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一碗粥,温暖一座城
一杯茶,一碗粥,温暖一座城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尤其是中伏,天气炎热,很易中暑,为降温防暑,民间有喝伏茶的习俗,即用白茅根、苇茎、藕节、竹心等甘凉草药,煎煮代茶,也即“伏茶”。旧时,有善心之人,还将“伏茶”摆在宫庙门口或街市路旁,任人饮用,以解苦力、车夫、路人之渴。这种美德现在各地仍有保留,在温州特别突出。
“温州伏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确实年代无法查考。作为优良的传统习俗,历史之久、受益之广、文化内涵之深,都是我国少有的。
炎热的盛夏,走在温州的大街小巷上,随处都能看到爱心伏茶点,都能喝到免费的伏茶。大到各个如“红日亭”一样的公园亭台里,小到街边各大药房及商场门口。据温州市文明办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初,温州全市已有3000多个伏茶点,其中仅鹿城区就有500多个。北至永嘉上塘岩头,南至瑞安梅头,东至永强,西至泽雅藤桥。其中供应量最大的伏茶点是东门“红日亭”,每日供应8000至10000公斤;服务时间最长的是瑞安万松山凉茶点,一年365天,每天供应13小时;历史最长久的是瓯海梧田3代烧伏茶的陈海珍家伏茶摊。
温州伏茶是温州人民的创造,也是慈善事业的壮举,又是中医文化内涵的发扬。
一杯茶,一碗粥,温暖一座城
一杯茶,一碗粥,温暖一座城
在温州素有三伏天喝“伏茶”的习惯,不仅解暑还养生;这个时节的伏茶供应志愿服务活动也是温州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大特色。
在温州,眼下这样的的凉茶摊已有3000多个,仅鹿城区就有500多个,成为传递城市温情的一道风景。
夏烧伏茶冬施粥,50年来,风雨不歇,红日亭以它淳朴的爱心、绵长的付出感动一座城,被誉为温州的精神高地和慈善地标。
三伏天里,记者蹲点爱心伏茶点最集聚的鹿城区,探寻满城伏茶香背后的“生长因子”。
在红日亭,像王夏兰这样的志愿者有二十几位,最年轻孙兰香的62岁,最年长徐爱华87岁,他们大部分还坚持在红日亭,守着一份眷恋,一份光阴,一份爱心,一份意义。
沿大街小巷寻找伏茶点送钱,不愿拍照、不愿透露姓名。这一幕被发到网络上,引来网友称赞,“这就是温州人的善举,酷毙了。”
这个伏茶供应点已有40余年历史,目前有志愿者30余人,均是退休的老人们。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仓桥宫三乐亭,体验了一杯茶、一片心、一份情的感动。
昨天上午,11岁的王钫和爱心人士一道,推着小推车把伏茶送到交警、建筑工人等手中,向高温下的建设者们送去一份关爱。
为了能烧出让杭州市民喜欢的伏茶,杭州市温州商会专门向温州伏茶点取经,做足了功课。不仅如此,杭温两城的爱心人士还发起了联动。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今天是今年入伏第一天,伏茶供应点星罗棋布出现在温州大街小巷,风雨无阻,为行人免费供应伏茶。
一杯茶,一碗粥,温暖一座城
介绍:红日亭向市民免费提供伏茶始于1972年夏,当初有五六位退休老人萌于原始、淳朴的爱心,自发在红日亭向路人免费供应伏茶。
介绍:成立于1978年,刚开始由6位仓桥老人创建,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开始到八月十五供应伏茶。
介绍:二零一七年,鹿城区慈善总会授于复兴亭金花义工队称号。从三人办起的小小施粥点送爱心早餐,发展到现在微公益注册五十人。夏天设立多个伏茶点。
介绍:灰桥旭日亭志愿服务队(原名真善行义工队)于2015年成立,原有人数53人,后又增添29名志愿者。
介绍:晚晴亭始创于1991年,由吟州村老龄协会首届会长黄芳仁先生和五位热心志愿者发起。
介绍:36年的历史沿革,吴山第一地方伏茶点的优良传统也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
介绍:每年烧伏茶这件事,他们代代传承,从未间断。
介绍: 每年夏天,200多名70周岁以下的老人便开始分组轮流值日。接到会长的通知,大家积极响应,主动报名,争相要抓住这个行善一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