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Guideline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试想一下,未来的高中课堂上,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内容是传统国学。这画面会不会太“穿越”?
近日,“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出炉,国内首套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将于今年9月出版。而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标准化传统文化教材的研发工作也已完成。根据课程改革方案,以及中高考考试说明等,均显示传统文化作为考试内容已成必然。
出版教材国学进课堂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出版,预计今秋进入课堂。
该套教材共4册,供高中一、二年级使用。高一学习《论语》《孟子》,高二学习《大学·中庸》和《道德经》。《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另外三册则按主题归类讲解。如《大学·中庸》一册,分为“慎独”“齐家”“格物致知”“中和”“为政”等章节。
据课题组专家介绍,全套教材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经专家组反复研讨、论证,制定了“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润”的课程结构。小学高年级段已开始涉及《论语》《孟子》等儒学典籍,但仅以诵读和简单理解为主;到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儒道思想内涵,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
学什么?这些经典将出现在高中课堂
《道德经》以“柔”为贵教你别太功利
“《道德经》就是教我们,不能想要的东西都去抓,要认识有缺陷的自己。”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睿表示,《道德经》中的内容看似“消极”,但却教会人们做“减法”,让人们别太功利,这是现代人需要的一种思想。
《论语》 “仁”为核心学习乐观向上
上海嘉定区民办斌心学校以国学教育为特色,昨日,记者采访到该校董事长傅建清。傅建清是重庆开县人,研究国学文化多年。他表示,《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实就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傅建清说,论语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教人如何积极面对身边的人、事、物。
《大学·中庸》 “诚”为准则别太任性
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唐宋文学权威专家胥洪泉教授告诉商报记者,《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相接触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中庸》则将对“诚”的追求作为“人道”的准则。例如《中庸》中“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
《孟子》以“人”为本生活别太安逸
胥洪泉认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有涵养,《孟子》的思想正是重要源泉之一。“孟子的经典论述常常能够深刻阐释人本思想,例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段话能够辩证地看到磨难对人的心理成长的作用。”胥洪泉说。
国学或入高考传统文化将成高考新考点
教育改革势必将影响到高考,目前,高考改革的几个信号均指向国学,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英语降分后其所降分数分给了语文,而且还更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就是将分数转移给所增加的“传统文化考试内容”部分。
另外,今年不少顶尖大学的自招简章中都有国学的身影,清华、武汉大学、人大三所高校均表达了对“国学人才”的渴求。
例如清华大学提出将选拔在语言、逻辑、智力、记忆、国学等方面具有特殊天赋或才能的学生。今年,清华大学首次推出的人文科学实验班(经学),报考学生需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四书”以及《周易》、《诗经》中的一种。其中还有“能用篆书默写540部首,能简单讲解六书”等要求。而武汉大学也提出“申请弘毅学堂国学班的考生将优先录取”的诱人条件。
今年人大自主招生涉及国学专业,要求考生“具有扎实的古文基础,研读过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了解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追求;参与国学相关竞赛或活动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或发表过国学方面的论文”。其中“国学基本知识”占据考分的50%,古代汉语、语文常识、写作等占50%。
考什么?国学将如何与高考相结合
1.或体现在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上
国学内容与高考的结合,肯定是与语文学科的相结合,可能体现在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上。
2.建议高考考楹联对仗
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是语文教学,不应以文言文字词解释、诗词背诵等传统考试形式来处理,而应找到传统文化教育与现在的语文教学内容的不同。例如,语文教学只要求古诗词背诵和欣赏,而传统文化教育则要从声韵学基础学起,直至独立进行诗词楹联创作。所以在高考中,应该出现楹联对仗和指定命题的诗词歌赋创作。
3.高考考传统文化论述题?
张健还建议,适当借鉴科举考试的考查方式,即能否在高考语文中出现一个新的形式——政论或申论形式的传统文化论述题,考查学生对传统哲学理论体系的理解和独立思维
支持派学了国学起码人品不会差
老师说
深圳市文汇中学办公室主任助理余斌:小的时候我们背诵《论语》、《三字经》,但是不理解个中含义。高中阶段的学生理解力已经提升,反而对于《论语》、《大学》等其中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体会。
家长说
家长王女士:孩子多学一些国学挺好的,《论语》、《孟子》里都有很多教人做人的道理,如孔融让梨,孩子学了懂得礼让,对孩子成长有益。我们的孩子小学时都学过《弟子规》,现在有很多企业也特意开班学习《弟子规》,孩子小的时候背诵《弟子规》可开心了,家长听了也感觉特别享受。
家长罗先生:此次课改表示孩子们这一代赶上了国家更重视传统教育,比我们当年幸运。学习国学越早越好,我的孩子班上学对联,孩子们可感兴趣了,学得很有热情。估计以后小学起都会加重国学课程的学习,孩子学了国学起码人品不会差,家长放心。
学生说
深圳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温同学: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从小就接触了国学,加上自己有兴趣,自认为有一些基础,不怕高考改革,应该没问题吧。也因为文学基础好,所以选了文科。
担忧派可能会有学生死记硬背
老师说
深圳大学文学院院长景海峰:国学培养应该是个积累性的过程,需要有一定的过渡和自然连接。高中介入且计入高考,可能会出现少数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
家长说
家长曾女士:国学进课堂这一理念是好的,以前感觉大家更重视英语,连幼儿园小BB都早早开始学英文,其实传统文化有很多精髓,更宜发扬光大。不过作为高一学生的家长,孩子不久将面临高考加重国学的改革,怕此次改革对已进入高中生活的孩子来说会太突然,高一高二临时突击不知会否影响高考成绩。课改从今秋开始,孩子那时已入读高二,高一没学的国学内容会不会也考到呢?高考语文试卷的出题方会不会考虑到这一点?现在高中学生的课业负担本身就很重,这时候还要背大量的古文,孩子们能承受吗?
家长张女士:从长远看,我们的教育的确不应忽视国学,不能丢了传统、丢了老祖宗的智慧。但是,作为家长我担心的是,今后高考语文会像数学那样越来越难考。经典国学必须从小打基础,对于已经入读高一的孩子来说,一下很难补上,如何应对2017年的高考是个麻烦,不知学校有何应对措施?还有是否会助长社会上的培训机构借此赚钱呢?
学生说
深圳实验学校高一年级张同学:从小受父母之命学了一点《论语》、《孟子》,小学时还学了《弟子规》,但时间过去这么久,很多基本都忘了,不知能否应对将来的高考,现在学校老师也没说这个,不知道学校怎么安排的,总之,心里有些小担忧了。
专家说将国学引入高考应该缓行
国学进入课堂,虽然有了教材,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能够学好。教材的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一方面要靠教师,另一方面要营造学习氛围。现在也只是“研究”出教材而已,想问的是,这套教材难道就是无瑕疵的?难道就能够让学生受益?学生学习的教材是需要经过实践检验的,教材也是需要不断修订的。现在教材只是初版,还没有经过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检验,说不定,这套教材还存在许多争议的地方,因此需要不断完善,这需要时间。
其次,国学进入高考,那势必会使国学的学习变得功利化。本来,中学生学习国学就有一定的难度,也会有枯燥的感觉,而一旦进入高考,恐怕就更加无味了。这对于国学的传承未必是好事。再次,学生的负担已经够重,国学入高考,恐怕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要学国学,学生的负担岂非更重?这边说要减负,那边却在增负,让公众如何适从?最后,国学入高考,恐怕社会上将涌出众多的国学辅导班,可能会像学奥数一样学国学,那不仅是国学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结语Epilogue
国学的意义,其实在于传统文化本身。
国学教材进课堂,最好不要陷入应试教育的魔咒。否则,不仅容易增加学生负担,而且会造成国学背后的传统人文精神割裂乃至荒疏,那就得不偿失了。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跟帖评论服务自律规则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