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温州市档案馆和温州新闻网联合推出《温州档案故事》系列报道,依托温州市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挖掘档案中的百年故事,通过新媒体报道,打开那些被浓缩的人生、被折叠的时代,细述那些鲜为人知的人与故事 ,和群众一起守护好温州档案里的家国历史、社会缩影和岁月记忆,也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

温州档案故事NO.12|高峡出平湖 温州“大水缸”珊溪水库的往事

温州网2022-01-14 15:38:00

珊溪水库是温州地区最大的水库,位于飞云江干流中游河段,具有供水、发电、防洪、灌溉及改善下游平原河网水质等综合效益,被誉为“温州人民的大水缸”。

早在解放初期,人们就发现珊溪牛坑口大拐弯处,两岸石壁夹峙,距离只有120米,江底岩石连片,地质坚硬,是建造水库的绝佳之地。

1958年,党中央派中国水电十二局到珊溪负责勘测工作,勘测队员带着设备,钻山打洞,河底测探,足迹踏遍牛坑口及周边许多地方,记录了大量的数据。数据表明这里具有地质好、移民少、效益大、造价省等特点,是建造水库的好地方。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直到上世纪90年代,在飞云江流域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计划仍未上马实施。

1990年8月20日,12号台风引发的飞云江的特大洪灾,可以说是珊溪水库建设上马的“催生剂”。当天,狂风暴雨引发了山洪,无情的洪水对飞云江两岸进行了“大扫荡”,给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面对灾后的一片狼藉,许多干部群众意识到,要是珊溪水库已经建成的话,飞云江两岸的人民绝对不会遭受如此重大损失。

时任温州市副市长狄乃云回忆:1990年那年,共有5次台风,台风带来的损失让温州市政府下定决心,大型骨干水利工程珊溪水库非建不可。

然而,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资金从何而来?库区移民该如何安置?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温州的干部群众。为了让飞云江两岸百姓不再受洪水之苦,从1990年开始,温州便开始着手为枢纽工程立项奔波,通过4年时间的不懈努力,1994年1月11日,国家计委终于批准了珊溪水利枢纽工程的项目建议书。

又经过3年多的前期筹备,1997年11月1日,珊溪水库工程实现飞云江截流,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1996年9月29日,珊溪水利枢纽前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时任浙江省副省长刘锡荣,温州市委书记张友余、温州市市长钱兴中为工程前期动工剪彩。(温州市档案馆馆藏)

1997年11月1日,珊溪水库工程实现飞云江截流,主体工程正式开工。(温州市档案馆馆藏)

1997年9月25日,亚洲开发银行批准向珊溪工程提供1亿美元贷款,这是浙江省第一个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项目。

1998年3月23日,国家计委将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列入1998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珊溪水库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珊溪水库大坝施工夜景(浙江珊溪水利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2001年12月31日,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全部建成,比计划工程提前了10个月,温州人民半个世纪的梦想终于实现。值得一说的是:珊溪水库工程质量达到优质工程标准,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实际投入比工程批复概算43.475亿元节省资金4个多亿;一整套安全生产措施得力,整个工程建设期间没有发生一起责任安全事故。

珊溪水利枢纽工程通水仪式剪彩

除了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珊溪工程的移民也很有温州特色,一是按水库供水量由受益的县(市、区)合理分摊移民数,二是根据温州沿海地区很多农户经商办厂,已不再依赖土地的实际,移民的安置方式不再外迁至围垦区,而是安置在沿海平原,以“农转非”指标换取当地村民的土地承包权,把承包权转让给移民,使移民不仅有一块土地,农闲还能就近打工赚钱,增加收入。这种“移民成村民,村民变居民”的安置方法,也把移民工作与下山脱贫结合起来,是水库移民安置的新思路,《人民日报》曾以“看温州移民新思路”为题作了三次报道。

建成后的珊溪水库(浙江珊溪水利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据统计,自珊溪水库建成以来,累计成功抵御“泰利”等台风及强降雨29次,充分发挥了水库调洪削峰功能,极大减轻了下游防洪压力,使瑞安市城区、马屿、陶山等重要城镇和两岸农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珊溪水库的水可保证全市近600万人喝到优质的自来水。温州在全国城市中处于水质最好的城市之列,老百姓对珊溪水库的优质水也十分满意,解决了温州城镇居民的饮水问题。截止到2021年12月底,累计发电量超90.2亿千瓦时,累计供水总量超78.6亿立方米。

珊溪水库泄洪场景(浙江珊溪水利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作为温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已建水利基础设施,珊溪水利枢纽工程为温州地区提供强有力的防洪保障、优质的电力保障。同时,其充足的水资源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夯实了温州经济发展的基础,巩固了温州民生事业发展的根基。

(来源:温州市档案馆)

监制:阮周琳|策划:叶双莲|记者:吴峰|编辑: 诸葛之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