁波商人);其中,宁波商人最多。2家很大的商行做棉花和棉纱生意,据说每家的年营业额约略700000元。”

宁波商人在温州涉及南北货业、药材业、酱园业、洋广货业、钱庄、银楼业等。以清道光年间宁波商人开设的“裕大行”为例,不但是温州南北货业中最早的商行,还经营粮食、木材、瓷器、瓯柑、明矾、茶叶、屏纸,并办理汇兑等,是当时业中最大的“行家”。如今还开在温州城区的老字号,如五味和、老香山、亨得利、叶同仁药店等,都是民国时期的宁波商人在温州开设的。

1966年的老香山堂

虞师里一带,至今有四明栈的叫法。四明公所在联合商人利益和调解纠纷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年宁波商人开设的老香山堂为制作八仙糕,特意通过四明公所求助于府前街的宁波商号“五味和”。西郭外天一、天宝、天良、天生四家药店,在中药饮片与价格上向“同仁”药店(叶同仁堂前身)发难,被业界戏称为“四天斗同仁”。商战历时月余,几家药店互有损失,最后由老香山出面斡旋,几家药店在四明公所握手言和。

宁波商人的影响力,还从四明公所在温州各地广泛分布可见一斑。仅平阳县,鳌江、矾山(今属苍南)都有四明公所。清末,每年六月或十二月,宁波商人与矾山窑商定期在矾山“四明公所”召开洽谈会,预定下半年或来年的明矾收购价格。

江西会馆与“江西栈”

在温州古城东门华盖山下护城河边上,曾建有一座江西会馆。会馆虽已不在,但所在地永东路,却被老温州习惯称为“江西栈”。

华盖山上向东望,左下角是东城墙,山下是护城河,有庙宇的小路是“江西栈”。阿查理摄,1877年

据记载,“江西商人控制着本城的陶瓷贸易,他们经陆路运瓷器到本口时,每篓向江西会馆缴纳40文;从宁波由民船运来粗瓷器时,每元货值缴纳4文。”因为很多江西商人从水路到温州贩卖瓷器,为方便这些出门在外的乡亲,江西商帮在涨潮头一带建起江西会馆。江西会馆为三进四合院,有楼,内供奉关公。戏台建在头进天井内,是江西商人集会、办公、住宿之处。街上也有不少江西商人囤货的货仓。

江西旅温同乡会春节联欢会留影于江西会馆(1943年

旧时这里曾有一所公办的永东路小学,民国时期称“东南小学”。学校旧址就是由江西会馆改建的。据老人回忆,学堂西头有一长溜十几个砖砌的单灶孔,就是提供给来温歇脚或经商的江西乡人使用的。为方便乡人,会馆还备有铁锅、柴火和水,提供客房借宿。

江西栈旧照

永东路还有广东会馆。广东商人很早就来到温州。温州最早的粤商店铺是广仁昌,老板姓杨,以销售广东特产拷纱(其中以“线红纱”为大宗)为主,很受温州人喜欢,销路甚好。后来有粤商吴仁辉在此开设的肥皂(俗称“洋皂”)铺,该铺制作的“蓝花皂”一度旺销。于是广东商人来温经商渐多,温州人俗称广东产的日用品为“广货”,店铺称“广货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洋货”也多由广东入温,贩运、经营“洋货”的商人纷纷获利。他们普遍喜欢张贴“广进财源”这幅春联横额。

来源:温州三十六坊

原标题:还记得莆阳会馆、四明公所、江西栈吗?那些藏在温州街巷里的会馆往事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