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医派”影响深远
医学是惠及百姓、改善生活的科技之一。两宋重视医学,医药学研究达到空前的规模和深度。南宋温州,以陈言为代表,以陈氏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暐为骨干,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石,以《易简方》为学术中心形成了“永嘉医派”,并留下诸多医学著作,影响深远。
中国现存最早的脉象图,为南宋温州人施发所绘。
(插图源自杏林大观园)
一、陈言在温州创立病因学说
陈言(1121—1190)字无择,祖籍乐清,生于青田。南宋名医,是中医病因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医病因辨证方法的开创者。他长大后,长期居住、行医在温州城区,娶温州城区吴氏为妻。温州博物馆存有他儿子的墓志碑刻,称“遂为温之永嘉人”。
宋 碑刻《陈楧墓志》见证陈言在温行医,定居温州。
( 温州博物馆藏)
在温州,师从他的弟子有 70 多人。他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在温州撰写医书初稿六卷,又加扩充,至淳熙元年(1174)撰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8 卷,类分 180 门,另撰有《三因司天方》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则收录禄颖编著《陈无择》,专著出版于 2017 年。
宋 陈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日本元禄六年和刻本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受永嘉学派创立时温州儒学的影响,陈言以儒学治医学,其理论上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三因”二字上,并将“三因”的概念在各科病种中加以灵活应用,通过对病证规律性的理论思考和把握,去审视与统率诸方,走出了一条方剂学的由博返约、贴近实用的路径。
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第七章指出:宋代在病因学和诊断学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陈无择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三因”学说,他将致病因素归纳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是在张仲景“三条”论述发病方式基础上的更全面更切合实际的创造性发展。陈无择另辟蹊径,创造性地对历代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病因学内容重新进行高度概括,打破了数百年来病因学停滞不前的局面。
宋 陈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日本元禄六年和刻本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陈言在温州所写的著作《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今存宋刻本,缺叶配元刻本,原为燕京大学图书馆藏书,钤有“赵孟頫印”“潘祖荫藏书记”等,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有 2005 年《中华再造善本》高仿本。今有27个刻本、抄本、整理本.其中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青莲华馆刻本多地有藏,日本历代刻本有 6 种,如元禄六年(1693)越后屋刊本,有燎原书店 1978 年 8 月影印本。清代抄本有 5 种,此书被收入《四库全书》,又入选《四库全书珍本》;近代石印本有上海文瑞楼、鸿章书局、锦章书局自 1920 年至 1935 年石印 6 次。以藏书看,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宋刻本、元刻本、日本刻本、清抄本。
点校整理本由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 年版,又收入《中华医书集成》《中医临床必读丛书》,列入“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对陈言及其《三因方》做了深入研究,他们点校整理的《陈无择医学全书》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重点选题,被收入《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王象礼主编,《全书》又被收入《三因司天方》),附刊王硕撰《易简方》,并写作了长篇论文《陈无择医学学术思想研究》。整理本《三因方》另有单行本,被收入“中医经典文库”。
二、王硕《易简方》恵及大众
陈言也是南宋医风“尚简”的推波助澜者。他的温州弟子王硕,撰《易简方》,被奉为至宝,风靡一时。书的内容是常用方剂 30 首,介绍使用 30 味药物的炮制方法和性味功效,本意是供给一般民众使用的备急方书,以其简便易行,很快盛行于世。被誉为“近世名医之薮”。王硕当然清楚疾病证候的复杂性,但他认为,一般人是很难了解脉象的,面对治疗某一证候的众多方剂,必然会糊涂,甚至以病试药。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不如“从事于简要”,所以选 30 首常用通治方,“对方施治”。这样轻病可望治愈,如果不能全好,也可以争取时间去招请高明的医生来治疗。
宋 王硕撰《易简方》清光绪二十四年孙诒让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就此现象,《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廖育群、傅芳、郑金生著,科学出版社 1998 年版)有一大段的评述。一本小小的医方册子,居然成了当时的“名医之薮”,被奉为与儒家四书同样的地位。这样的结局,即便是王硕本人,恐怕也是始料不及的。南宋之时,随着儒学的发展由繁向简转化,医学的简化之风也日趋扩展。王硕撰《易简方》,追根溯源,是受其师陈言的影响。
当时温州城区,有多位学者研探医学,围绕《易简方》开展学术讨论。今天我们知道的有:孙志宁撰《增修易简方论》和《伤害简要》;施发撰《续易简方论》和《察病指南》;卢祖常撰《易简方纠谬》;王暐撰《续易简方脉论》。如《续易简方论》6 卷,对王硕所撰《易简方》中的 30 方分别予以论述,强调辨病要明虚实冷热,脉律精微,不可一病而统治之。
宋 王暐撰《续易简方脉论》日本嘉永六年钞本
(日本内阁文库藏)
刘时觉编著《永嘉医派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认为:“永嘉医派”的学术成就足以与河间、易水鼎足而三,共同开创了宋金元时期医学学派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而在中国医学史占有一席之地。
宋 王碩撰《易简方·孙诒让跋》清光绪二十四年孙诒让刻本
(温州市图书馆藏)
施发撰成《续易简方论》六卷,今日本存有旧抄本。卢祖常的《易简方纠谬》,又名《续易简方论后集》,有日本文政十年(1827)松屏舍藏版刊本附于施发《续易简方论》后。1994 年12 月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日本抄本影印《续易简方论》,与清孙诒让重刊日本刻本《易简方》一起被收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善本丛书》。
三、施发绘制中国脉象图
施发(1190—?),字政卿,号桂堂,永嘉人。青年时代攻读医学,并攻举子业,年长后,专心致力医学研究,对疾病诊断理论及技术用力尤勤。著有《察病指南》 3 卷、《续易简方论》6 卷,传世。另有《本草辨异》,今佚。
宋 施发撰 《察病指南》日本享保四年和刻本
(日本内阁文库藏)
《察病指南》是一部以脉学内容为主的诊断学专著,为现存较早的诊法学专著。以脉诊为主,兼及一般诊法。引证范围广泛,融会贯通。有自序、赵与谘序和赵崇贺序。上卷阐述脉的三部诊法及其与脏腑的配属关系,诊脉方法,五脏六腑和四季的平脉、病脉,辨三因以及定生死脉诀等二十七则;中卷为辨七表八里九道、七死脉及诊七表相承脉法等;下卷主要论述各种证的生死脉法,二十一类病证的生死脉象变化,妇人小儿之病的生死脉候十一则。该书较全面阐述脉诊的基本方法和原理,书中首次创造性地绘制了33幅脉象示意图,其中包括 26 种常见脉象和7种怪脉的脉象,脉象图大部分比较形象,在《脉经》脉图久佚的情况下,实开脉象图示之先河,不仅对推广和传授脉诊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疾病的诊断,作出了贡献,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脉象示意图是宋代脉图较好的一种,也是中国现存脉图最早的一部。全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并附有歌诀,易学易记。
宋 施发撰《续易简方论》日本文政十年和刻本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认为:施发的脉象图,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应当肯定其历史价值。直到现代,人们也还没有研制出理想的、能反映中医脉学特色的脉搏描记仪器,将脉象图形化、客观化;施发在 700 多年前就已进行了这样重要的探索,其思想无疑是可贵的和相当先进的。
宋 施发撰《察病指南》日本宽永二十一年和刻本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察病指南》的版本,著名的是北大图书馆所藏的日本活字本,庆长年间(1596—1614) 据日本室町时代覆宋淳祐(1241—1252)刻本排印,善本书。中土久佚。而日本有正保三年(1646)等 4 个刊印本。《中国古籍总目》著录民国时期铅印的《三三医书》本。
另有上海中华新教育社 1925 年石印本,至 1949 年,7 次重印。以后又有上海卫生出版社 1957 年版、科技卫生出版社 1958 年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 年版的点校整理本。近年来,整理本相继被收入各丛书主要有《历代中医名著文库》《历代中医珍本集成》《中医必读百部名著》《中医珍本文库影印点校(珍藏版)》《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与“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施发绘制的脉象图,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脉象图,此为示意图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浙派中医丛书·原著系列》等。
四、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
王执中,字叔权,瑞安人。医家。乾道五年(1169)考中进士。曾任从政郎,峡州、澧州教授,将作丞。年少多病,故举业以外,兼攻医药,悉心研究医学理论,对民间秘术和土法也兼收并采。他既精于针灸,又通于方药。撰有《既效方》(已佚)和《针灸资生经》。黄龙祥主编《针灸名著集成》(华夏出版社 1997 年版)时,据南宋王璆《是斋百一选方》所作记载考证后认为,成书初刊当在 1180 年至 1195 年间。《针灸资生经》为南宋针灸学的代表作,全面总结了南宋以前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明代《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清代《针灸集成》等皆取材于该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钦定四库全书·针灸资生经》清影钞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
《针灸资生经》共七卷,是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之后又一部重要的针灸著作。卷一主论腧穴,按头、胸、背、腹、四肢分部介绍,附经穴图 46 幅,并考订了穴位、取穴主治、禁忌诸项;卷二主论针灸法,如定穴、宜忌等,以灸法为多,对后世很有影响;卷三至卷七叙述内、外、妇、儿各科 193 种病证的取穴施治。该书对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是一部博采众长、内容丰富、罗列详悉、因病配穴,有较高参考价值的临床针灸专著。作者不囿旧说,具有择善而从的治学精神,推崇针、灸、药并用的综合治疗。书中辑录了许多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有针灸医案 50 余例,记载了 21 个民间常用有效而前人未曾记载的别穴,还辨正了前人关于腧穴的某些错误论述。《针灸资生经》在前人经验基础上,明确提出“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庭两横纹相去为一寸”的同身寸法,一直沿用到现在,是公认的针灸取穴标准。王氏在针灸治疗方面的另一特点是在治疗前,往往要寻求病人身上的某些有反应的腧穴,按之酸痛然后施术,明显提高了疗效,这与孙思邈的阿是穴有异曲同工之妙。
《钦定四库全书·针灸资生经》清影钞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藏)
《针灸资生经》对后世针灸学有重要影响。黄龙祥主编《针灸名著集成》有《〈针灸资生经〉考略》,指出:元以后针灸书多受《资生经》一书的影响,例如《普经方·针灸门》病症治疗内容主要抄自《资生经》卷三至卷七;徐凤《针灸大全》卷三“周身折量法”虽曰谨按《明堂》《铜人》《资生》《甲乙》诸经,参考订定孔穴,集成歌括,名曰“周身折量法”,但经对照,该篇实际上系完全依据《资生经》一书编成。《针灸集成》卷上针灸治疗也系节录自《资生经》;《针灸聚英》卷一腧穴部位、刺灸法等文字多系直接抄录《资生经》,腧穴主治症也主要从《资生经》中辑录。明代还出现了研究《资生经》的专书——《资生经明堂经穴道校正》。
《针灸资生经》在古代中国先后刻印过 6 次,日本有宽文九年(1669)翻刻本。四库全书本有影印单行本多种,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59 年出版的整理本,近年被收入《中国医药丛书》《中华医书集成》,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被收入《历代中医名著文库·针灸名著集成》《中医临床必读丛书》《中国针灸大成》等,还节选入院校教材。
宋 王执中撰《针灸资生经》日本宽文九年翻刻本
( 京都大学图书馆藏)
后来还有中国最早的本草歌诀,即东嘉周天锡 1294 年所撰的《图经备要本草诗诀》,以七言诗述药365种,简约,易记。元代有著名法医学家王与(1261—1346),他的著作《无冤录》,成为当时刑事侦查、死伤检验的必备用书。宋元温州医家的著作,大多有日本或韩国的刊刻本,记载着中、日、韩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瓯地自古出才子
媒体专栏06-28
-
今夏中医养生“大戏”来了 三伏贴7月5日开贴
社会06-28
-
温州直飞普吉岛包机航班7月2日起航
社会06-28
-
鹿城“统筹生”已可报名 截至7月7日
社会06-28
-
巴黎奥运会,温商能接住多少“富贵”?
经济06-28
-
文成又添深山清凉游景观 公阳鸡冠坑瀑布完成整治提升
社会06-28
-
梅雨季焦虑人群增多 在家可以这样缓解情绪
社会06-28
-
商家抢抓“准大学生”商机 “后高考经济”消费潮开始奔涌
社会06-28
-
每天在发霉躺椅上睡午觉 男子肺里长出“小树芽”
社会06-28
-
失眠要吃安眠药?试试这套“中西组合拳”
社会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