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浙江能源将实施“风光倍增”工程。谁将是下一个“风光”主角?温州主动竞逐新能源赛道,于4月引进新疆金风科技培育千亿大项目,近期又南下联手500强企业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加速推动“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发展,致力打造全国新能源创新发展新高地。

打开门,“风光”正好!

王丹容2022-06-19 18:00:00

  温州乐清150MW农光互补项目

  南下取经促合作,市党政代表团深圳东莞之行,收获颇丰。

  一大成果,就是以“登门抓合作”的方式,推动新能源产业项目对接。

  代表团走进华润集团、比亚迪全球总部、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或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深入洽谈对接项目,携手开展合作。

  向南,追“光”。

  新能源产业,是市党政代表团重点关注和交流合作的议题之一。事实上,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早已被市委市政府摆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位置,成为必须抢占先机的产业领域。

  老天爷给了温州良好的先天禀赋:面朝大海、处处“风光”。而逐梦新能源这片蓝海,就意味着温州要在“得天独厚”中下好先手棋。

  “追风逐日”,温州抢步向前、卡点抢位,寻求“落子布局、抢先成势”。这是一种弯道超车的战略主动。作为“后起之秀”的温州,想要跻身全国新能源发展的“第一方阵”,无疑肩负这种使命,也具备这种能力。

  就在一个多月前,总投资达1258亿元的12个项目集中签约落户温州,覆盖新能源“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这一签,标志着温州新能源产业从“点上布局”向着“全链发展”挺进。一时间,温州“风光大好”。

  正是在签约仪式上,市委主要领导道出了温州布局新能源产业背后的战略考量:能源安全和能源革命是“国之大者”。这也揭示出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温州的大作为,必定要主动融入和服务于国家大局。这既是机遇,更是责任。

  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温州所能,锁定产业布局的制胜之道。

  一系列框架性、关键性布局,由此迅速推进——

  实施绿色能源倍增等五大工程,布局七大新能源产业重要生产基地,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等系列政策……温州,大手笔实施一系列“招数”,乘“风”逐“日”、尽赏“风光”。

  头部企业的集聚发展,被视为对温州“天时地利人和”的认可和信心。

  国内最大风电整机商——新疆金风科技,选择将首个深远海海上风零碳总部基地放在温州。自然资源“优”、产业基础“好”、招商定位“准”、服务措施“实”,温州之所以获青睐,既有先天优势又有后天努力。

  而决胜未来,如何才能“风光”独好?

  于温州而言,尤为重要而迫切的是,把合作开放之门开大,把资源整合之扇面做大,唯此才能赢得持续性的发展机会、高质量的发展空间。

  基于这种考量,一方面,需要积极“引进来”,引育具体项目、形成实体投资,打造坚实基底;另一方面,亦需要主动“走出去”,充分拓宽扇面,集聚配置全国乃至全球资源,使其“为我所用”。

  打开门,走出去,密集寻求协作合作,西进湖北武汉、南下深圳东莞,半个月内,市委市政府与头部企业、科研院校高频互动,在项目共建、协同创新、人才引育等方面探寻长效管用的合作机制,在新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上拓展“朋友圈”。

  这是主动的姿态,亦是强烈的信号:温州,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合作的机制,努力吸引各路创新要素、优质资源汇聚。

  全国新能源创新发展新高地,是温州锚定的目标。这个高地,不是产业链某一环节的高地,而是一个全链条、全方位的创新高地,是生产、制造、应用“一条龙”舞动的产业高地,是项目、人才、政策“一盘棋”协同的创新高地。

  支撑这个高地的是,全要素创新生态体系、全生命周期政策体系。这就需要全方位发力、多维度聚力,既在技术转化、项目落地等方面做好文章,也在人才集聚、营商环境等方面育好“生态”。“生态”育得越大,“高地”就可能越高,“风光”产业也就随之越风光。

  从这个意义看, “风光”无限好,既是温州面向未来的产业志向,也是摆在当下的综合考题——

  它,考验着产业布局的耐心与恒心,更考验着大抓落实的定力与毅力!

监制:阮周琳|编辑:叶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