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温州首获“浙江制造天工鼎”金鼎。

何以“问鼎”

王丹容2025-05-25 23:00:00

  5月23日,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杭州召开。

  “问鼎”,于温州这座制造大市而言,看似常理之中,却也有着不同寻常之意义。

  从2023年开始的每年5月,温州都扛起浙江制造的最高荣誉——“天工鼎”。接续三年间,成色越来越足,直至今年首度扛起“金鼎”。

  “金鼎”何以花落温州?自有“老家底”的支撑,更有“新引擎”的发力。

  制造业,一直挑着温州工业的“当家重担”,是温州在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领跑民营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随着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温州制造业一度曾面临“含智量”“含新量”“含金量”“含绿量”不够高的尴尬。

  企业密布的乐清经开区。乐清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然,这个问题并不是温州之特有、独有。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以制造业立家的先发城市,温州在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路上碰到的问题,恰恰就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到“智造大国”转型的一个典型样本。温州在破解“成长的烦恼”、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方面的诸多探索,也恰恰反映着浙江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重要理念指引下的生动实践,以点带面印证着浙江为全国先行探路所结出的“果子”。

  今天,回过头来看,很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仿佛是不经意间悄然而生,但恰恰可以看见“温州制造”走过的这条路。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港五谷”,基本是从工业园区转型而来。

  数安港。

  中国(温州)数安港,当“数据”这一“第五要素”落于瓯海的老工业区,温州点“数”成金,目前已集聚国家级高价值数源21项,累计入驻数据企业620多家,正加快迈向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示范园区。

  “中国眼谷”,其扎根的土地,曾经是“中国合成革之都”,如今已蝶变新生为全国第一个眼视光产业创新综合体,是温州的一张“睛”名片。

  从“低小散”到“高新尖”,从传统制造业到先进制造业,温州在“转身”过程中,依托丰富的数实融合场景,借一双眼、一道光等“小切口”,搭平台、建基金、招头部、育生态,全力打造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速从创业之城向创新之都迭代。

  2025中国(瑞安)国际汽摩配展。来源:瑞安日报

  当然,新产业、新动能不是“横空出世”的。实践告诉我们,新产业、新动能很多都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衍生成长起来的,并在市场不断迭代的需求中发展壮大的。

  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的发展,就颇具典型性。这一产业在温州,肇始于上世纪80年代纽扣制造打标需要,后依托于泵阀、电器、汽车零部件等传统制造业的强大市场需求,不断培育壮大。至2013年,正式列入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对象。   

  凭借这张国家级“金名片”,在随后的“追光”路上,温州招引孵化了一批头部企业、构建了一支“最强大脑”,搭建了一批高能级平台,走出来一批“中国高功率激光应用领跑者”,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的融合,竞逐千亿激光产业赛道。

  “没有落后产业,只有落后产品和技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融合与承继的关系。而这种融合与承继的维系,也正应验了省委省政府大会的主题——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唯此,才会有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今天,追问温州制造的“问鼎”之路,实则也是笃定一种“进化论”:新旧动能转换,绝不意味着非此即彼;新老产业的发展,也绝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并行迭代、相互激荡。

  “问鼎”之后,我们更需要秉持辩证思维和转型定力,继续“进化”。

监制:张佳玮|编辑:张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