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黄培量:挖掘文化遗产的“星探”

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黄培量:挖掘文化遗产的“星探”

温州网 2022-01-01 10:04:00

  温州网讯 从文气萦绕的池上楼到唱戏声此起彼伏的南戏博物馆;从文坛巨匠郑振铎纪念馆,到研学打卡点温州数学名人馆;从记录东瓯历史记忆的东瓯国历史陈列馆,到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

  这些市民熟悉的城市文化展馆,都凝聚着温州博物馆(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馆长黄培量工作的心血。

  黄培量从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20多年,每年2/3的时间都在下乡,每年要穿坏3双运动鞋。走访探寻、申报名录、修缮保护,一幢幢蒙上历史尘埃的古建筑,在他和他的团队努力下,重新精心梳妆,再次亮相。

  目前,全市有100多名文保工作者在守护城市文脉记忆。在他们的守护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十二五”以来,温州已累计投入腾空安置、维修资金5亿元,实施夏鼐故居、沧河巷金宅等各级文保单位的保护维修工程30余项,修缮面积逾3万平方米。

  热爱所致,高薪白领转行坐“冷板凳”

  不成文“行规”:文保工作者不能收藏文物

  夹克衫、运动鞋,这就是黄培量日常的装束。因为随时可能接到勘查任务,黄培量习惯了兜里还揣着卷尺、测距仪。

  作为文保工作者,更多的时间,黄培量是在户外勘查。每到一个文保点,就要走访调查周边环境,了解文物的保存情况、历史等,进行测绘、拍照,记录在册;勘查特有属性,申报文保级别,分类管理;后续一些文保点还需要进行方案评审、修缮对接、监督工程、竣工验收等。

  工作之余,黄培量还主编完成过温州三普丛书中的《温州近现代建筑》和《温州古民居》。

  “上班时间我们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比如村里突然发现一个文保点,让我们去看看,鉴定下。而写作则需要不受打扰的一定时间,所以个人写作的话,都是利用夜晚周末时间。”黄培量说。

  工作时间对着文保,业余时间还挪不开眼,黄培量说这是他的兴趣和爱好。

  1998年,温州大学房屋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黄培量,不同于自己的大学同学选择去高薪的房开、建筑公司,他选择去了温州市文物管理处。

  “我喜欢钻研文物,没有一处文物是一模一样的。每天看到的、接触到的,都有不同的面貌,就很有意思。从文物建筑而言,每位主人当年对自己的私宅设计都是有自己的想法,从中可以看到主人的审美情趣,深入了解文物的背后,这过程就像解谜题一样。”黄培量说。

  2002年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成立时,他是唯一一个专门从事不可移动文物工作的文保人员。

  让我们有些意外的是,具备专业眼光,又天天与文物打交道,但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文物工作者不能收藏文物。

  “这是我国首任文物局局长、温州乡贤郑振铎的倡议。不然哪怕是你自己私人买来收藏的文物,也有‘顺手牵羊’的嫌疑,也是为了避嫌。”黄培量介绍。

  1年对800多处历史建筑摸底调查

  历史文化瑰宝助力东亚文化之都创建

  2013年黄培量接到市创建历史名城办公室的任务,要摸底调查温州的历史建筑。他和团队花费了1年多时间对800多处建筑物摸底调查后,2014年温州公布并挂牌了首批83处历史建筑。2019年,温州公布并挂牌了第二批历史建筑,共178处。公布的名单也是基于此前的摸底调查。

  在黄培量看来,最能体现老温州风情的恰恰就是这些历史遗产,“它们相当于活化石,将当时的城市面貌完整地保留下来。”黄培量说。

  公布名单后,黄培量还参与到了历史建筑的整治工作中。早年基层人为的破坏让黄培量总是心疼不已,如今随着各地政府的重视,包括历史文化街区五马街、禅街的成功开发,也让各地文保意识不断加强,让文物活起来,亲子研学活动成为常态,以文促旅的观念成为共识,也让黄培量后期修缮保护工作更顺遂。

  如此体量的历史建筑,是温州历史文化瑰宝,也助力温州成功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东亚文化之都”等荣誉。

  与施工单位“拍桌子”

  自带干粮徒步丈量挑矾古道

  温州数学名人馆由著名数学家谷超豪祖居布展而成。在2006年由高盈里整体搬迁至南塘,黄培量从头到尾参与其中。

  为了接近、还原谷宅风貌,黄培量主动和谷家后人联系,了解建筑的原始格局和每个物件的摆放和朝向。

  这些幕后细碎的过程不为人所周知,为何还如此费心思?“不可移动文物是有生命力的,当年每个布置都是有讲究、有原因的,只有精细还原,才会有‘活’的感觉,才有自然和谐之感。”黄培量说。

  被黄培量等文保工作者的真诚认真所感动,后来身在上海的谷家后人,捐赠了一套谷超豪自己用过的办公桌用品。

  黄培量还有个工作内容就是对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进行监督管理。

  数学名人馆的外墙墙面采取的清水砖结构,监工的时候,黄培量发现施工工艺不规范。当时已经砌了一大半,施工方不想返工。黄培量气得拍桌子,在黄培量的坚持下,施工方最后进行了返工。

  文保工作者除了心细,体质还要好。勘查苍南4条挑矾古道,散落于路途之间的古桥、古亭、古树、古民居、古碑刻,在这山与那山、这村与那村之间将古道串连成一线,只能徒步丈量。黄培量和同事自带干粮,拄着拐杖,爬了一天。

  挖掘城市美学美育的载体

  知道来时路,才能知道未来的方向

  听起来有趣好玩的勘查“淘宝”之旅,事实上也有不少的安全隐患:发现盗洞的古墓准备测量的时候,黄培量曾不慎掉入盗洞,所幸没有大碍;为了近距离观察,总是不停爬上爬下,废旧老宅随时有坍塌危险;杂乱的地面上,尖锐的钉子甚至刺穿过整个脚掌……

  这些发现、挖掘的不可移动文物如何对百姓产生影响?黄培量和同事的工作如何影响百姓的生活?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过怎样的路?”黄培量说,“知道来时路,才能知道未来的方向。我们挖掘‘活化石’,既是搭建城市美学美育的载体,也让我们了解、认识居住的这个城市的历史,感知历史文脉,才能知道我们未来的方向。”

  据统计,温州全市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33处、省级文保单位111处、市(县)级文保单位740处、登录文物9362处。其中,市本级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5处、省级文保单位31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村)9处、市(区)级文保单位175处。

  这些蕴含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的文化瑰宝,散布在瓯越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这些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为瓯越儿女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人物名片:

  黄培量:温州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2018年入选浙江省文物局“新鼎计划优秀文博人才”,2019年被上海市文物管理局、江苏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授予“长三角区域文物专家”,2021年被市东亚之都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聘为“东亚文化之都”专家委员会专家。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温州博物馆副馆长黄培量:挖掘文化遗产的“星探”

  记者 王乐乐、陈培培/文 张啸龙/摄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