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温州经济发展半年报公布,上半年全市GDP达3745.8亿元,增长3.3%。数据显示,我市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疫情冲击业绩承压,暴露出结构性问题。泵阀等传统优势产业通过不断强链补链,逆势而上显现韧劲;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创新动能加快培育。

温州经济的A面与B面

王丹容2022-07-31 17:25:00

  华润苍南1号海上风电项目。

  GDP增长3.3%,这是一个抽象的数字。

  数字的背后,是温州经济运行“稳中承压、边际向好”的态势。

  怎么看待这种态势?

  一面,是“稳中求进”。

  看底盘,工业、外贸和投资,这三个被看作“压舱石”的重要指标,呈现清晰的稳定回升态势。

  看后劲,传统产业支撑有力,泵阀、汽车零部件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兴产业引领性增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智能装备产业、生命健康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6%、14%、7.2%,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

  另一面,是“承压波动”。

  内外“双重挤压”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持续加大,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加,劳动密集型的部分行业增长持续放缓,转型步伐不够快。

  A面与B面,让温州经济的亮点与问题、后劲与挑战皆“一览无余”。

  A面与B面,也给出启示与警醒,映照出温州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弯道超车和新兴产业的换道领跑?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矢志推进产业振兴,其核心和关键也就是打破发展路径依赖,转换发展动能。当下,在“三重压力”与“两大变量”叠加的背景下,答好这道现实之题,更显示特殊的紧迫感。

  审视温州,这些年来,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还是广大企业,都已清醒认识到,发展的涛声不再依旧,“旧船票”已经登不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航船”。共识亦已成为共同行动,各方携手向着转型一路突围、爬坡越坎。

  但打破依赖不可能一蹴而就。眼下经济下行压力,再次暴露出小微企业议价能力差、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企业结构不强、产业结构不佳等结构性制约的问题。

  问题,是今天的“拦路虎”,解决好了,就是明天的“指路标”。

  两个经典的例子,无疑给了我们“腾笼换鸟”以鲜活、深刻的参照。

  一个是合肥,从昔日资源型“铜墙铁壁”,转变为今朝创新型“芯屏器合”“集终生智”,让“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GDP从千亿元向万亿元的跨越。

  另一个是绍兴。过去,绍兴产业有着“染缸、酒缸、酱缸”老“三缸”,现在则变成“芯片、药片、布片”新“三片”。今年上半年,绍兴医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60.5%,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引擎。

  破壁重生,何尝容易?

  打破“坛坛罐罐”,突破路径依赖,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与持之以恒的坚毅。

  温州经济要稳进提质,就要坚定不移加大转型的速度与力度,既破解眼前困难,也重塑持久动能。

  市委市政府提出培育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一方面是“转旧为新”,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是“无中生有”,以新产业抢滩占先。这些努力,重在夯基培土、布局未来,发展态势在上半年已萌露新生、初见端倪。

  但,上坡的路不好走。在复杂多变、风雨难测的环境中,就更需要打开“时间窗口”,更需要坚定与专注。

  “时间窗口”是一切变革的硬核。信息技术一日千里,风口的把握、赛道的选择,就是一个抢抓机遇、冲上潮头的过程。

  去年以来,温州日赶夜赶引育落地了一批项目,大力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软件等产业,加强与头部企业、链主型企业对接,打造“头部企业+大学(研究院)”创新联合体,就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窗口”,用好一切“时”与“势”,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的动力。

  创新,具有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属性。用创新的力量,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市场承压的关口,就是深蹲蓄势的良机。

  发力突破于多晶硅、锂电池等新能源,浙江力诺流体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预计达38%。

  经40载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深耕,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拥有研发团队1500多人,已是特斯拉、蔚来、小鹏等品牌的供应商。

  路径依赖与新生动力的角力,会带来艰难险阻、转型阵痛,唯有坚定不移攻而克之,才能浴火重生。在这过程中,捕捉机遇的主动、逆境寻路的坚定、不为浮躁所动的专注,缺一不可。

  转型升级,惟其重要,更显急迫;惟其艰辛,方知勇毅;惟其坚守,始得玉成。

  时下,困境,就是一块试金石,试出多年培育的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成色。各行各业所面临的情景各异,发生在产业链上的A面与B面故事,无不给出最鲜活的注脚——

  一家企业、一座城市,要想攀越高峰,除了创新驱动,除了转型升级,别无他路。

监制:阮周琳|编辑:叶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