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仲春到盛夏,温州全面打响文明创建整改提升攻坚战。三个多月里,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方的广泛共识、基层创新的典型做法、热心公益的志愿队伍,凝聚成全城共建共治共享创建的合力,让文明城市创建变化可见、百姓可感、成绩可贵。

文明如诗,我们一路歌行

王丹容2022-07-08 22:41:00

  文明风起,芬芳自来。

  似疾风骤雨,又似和风细雨,一场创建渐渐改变着一座城。

  这是城之变,从大街小巷公园里到千家万户百栋楼,细微之处绣花功夫,一点点塑造着城市颜值与气质。

  这是治之变,“1161”体系“别具一格”,温州文明格构建的是长效全域文明创建机制。

  这是人之变,“浙江有礼、瓯越先行”渐成风尚,志在让“有礼”成为温州的文明标签。

  从城到人、从事到制,当文明成为城市的底色、生活的亮色,许许多多的声音里包含着欣喜、欣慰。

  事非经过不知难。

  一座城一条心一起拼,几多汗水,几多辛劳。

  “文明城市创建是温州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硬仗,必须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三个多月来,为打好这场文明创建整改提升攻坚战,全市上下同欲、万众一心,掀起“治乱风暴”,整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要求之严前所未有、发动之广前所未有。

  从起于春天的一份誓言,到花开盛夏的一缕芬芳,此刻,我们回望来时路,瓯越大地那一幕幕为文明创建而拼搏的场景,令人动容、令人感叹。

  诚如费孝通老先生所言:“我体会到的温州精神就是不甘心落后,敢为天下先,冲破旧框框,闯出新路子,并且不断创新。”实践再次证明,温州人的骨子里从来都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无论处于怎样的逆境,温州人都会迸发出这种精神的力量,直面所有的困难,并在这些困难中变得坚定、勇毅且团结。

  也正是这种精神特质,让温州人凝千钧聚“笔力”,把文明创建这件事,写成了一座城市向美、向善、向上的诗。

  今天,文明的诗卷,且待新的书写。

  文明,非一时一地之事、非一朝一夕之功。每一天、每一年,每个人都要成为一束微光,聚拢成文明之炬火。

  文明见于细节、见于日常,人人都是践行者。

  “何须寻九畹,十步即芬芳”,城市,要成为诗意栖居地,需要厚植文明之沃土。文明创建,不是谁的“独角戏”,而是党委政府和所有温州人的“同一首歌”。于个体而言,修心、养德、守法、崇文,每位温州人都能自觉成为文明温州的代言人、践行者,“浙江有礼、瓯越先行”方能蔚然成风。于系统而言,让文明成为自觉、成为风尚,需要制度的科学架构和有力引导。各级党委政府要用好行之有效的机制,以制度发力、靠制度夯基,让信仰之固、崇德之风、文化之润、文明之礼,来引导市民自觉自律,让文明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明成于长效、成于常态,时时都是创建时。

  一个城市的文明底色中,蕴着绵绵发力、水滴石穿的力量;一座城市的精神厚度中,蓄着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韧性。于眼下而言,创建不能“一阵风”,而是要成为“四季春”,通过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的努力,把集中性、攻坚性的举措转化为规范化、常态化的工作方法,让当下澎湃于温州城的文明创建热情转化为持久的精神文明建设动力。若将时间轴拉长,则需要一任又一任乃至一代又一代的接续接力、耕耘不缀,让温暖永续、文明传久、城市恒美。

  每一份小小的文明力量,只要持之以恒,就会改变一座城。

  这座城里,最暖的,莫过于一粥一茶流淌50载的温情。

  就在这个七月,温州慈善地标——红日亭即将迎来50岁生日。一杯茶、一碗粥,一座亭、一群人,50年如一日传递温暖、行善为乐,如今的红日亭之于温州,早已成为一座精神的丰碑;之于全国,亦是一座文明的高地。

  小小的红日亭,见证着,温州人用最朴素的文明情怀,写下最美的诗行。

  文明如诗,且让我们一路歌行!

监制:阮周琳|编辑:叶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