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改革开放35年历程盘点:这些改革影响全国
核心提示:记者梳理温州在率先改革中的多个“全国第一”,以亲历者的倾述回溯那些年的荣光。
中国农民城
历史事件>>
苍南县龙港镇,人称“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坐落在鳌江南岸。1984年建镇时这里还是一个沟壑纵横、一片荒凉的港湾和五个“灯不明、水不清、路不平”的小渔村。为了自己的城市梦,鳌江两岸的温州农民自己集资,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就建起了一座初具规模的“农民城”,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的路子,成为中国农民自费建城的样板。如今的龙港,是温州市和浙江省的经济强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试点镇。
亲历者说>>
陈定模(原龙港镇镇委书记)
小城镇建设初期碰到的难题主要是人口集聚、建设资金和产业集聚“三大难题”。当年,我是一靠“嘴皮”,二靠“地皮”,来吸引农民进城的。“嘴皮”是指宣传,“地皮”是指出售土地使用权。
在我任职期间,龙港镇在全国率先推出“三大改革”:一是实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解决了农民进城问题;二是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解决了建城资金问题;三是实行发展民营经济改革,解决小城镇的发展问题。通过这三大改革,在短期内有效地解决了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人口集聚、建设资金来源和产业集聚“三大难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依赖国家投资、主要靠农民自身力量建设现代化城镇的新路子。
改革启示>>
回顾龙港镇“诞生”的全过程,可以说它是经济转型期特殊制度背景下的一场农民造城运动,浓缩了一个地区从乡村社会结构到城市社会结构演变的全过程,是民间推进型的城市化典型。尽管龙港的出现有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某种特殊性,但这座由体制外的社会个体自己出资建造的新城所显现出来的社会问题,对未来中国的其他城市来讲,有着某种先导意义。
中国股份合作制信用社
历史事件>>
1986年11月,经营过机电设备厂的杨嘉兴找来7位合伙人,集资31.8万元创办中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成为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民间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与全国城市信用社开办通汇业务、最早开办个人房产抵押贷款、24小时营业……杨嘉兴凭着开拓精神和专业精神,在无人踏足过的金融市场扎稳了脚跟。
亲历者说>>
杨嘉兴(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筹办人)
改革开放初期,我还在区街工厂工作,想发展可控硅技术,但银行不给我们贷款。一边是银行贷款收紧,一边是民间借贷如火如荼,我开始萌生开家银行的念头。
很快有了机遇,省委扩大会议纪要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1986年我找来7位合伙人,集资31.8万元,筹建温州鹿城城市信用社。
吃第一只螃蟹并不简单,开业前两天,温州人民银行勒令“不准开业”。最后时刻,我找到当时的市委书记董朝才,得到董书记的支持后终于开业,开业当天就吸存30多万元。
从来没人办过民间银行,没人知道路怎么走,我们一路坚持着。其他银行3点钟开始盘账,我们24小时、电话上门服务;其他银行取款还要托关系插队,我们信用社的汇票已能在广州、上海使用;我们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实行贷款责任制,每月查库、还息、查账;我们送员工去上海、杭州培训,费用全免。1988年,我们信用社还向社会公开增资扩股,发行总额50万元的信用社股票。
眼下温州金改惹人瞩目,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还要再试试。
改革启示>>
“城市信用社的创办,正是在国家银行与民间融资的中间走出了一条新路,呈现了‘疏胜于堵’的效果。”关注过这段历史的温州学者谢浩说。
每一个温州商人心中都有一个银行梦,杨嘉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温州金融改革综合试点方案获批之后,杨嘉兴又多方奔走筹办“温州发展银行”,只是这一次梦想却没有成真,但温州人的金融梦依然薪火相传。1998年收编了鹿城城市信用社的温州市商业银行在2007年改名为温州银行,如今正扮演着“金改先锋”的角色。
本文转自:温州网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