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首辅黄淮墓志碑在瓯海茶山被发现
图为洞桥栏杆的碑文拓片
温州网讯 在消失了六十多年后,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黄淮的墓志碑再度被人发现。7月12日,温都记者跟随瓯海区历史学会专家前往瓯海区茶山街道实地探访黄淮墓志碑。瓯海区文保部门后续将把石碑列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中新发现文物予以保护。
现场探访:
古桥上出现带字栏杆
内容和黄淮墓志铭吻合
明朝初年,宰相职务被取消后,内阁首辅逐渐取代了宰相的部分职权。温州在明朝先后出现过黄淮、张璁两位首辅。其中黄淮是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茶山街道南柳村的黄淮墓曾多次遭到破坏,其中刻有黄淮墓志铭的碑石长期下落不明。
记者日前从瓯海区历史学会了解到,黄淮墓志碑的部分残件一直藏在茶山一座古桥上。借着“四普”全面启动的机会,该学会将和瓯海文保部门一道对石碑进行寻访、保护。
7月12日上午,记者和瓯海区历史学会会长陈晓明在位于茶山卧龙路的茶山洞桥上见到了两段刻有字迹的青石栏杆。经过仔细辨认,石头上能够辨别出“陞少保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阿鲁台既納欸欲收北邊吐蕃諸部”等字迹,两段栏杆上合计约有200字。
“石碑的文字刻得很精到,属于官方刻制。我们经过对比,石刻文字内容和《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明故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简黄公墓志铭》,也就是黄淮的墓志铭完全吻合。”陈晓明介绍,十多年前,已故温籍书画家王学钊老人曾告诉他这个藏在洞桥栏杆上的秘密,还带他去了现场探寻,“那时候石头上的文字还比较清晰,我拓印了几张拓片,经过这么多年日晒雨淋,石碑不断风化,有些字已经漫漶不清了。”
文保部门:
“四普”期间予以调查认定
后续移入博物馆保护
黄淮的墓志碑为何会被切割破坏?又怎么变成了洞桥的栏杆?记者随后走访了瓯海泉川艺社社长、瓯海民间信仰学会会长王大普以及黄淮后人黄胜炎等长期关注、研究黄淮的当地老人。
据老人们回忆,1958年至1959年,茶山洞桥迎来大修,由于缺乏石材,便就近从黄淮墓上运来了墓志碑等作为石料使用。“当时大家的文物保护意识薄弱,石匠直接把巨大的墓志碑分割成条石,当做桥的栏杆。”王大普回忆,他年轻的时候,桥上有四五段带字的栏杆,“上世纪八十年代,洞桥开始通车,陆续发生过几次车辆撞断栏杆事故。栏杆经过几次维修、更替,现在只剩下这两段带字的了。”
黄胜炎告诉记者,在位于南柳村的黄淮纪念馆内,还保留着两块一米见方的残碑,可能也是墓志碑的一部分。通过比对纪念馆内残碑上文字,记者发现内容和黄淮墓志铭完全吻合,刻字的字体风格和洞桥栏杆上的字迹相同。黄胜炎说,这两块残碑应该是洞桥施工时剩下的一部分,过去长期被铺在附近的河埠头,2005年才移入纪念馆保护。
“我们已经关注到黄淮墓志碑的情况,将在‘四普’期间予以调查认定。”瓯海区博物馆馆长施素娇告诉记者,该馆近期将和黄淮后人对接,争取尽快把新发现的墓志铭残碑移入博物馆保护、展出,“对于在洞桥上的栏杆,我们后续将利用桥梁维修等机会移入博物馆保护。”
明朝第一位内阁首辅黄淮
黄淮(1367~1449),字宗豫,永嘉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明初政治家、内阁首辅。明洪武三十年(1397)以31岁高中二甲第五名进士。黄淮在洪武朝官任中书舍人。明成祖即位时,由于“召对称旨”,皇帝赞赏他和解缙的学问,命他们二人侍立御榻之左以备顾问,预闻机密要务,不久任职翰林编修、侍讲,与解缙、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初、胡俨并值文渊阁,开明代内阁臣议事之先例。
黄淮晚年致仕后,在温州乡居二十多年,为家乡做了不少实事,他曾捐资献地,在郭公山东麓建最胜寺,编纂《正统温州府志》,他留下的《归田稿》记载大量明初温州地区的珍贵史料。今天市区信河街的黄府巷,就因为是黄淮居处而得名。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
明朝内阁首辅黄淮墓志碑在瓯海茶山被发现
部分石碑被切割成桥梁栏杆,后续将移入博物馆保护
记者 谢树华 实习生 江一铱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