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解码“公园20分钟效应”

解码“公园20分钟效应”

2024-04-29 10:00:24

  “我对下班有了新期待!”“快乐我的不再是可乐,是家楼下的绿色青草地。”“生活变得有意思了!”最近,一种微妙的变化在人群中悄然发生:沉浸网络的身影少了,与草木“相亲”的年轻人多了;沉闷抑郁的“低气压”人群缩小,活力四射的人群在扩散……

  是什么带来这样的变化?是“公园20分钟效应”。

  风和日丽,春光醉人。公园里,有假山前嬉戏逐闹的孩童,也有扶凳静坐的银鬓老人;有咿呀咯笑的黄口小儿和眉慈目善的爸妈们,还有充电蓄能的活力上班族。就连深居简出的御宅族也纷纷加入“公园20分钟”队伍,利用这短暂但恰适的时光,与自己的身心来一场亲密的约会。

  这个春天里,“公园20分钟理论”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成为时下热议的话题。网友们纷纷打卡发圈,晒出自己在公园的美好时光,也分享着“精神快充”后的喜悦。有人却也纳闷:去公园为什么突然成了流行趋势?“公园20分钟”为何能治愈?

  杨府山公园

  

  事实上,这一现象并非只是单纯的春季风尚,其实有着科学依据的积极趋势。《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上有篇文章研究显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更快乐,即便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人状态更好。

  “公园20分钟理论”看似是近期兴起的国外研究,实际上它并不新奇。古时,我们的哲人就曾提出这样的理论:“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人体内的阴阳不平衡会导致各种疾病,只有保持平衡,生命活动才会旺盛。大地属阴气,因此经常赤足踏地,可使地之阴气通过涌泉穴升入体内,从而起到养阴的作用。”

  亲近自然有益身体健康这一观点,除了严谨的科学论证,还不乏诗意的表达。如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写道:“公园,在中国是供人休息、漫步、啜茗、闲谈、沉思、觅句的地方。”

  细细想来,“公园20分钟”实际带来的意义已并非只是传统的散步、晒太阳或发发呆,它俨然成为现代都市人寻求“精神快充”的重要方式。

  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压力无处不在,人们面对压力所带来的痛苦感受时,往往企图消灭压力源而引发新的焦虑,从而形成了“低气压”现象。其实解压的方式,可以很原始、很朴素,用“公园20分钟”就能达到身心愉悦。

  这种疗愈感从何而来?或许来自人类的繁衍之初。自然是人类的根,相比在封闭的室内,它有促进钙吸收的日光、“抑郁良药”空气负氧离子。置身自然环境,能显著降低人体内皮质醇(压力荷尔蒙)的水平。自然既是物质的补济,也是精神的良药。大脑的步调放慢了,所有的感官敏感度被放大。山的静、水的动,这时候能听到、闻到平时所不能及的,像是久旱的土地被淅淅沥沥的雨水浇灌一般,如舒缓过度使用的肌肉一样。“我们的感官对于植物、溪流的气味和视觉讯息更适应,而非车辆与高楼大厦”。

  与早些年人们追捧的“海水浴”“森林浴”相比,耗时短、成本低的“公园20分钟”无疑是城市居民触脚可及、推门就能养生的最优选择。

  白鹿洲公园

  

  公园是一座城市的品质和“颜值担当”。山水诗画,白鹿衔花。温州公园既有“当瓯越之衔,负山海之隘”的气魄,也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温婉,自古就是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温州公园从“独领风骚”到“百花齐放”,从单一到多样,逐步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国家园林城市目标前进。如今,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甚至是“边角料”土地也都焕发活力,大大小小的公园不论是侧重美育功能,还是突出历史文化意义,都在追求绿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多元融合,构建人、城、自然的和谐相融,实现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时代广场“口袋公园”

  如,人与景相融。早春的颜值扛把子当属杨府山公园,湖光山色间天鹅翩跹,还有娇嫩的梅花,儒雅的月季和蔷薇,红的绚烂、白的清丽,粉嫩枝头,用娇艳的身姿绽放着,透露着春来的喜讯;春时一定要去马鞍池公园赴“郁金香之约”,春光明媚陌上花,亭亭玉立,桃红丹浓,吸引各处游客纷至沓来,钻进浪漫的百花盛宴中。

  如,人与趣相融。白鹿洲公园是遛娃的不二之选。公园里的儿童友好区域,有可爱复古的粉色巴士、超大型的攀爬设备、滑滑梯、沙坑等,偌大的草坪可以搭帐篷,让人不知不觉中享乐畅玩一整天。清晨或傍晚,散步也好,慢跑也罢,还可以去江滨带状公园,在绵延数百米的银杏小道上,有不约而同前后陆续奔跑着的风景……

  又如,人与文相融。温州第一所公办公园——中山公园,古式庄严的中山纪念堂、书香典雅的东山书院、谢灵运名题的“池塘春草”等沉淀历史记忆的十二景观,气势壮观且富韵味。公园里人来人往,或品读四季更替中的悲欢见证,或围坐一起下人生的棋局,或静卧着给自己难得的清闲与思考片刻。

  写满浓郁南戏文化的九山公园,像一座城市“宝库”坐落于市中心。南起清明桥,北至维通桥,湖光潋滟,草木葱茏。“到九山逛一逛,顺便听个南曲回去”,九山公园其实是一座集光、影、声、色于一体的南戏文化园,抬头可见、随手可触,垂挂枝头的戏字,发出金闪闪的光亮,如梦如幻似仙境。沿着小径旁边竹筒灯一路看,一路唱,当一回置书笈在肩上的小生,又或是头饰花簪子的花旦。

  2020年九山书会得以复建,于一阶阶青苔石梯连接亭台的环抱中,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九山书会 大宋戏仓”。弦颂诗吟中可听“老婆等老公、家长里短”的南曲戏文,如果来得正是时候,还有神品绝唱《琵琶记》可赏。去红柱青瓦的九山戏曲艺术书店处远观戏曲颇有诗情,被透过亭台斑驳在身上的阳光斜照着,一壶白茶,一捧书香,所有的惬意尽收眼底。

  九山书会

  

  从City Walk到“抱树”,再到当下的“公园20分钟理论”,这些热词无不向我们传达同一个信号:亲近自然是人类的天性。“公园20分钟”一词简洁而又带烟火气。它不仅仅是“快与慢”的简单时间概念,还意味着人们在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更积极的生活态度、更高的生活品质同时,更多地思考如何“以人为本,共享发展”。

  马鞍池公园

  深化品牌打造,提升“公园经济”。城市中,不同类型的公园,正以不同的主题风格吸引人,百家争鸣。如,首次推出的中山公园萱草、九山公园百合与朱顶红、马鞍池公园郁金香等各类花展,还有杨府山公园启动的“泰顺大溪源蝴蝶谷”生物多样性合作基地。同时,深化打造“赏春花”“植物标本馆”等阵地品牌,让公园充分发挥其本职载体功能之外,还能以花草为媒掀起“公园游”热潮,放大“公园20分钟效应”,顺便带来周边消费市场的“春潮”涌动。

  聚焦项目搭桥,造浓“文化传承”。逛九山公园,听南曲,看百戏争艳,曲曲如美酒,丝丝甘醇。无需刻意的传扬,在公园片刻的荡漾,便拾起几百年的忠孝节义与家国情怀。搭着城市生态建设这一顺风车,将传统文化注入我们身边的公园成为经典传承的重要突破途径。健康养生与陶冶文化素养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实则共贯同条。这既是拓宽公园绿地概念,把“推门见绿”引伸至“文化养生”,也让城市公园人文艺术化,深一度呈现生活姿色,以文化人,艺以养身。

  完善智慧友好,延伸“未来意义”。建设数字城市是城市运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公园作为城市窗口、强城建设的“软实力”,需革新以数字化生存方式适应大环境。2023年杨府山公园引入一批智慧园林配套系统,在园林里搭建智慧大厅,创新打造5G智慧公园。拥有运用AI等技术的智慧步道、通过人脸识别快速检测健康状态的智慧采集体测站等服务功能,大幅度改造传统公园成为全龄友好型公园,让人们更便捷地享受公园带来的乐趣之外,也推动城市建设与智能化的融合发展,提升人居幸福感。

  九山公园

  “去公园20分钟吧!”这样一声最接地气的招呼口吻,传递人们对健康生活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追寻和呼吁。

  公园功能的不断深挖探索,将生态和文化多元素无缝衔接,让人们的脚步“留”下来、身心“沉”下来,慢读细品城市魅力,“道出”片片风景。

  来源:鹿城区委宣传部

  原标题:解码“公园20分钟效应”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