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北大有个“瑞安天团”,个个是大拿,曾叫板胡适,展开“新旧之争”

北大有个“瑞安天团”,个个是大拿,曾叫板胡适,展开“新旧之争”

瑞安发布 2021-12-31 13:07:22

“你不要以为北大全是新的,那时还有温州学派,你知道吗?陈介石、林损都是。后来,还有马叙伦。”

曾任北大校长的胡适晚年在台北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对秘书胡颂平曾说了这样一句话。

胡颂平也是温州人,由他记录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里面不仅有研究胡适的必读参考书,还有不少与温州有关的内容。

△1958年冬,胡适与胡颂平(右)合影

胡适没来过温州,但“温州学派”一说却最早出自他的这番话,这个称法没有其他旁证,所以并非严格学术意义上的判定,倒是称为“温州学人圈”更为准确。由此可见,当时的北京大学有一大批温州人在此任职或执教。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北大“温州学派”的核心人物是个瑞安人——就是胡适提到的陈介石,名黼宸。“学派”里的大多数人都与陈黻宸有着亲戚、同乡或师生关系,所以瑞安人也就特别多,且个个有一定的影响力,如在北大执教的林损、陈怀、林辛,在国史纂辑处担任特别纂辑员的孙诒棫,还有在校办的章献猷、孙宣等等。

他为“温州学派”埋下伏笔

陈黼宸,字介石,1859年生,瑞安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史学家,与宋恕、陈虬并称“东瓯三先生”。在瑞安城区的会文里43号,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他的故居。

△陈黻宸故居

1879年,21岁的陈黻宸在家创设颍川家塾,后在乐清梅溪书院、平阳龙湖书院、永嘉罗山书院等书塾任教,“四方从学者几千”。1885年,陈黻宸与陈虬等人在瑞安创办利济医院,又在院内创设医学堂。利济医院是全国最早的新式中医院之一,利济医学堂是我国第一所采取欧美办学制度和方法开办的新式中医学校。

△利济医学堂旧址

1893年,35岁的陈黻宸考中举人。1900年受聘于杭州养正书塾,担任总教习,传播新思想。1903年,陈黻宸考中进士,官户部主事,不久出任京师大学堂师范科教习。

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清末维新人物、教育家黄绍箕是瑞安人,相继出任大学堂提调、总办(相当于校长),对京师大学堂初期发展出力良多。

△京师大学堂

1904年1月16日,陈黻宸到学校报到,19日开讲。“每礼拜仅上堂三次,每次只一点钟。束减去二分之一,每月仅得洋百元。”在大学堂教书没几天,陈黻宸给弟弟醉石描述所见所闻,还发起牢骚:“京城官场气习臭不可耐。”

△陈黻宸写给弟弟陈侠(字醉石)的信函。现收藏于温州博物馆。

教了3年, 陈黻宸暂别京师。1906年他任两广方言学堂监督,兼充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教务长,四年时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语人才和科技人才。

在广州任职时期,陈黻宸的教育思想趋于成熟,开创了学术新风。他通过掌握外语,学习国外先进科技与思想,“俾明异国之情势”。而且经常告诫学生“学无中西,惟求有用”,他带去的“永嘉事功学”和改良主义思想影响了一批学生。

在广州,以陈黻宸为核心的圈子逐渐形成。学校任用的著名教授如马叙伦、周继善、龚寿康等都是他的学生;还有陈怀、章献猷、高谊、林公任、黄公起、林涛等十多位温州人。如果说北大真有所谓的“温州学派”,这便是陈黻宸为“温州学派”埋下的伏笔。 

1913年,陈黻宸再回北大,受聘担任文科史学教授。此时,京师大学堂已改名北京大学,他是最早到此任教的瑞安人,也是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第一人。

在京师大学堂和北大任教期间,他著有《中国通史》《诸子通义》《老子发微》《庄子发微》及《中国哲学史》等15部。其中,1904年撰写的《读史总论》一书是他的史学思想代表作,收入《京师大学堂中国史讲义》。

陈黻宸倡导史学研究要务实,反对虚渺,借史论发表政论,呼吁重视社会史研究。他称:“今日有志之士,惨目世局,气愤懑不能平,往往抽思于高远之域,广阔之观,驰骋议论,欲以处置天下事。然或富于治才而未周于治理,遂至抵牾竞出,适成凿枘,舌敝耳聋,但以供无识者之一噱。”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推崇永嘉学派,将永嘉学派的事功学说在自己从事教育和学术的阵地广为传播。如果说,叶适是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陈黻宸便是永嘉学派的推崇者和传播者。他明确指出“事功为天下非为一己”,“无事功之心性,无用之学也。无心性之事功,无体之事也。且舍心性而言事功,溺富贵利功名之士,窃其术以贼天下。”陈黻宸认为,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事功,是出于对国家、对天下的承担责任,根本不是好事喜功。

陈黻宸的这一学说精神,也正是“温州学派”的内涵。

 “温州学派”里的瑞安人

既然成派,必定有一定的人脉和影响力。

1917年前后,“温州学派”中的“瑞安团”阵容相当强大。把陈黻宸称为“学派一代”的话,那么陈怀、林损、林辛、章献猷、孙诒棫、许璇、孙宣等在北大任职或执教的瑞安人便是“学派二代”。此外,陈黻宸的得意门生马叙伦,也被胡适划入北大“温州学派”的一员。

1919年北大师生合影图(前排右四为林损,右三为陈怀) 来源:温州日报

陈怀是陈黻宸的侄子,林辛、林损是陈黻宸的外甥,兄弟俩同年到北大任教,比陈怀早几年。甥舅、叔侄、表兄弟,构成了“温州学派”的核心链。

1917年夏,陈黻宸得知弟弟醉石病危,“兼程弛归”老家瑞安探望。醉石不幸辞世,陈黻宸忧伤过度追随而去,享年59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特书挽联:“数故乡人物渺然,若志三,若仲容,若平子,死别经年,而今又弱一个;得天下英才而教,在杭州,在广东,在北京,师承作记,相期共有千秋。”

陈黻宸病逝,北大痛失一位史学大师。北大校长蔡元培特聘陈怀接替陈黻宸史学教授位置,同时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堂教授。

△陈怀

陈怀(1877-1922),字启明,1877年生。因为天资聪明,深受陈黻宸器重。他是清史学科开创性人物,其史学讲义《清史要略》《中国近百年史要》不仅是较早的清史断代史,而且所论在政治立场、指导思想、学术内容、体例形式等方面都与传统史学不同。他在此两书中广征博引,多录异说间加评论,为以后我国清史的编纂奠定了基础。

由于工作太过认真,陈怀身体透支,不仅得了眼病,后又患了软脚病。1922年春,他在课堂晕倒,经医治无效,于6月22日病逝,时年45岁。蔡元培为他作挽联:“南阮竹林游,家学不愆,方冀雕龙赓祭酒;北风万里感,楹书具在,会有维清声。”

陈黻宸、陈怀相继离世后,林损撑起了北大“温州学派”的局面,并成为中坚力量。

△林损

林损(1891-1940),字公铎,1891年生,自小跟着三舅陈黻宸学习。1913年春,陈黻宸当选为众议员前往北京,兼任北京大学史学教习,林损随舅舅前往。1914年春,林损进入北京大学,任法预科讲师。这段时间,他在舅舅身旁,接受永嘉经制之学的传承。

陈黻宸亡故后,林损悲痛不已,写下七千多字的《祭三舅父文》,回忆少时,三舅对他像父母一样,每逢“劳苦倦极而呼天者,未尝不呼舅父也,而舅父能为纾之;疾病恻怛而呼父母者,未尝不呼舅父也,而舅父能为解之。”这篇文章也成为林损的名篇之一。

△林损《祭三舅父文》手稿。来源:温州日报

虽然北大“温州学派”失去主帅,但林损并没有放弃,他继承舅舅的理念,以保存国粹、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永嘉学派为哲学思想,使得“温州学派”在当时不断延续,达到鼎盛。

林辛(1889-1958),字次公,是林损的哥哥,与林损同年到北大任教。他的儿子林尹(1910-1983)1925年考入北大,是黄侃高足,擅长汉语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是继孙诒让、林损之后的瑞安第三代国学大师。(详见《毕生研究古人如何说话,瑞安第三代国学大师在台湾赢得“当代儒宗”之誉》

章献猷(1867-1944),字味三,号士荃,前清进士,曾任民国第一届国会议员,陈黻宸门生。1917年初经张元济推荐,章献猷至北大校办任庶务长。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进德会,章献猷为甲种会员之一。

孙诒棫(1880-1925),孙诒让的堂弟,早年留学日本,温州近代最早报人之一。曾在北大国史纂辑处担任特别纂辑员。

许璇(1976-1934),字叔玑,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农学家和现代农业科学奠基人之一。1913年被北大聘为农科教授兼农场场长,主讲农业经济学。(详见《袁隆平研究的粮食问题,这位瑞安乡贤一百年前就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

△许璇

孙宣,谱名延晸、学名孙宣,字公达,孙锵鸣之孙。1917年游历京师,受聘北京大学,任校长室秘书兼《北京大学月刊》事务员,协助蔡元培整理《越缦堂日记》,后曾出任北京大学讲师。(详见《又一名人日记出版发行!34万字里,可一窥瑞安豪门的人脉网络和民国社会的原生态面貌》)

△孙宣和夫人李瑾如合照。来源温州市图书馆研究室

与胡适的“新旧之争”

胡适对“温州学派”之所以印象深刻,源于他和林损等人之间关于“新旧文化”的论争。

△胡适

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迅速传播,胡适任北京大学教授后,力推白话文。但,林损不服,组织“汉学研究会”,创办《唯是学报》,倡言复古,与新文学运动论战,还撰文《汉学存废问题》,指出白话文不可行,公开反对:“白话虽兴,未若八股,会当张我三军,扫此丑孽!”

△《唯是》第1期目录(1920年5月5日)

1919年1月,深受胡适等影响的北大学生发起新潮社,出版《新潮》杂志,介绍西洋近代思潮,批评中国现代学术上、社会上各种问题。而另一些学生“慨然于国学之沦夷,欲发起学报,以图挽救”,组织了国故社,出版《国故》月刊,林损、马叙伦等人都是特别编辑。成员中还有一位北大学生伍叔傥,也是瑞安人。他北大毕业后,历任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台湾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校国文教授、国文系主任,名列“瑞安民国十才子”。

这一回的“新旧之争”, 让“温州学派”被胡适们视为旧派人物。

1927年,林损为东北大学所聘。1929年,重返北大。学生严薇青在《北大忆旧》中回忆,林损上课时经常以文言代口语,第一次上课就对学生讲明:“考试时你们必须要用文言文答卷,白话文我一概不看。”

其实林损也并非“顽固不化”的保守老旧学人。他在《中国文学讲授发端》曾说:“白话之提倡与否,今所不论也,然要不能屏之于文之外,则似无可疑者。”在他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所以才有抵触情绪。他认为,各学术都应该自由发展,主张“撷新扩故”,对中西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胡适提出的全盘西化,让两人在学术、政见方面都有很大的分歧,矛盾愈加强烈。

为什么“温州学派”没有发展出第三代?这并非是林损不想争取北大同乡后生,而是当时北京的温州籍学生思想学术取向各异,没有聚在这位同乡师长旗下。

北大的瑞安学生伍叔傥虽然不是新文化派,也“站队”国故社,但对思想学术歧异的态度亦不激烈;同在北大的瑞安人孙延杲原向《国故》月刊供稿,后来则又供稿给《新学报》《瓯海新潮》等面向温州乡里传播新文化的刊物。林损除了斥责,更多的是深感无奈。

1931年,胡适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后兼任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据《胡适日记》:1934年5月30日,“商定北大文学院旧教员续聘人数,不续聘者:梁宗岱、林损、杨震文、陈同燮、许之衡。”他又在“回忆”中说:“中国文学系的大改革在于淘汰掉一些最无用的旧人和一些最不相干的课程。”

1934年,北大内部调整,林损被解聘;那一年,许璇去世,加上此前林辛离开北大,“温州学派”成员接连凋落,也由此划上句号。

参考资料:

1.《北大“温州学派”的沉浮》方韶毅

2.《永嘉学派的哲学精神世界》张立文

3.《瓯风氤氲中的人文精神》李天纲 

4.《瓯歌三集》温州市图书馆 编

5.《史学巨子陈黻宸:韩潮苏海 无以过也》瑞安日报

6.《陈黻宸:传播近代新文化的先进》《近代温州史家与史学著作》洪振宁

7.《陈黻宸集》陈德溥编

8.《“海内师表”陈黻宸》 胡珠生 蒋纯绚

9.《陈黻宸毕生教书育人 马叙伦为师撰写祭文》 李秉钧

10.《陈黻宸:文章事业启后人》温州日报

11.《瑞安历史名人列传》马邦城

12.《林损——民国时期北大温州学派的中坚》苏婷婷

13.《尘封90年的<林损日记>》 俞天舒

14.《林损集》陈镇波、陈肖栗 编校

15.《狂人林损的一生》陈镇波

16.《四海两畸人——林损与黄侃的交往》 陈镇波

17.《林尹教授的三本著作》《林尹文化艺术基金会在台成立 弘扬林尹国学思想》宋维远

18.《千秋文献 备储腹中——我国清史学科奠基人陈怀》 许希濂

19.《地方士人与晚清地方的下层“启蒙”——以浙江省温州府为例》《“高谈平治欲谁听”——林损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徐佳贵

20.《民国社会的原生态面貌——孙宣与他的日记》 温州日报

未标注出处的图片来源网络

原标题:北大有个“瑞安天团”,个个是大拿,曾叫板胡适,展开“新旧之争”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诸葛之伊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