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件“传家宝”,见证英雄连队70多年光荣历史

2020-04-29 17:44:44
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有这样一支英雄连队,战功赫赫,曾被晋察冀军区授予“长城中队”荣誉称号。

  第81集团军某合成旅有这样一支英雄连队,战功赫赫,曾被晋察冀军区授予“长城中队”荣誉称号。建连70多年来,连队的文化建设也有声有色。他们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经验曾在全军推广。在连队的荣誉室中,有四件“传家宝”,见证着连队的光荣历史,也传承着连队的文化底蕴。

  黄铜军号

  荣誉室的角落里,陈列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黄铜军号。战士吕辰第一次见到这把军号时,还是一名新兵。当时他和战友们一起站在玻璃柜一排老物件前,听指导员讲述旧军号的故事。

  说起这把军号的历史,和连队的战旗可是一个年代的。1944年4月,在河北猴儿山战斗中,官兵在这把军号的指引下,以7人牺牲、21人受伤的代价,毙敌170余人,打退日伪军19次进攻,胜利完成掩护突围任务,连队也因此被晋察冀军区授予了“长城中队”荣誉称号。这把旧军号的主人徐耀清,后来牺牲在1947年的徐水战斗中。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吹响了打开敌阵突破口的冲锋号,引领着战友们冲向敌阵。此后,这把军号陆续换了一位又一位主人,见证了一段段青春岁月。后来,这把旧军号光荣完成使命,作为连队战斗精神的象征,进入了荣誉室。

  司号制度恢复和完善后,吕辰担任起连队新一任司号员。他虽然每天拿着新军号练,可仍会时不时来到荣誉室里,隔着玻璃柜“摸一摸”旧军号,想象一下它当年在战场上的神采。每天保养军号是吕辰生活的一部分。每晚,当他擦拭着手里的军号时,仍然会想起“兵之初”第一次走进荣誉室,听指导员讲述的徐耀清和黄铜军号的故事。

  煤油灯

  一盏煤油灯,安静地伫立在玻璃柜里,就像几十年前照亮连队的书桌一样,照耀着一本厚厚的《毛泽东著作选读》学习笔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提高官兵文化水平,全军开展了“向文化进军”的活动。当时连队只有10%的官兵具备“高小”以上文化水平,70%的官兵都是文盲和半文盲。要在半年内,完成人人识字1500字以上,人人“会写、会记、会讲、会用”的目标,难度不小。当时,连队驻在农村,没有教室,战士们就以庙宇、车棚、树荫下为课堂;缺乏纸张,大家便用手指在地上书写。在1972年执行国防施工任务期间,全连官兵每人携带一本《毛泽东著作选读》。施工间隙,在潮湿的坑道里、简陋的工棚中,战士们在一盏盏煤油灯下,读毛著、学哲学、悟真谛。那一年,连队被军、师评为“学毛著先进集体”。

  随着电灯的普及,煤油灯也成了荣誉室里的老物件。前几年,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连队阅览室曾一度冷清不少,但随着旅“红星书屋”的建立和连队学习资源的不断充实丰富,战士们又重新回到书桌前,好读书、爱学习的氛围也日渐浓厚。

  时代在发展,连队开展文化建设的方式和内容在转变,但“煤油灯”精神没有变,连队爱学习、爱钻研的传统一直在一代代官兵身上传承着。

  板鼓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翻开连队曲艺集《兵之歌》,这首广为传唱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板鼓鼓谱和蒙语歌词已经字迹模糊。

  1969年12月,连队接到命令开赴集宁市。在当地,官兵通过多种方式向牧民们宣传党的政策。他们以蓝天作幕布、草地当舞台,哪里有蒙古包,哪里有牧民,就奔哪里去。当时,由板鼓、马头琴伴奏,蒙语演唱的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是牧民们最喜爱的节目。

  当时,连队的乐器大多是战士们自制的,这对板鼓算是连队为数不多的专业“高档货”。从草原深处到宿舍营区,不论是行军拉练,还是文艺联欢,总少不了它的身影。后来,这对板鼓一直跟随着连队官兵,直到今天。

  2017年部队转隶,时任指导员崔占先将这对板鼓从俱乐部拿到了连队的荣誉室中。新兵下连的那一天,连队组织新兵参观荣誉室,当听到指导员介绍《兵之歌》的历史时,人群中突然飘出了轻轻的哼唱声。原来是蒙古族新兵王斌,他看着展柜里的蒙语歌谱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指导员知道,这首老歌要“重回舞台”了。

  2019年驻训期间,连队官兵和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在草原上交流联欢。王斌用板鼓伴奏、蒙语演唱起《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乌兰牧骑的老前辈额日登达来颇为惊喜:“我年轻的时候就听说有部队在集宁草原上拉琴打板,歌唱新生活,没想到部队能传承至今。”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草原上唱起,额日登达来情不自禁跟着王斌一起唱了起来。

  今天,连队俱乐部里不仅有板鼓、腰鼓,还有非洲鼓、架子鼓,战士们用鼓槌敲打着青春的节奏,也用鼓点细数着连队的变化。

  自制雷琴

  陈列在荣誉室里的,还有一把长相奇特的“大家伙”,名字叫雷琴。据老班长说,现在全国能登台演奏雷琴的表演者已经很少。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雷琴拉戏”还被列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

  说起这把琴,可颇具传奇色彩。1972年,连队来了一名新兵叫张峰。他出生于曲艺世家,来到连队后,看到连队里文化氛围很好,但由于经费有限,许多乐器都是战友们因陋就简自制的。有一次,张峰在仓库中发现了一个废旧的中胡琴筒,便尝试着配上三弦杆和丝弦,又从县剧团找来一把人家淘汰的大提琴的弓,制作出一把简易雷琴。后来,他和战友一起摸索改进,用废旧的炮弹壳和蟒皮改善雷琴音色,重新制作了两把音色几乎媲美“真品”的雷琴。由于雷琴音量大、音域广,既能模拟人声,又可模仿鸟兽啼叫等音响效果,很快便引起大家的兴趣,在连队掀起了一股“雷琴热”。

  1975年11月,连队奉调进京,接待来访的阿尔巴尼亚国防部文化宣传代表团。连队官兵用自制的两把雷琴加上其他乐器,为外宾表演了乐器合奏节目。演出结束,阿方对文艺演出和连队开展文化活动的经验赞不绝口,对这两把自制雷琴更是印象深刻。最后,阿方代表团团长将一面绣有“中阿两国两军友谊万岁”的锦旗赠给连队官兵,时任连队指导员郭宝玺则将连队开展文化活动的影集和演出中的一把雷琴回赠给他。这件事给了连队官兵极大鼓舞,谁也没想到,自制的弹壳雷琴竟能漂洋过海,成为文化交流的礼物。

  随着老兵退伍,雷琴演奏技艺因学习难度较大,逐渐在连队失传。几年前,退伍老兵张峰受邀重回连队,在荣誉室中看到了自己当年拉过的雷琴,当场为年轻的战友们演奏了一曲。琴音悠长,技艺虽已失传,但它是连队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缩影,战士们珍视这份传统。每逢老兵退伍,大家都要拿着雷琴合张影。

  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几十年来,连队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战士走了一批又一批,连队俱乐部里也增添了不少新的乐器、新的装备,但那些刻录着连队精神的老物件就像“传家宝”一样历久弥新,将一代代官兵的精神与梦想继续传承。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