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温州拦街福
温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历史上,海洋文化、山地文化、中原文化、移民文化与重商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交融,形成了独特的瓯越文化,同时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俗。
旧时,每到农历二月初一,在温州城内常要举行盛大的传统民俗活动——“拦街福”。从东门康乐坊开始,到三月十六府前街为止,四十多天内,各街轮流张灯挂彩,并设祭案,集资演剧。同时,还有迎花灯、滚龙灯、踏高跷、斗台戏等活动。人们穿着新衣走亲访友,家家设宴,如同过年。沿街商店也提前备足货源,并在店内外陈列花木盆景、书画古玩等以招徕顾客。各种摊贩遍布街头巷尾,各种风味小吃比比皆是。人们借此活动来祈春福、享太平。
历代古籍中,有许多关于温州“拦街福”的记载和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再现旧时“拦街福”的盛况,揭示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2009温州拦街福盛况 杨冰杰 摄
一、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节日大多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农耕社会所培育出的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农耕和人伦始终是传统节日最主要的内涵。同样,旧时温州“拦街福”也是基于民间信仰和农时、岁时的需要。在其发展中,逐渐被赋予了追念先祖、弘扬美德、文体娱乐、百工竞巧、集市贸易等诸多内容。
根据历代诗人吟咏,早在清乾隆年间,温州已出现“拦街福”的雏形。
(一)清代平阳诗人黄云岫在他的《静观楼诗集》中有云:
宿雨初收骤日曦,迎神事果有神奇。
了无泥淖沾香辇,喜见晴光映画旗。
入夜灯明和月照,沿街歌歇值星移。
天人共享升平乐,不是庸愚惑九黎。
这首诗把我们带入旧时温州人张灯祀神的情景之中,领略“拦街福”初期的模样。
黄云岫《静观楼诗集》 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
(二)清同治年间,“拦街福”已在民间流行,其名称也明确出现在不少诗人的吟咏之中。
清代郭钟岳的《东瓯百咏》中有“拦街福”条注:“春末赛神曰拦街福。士女夜游,笙簧夹道。”其诗云:
春祈饮福会拦街,酒醴笙簧处处皆。
今夜出游新雨后,青泥污损凤头鞋。
光明世界瓣香烧,东岳巡方接翠轺。
三月烟花刚上巳,六街灯火又元宵。
郭钟岳《瓯江竹枝词》 清同治刻本
(三)光绪八年修订的光绪《永嘉县志》才把“拦街福”正式收入志中“风俗”条以做定论。
在光绪《永嘉县志·风俗》中有记载:“二月朔,通衢设醮禳灾,名拦街福,以后循次诹吉为之,至三月望日而止。”这是地方志中有关“拦街福”的记载。之后,“拦街福”习俗不断扩大、丰富、发展。在光绪年间短短的34年中,举行了多次“拦街福”。
光绪《永嘉县志》卷六《风土志·岁时》 清光绪刻本
(四)道光十六年,黄汉在《瓮云草堂诗稿·修褉吟》中描绘了当年江城六街灯火、游人如蝶的情景:
春风三月旧江城,锦洞天开夜色明。
仿取永和修褉事,六街灯火绘升平。
彩霞结绮化楼台,龙水鳌山处处开。
赢得一时花月尽,游人如蝶乱飞来。
黄汉《瓮云草堂诗稿》 民国永嘉黄氏敬乡楼抄本
(五)民国十六年,杨青在《永嘉风俗竹枝词》中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十五西街大寿桃,灯红一路语啁嘈。
寿桃一个一升米,插接云霄北斗高。
一羊一豕列当街,祭礼家家店面排。
拥挤不堪放焰火,教侬踏脱凤头鞋。
声声道士请神灵,三请三天福禄星。
祭物虽轻情旨厚,海邦从此永升平。
夜夜灯光相接连,东双城外城门边。
鲊鱼巷亦寿桃大,张树桥头焰火燃。
犹有拦街福好看,南街初一乐盆桓。
城西初二笙歌沸,南郭初三灯火攒。
杨青《永嘉风俗竹枝词》 民国乡著会抄本
二、活动特点
“拦街福”作为温州这一大规模的复合性传统民俗活动,又有哪些特点呢?已故著名民俗学家叶大兵先生将其归纳为四点:
(一)和春祈、禳灾、求吉的民间信仰相结合
清戴文俊《瓯江竹枝词》中有诗云:
春许冬还愿若何,家家齐唱太平歌。
拦街不用多祀福,但得平安福己多。
可见,“拦街福”最初是以民间信仰祈福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清戴文俊《瓯江竹枝词》 清光绪刻本
(二)和民间游艺活动相结合
光绪十四年三月十五,张棡在《杜隐园日记》中记述了他在温州城内观看“拦街福”的情况:
“闻温郡此日各处赛会极闹,鼓楼下玄坦庙挂珠囤,晏公殿巷保大洋行门首插竿约四五丈,上面用米斛串插成屏,两边结?悬灯,下面临河,河中浮各色纸扎鱼灯,两边游人甚众,妇女尤多。”
张棡《杜隐园日记》 清光绪稿本
(三)和商贸活动相结合
民间信俗和游艺活动向来都是吸引客流的法宝,八方群众都会赶来看“拦街福”,游玩购物。惊蛰之后,春耕即将开始,各种农资农具也该添补更新了;春暖花开,人们也要换件春衣了。巨大的客流量带来巨大的商机,所以各商店都备足了货物迎接顾客。为了招揽生意,商家们也是各显神通把自家店铺打扮得更醒目,既吸引了顾客眼球,同时也是给游客打造了许多“打卡点”,增添游趣。
清光绪十七年,永嘉石方洛写的《且瓯歌》中有云:
春意渥,天降福。福在街头摸索,谁家拦去春常足。南门南至朔门朔(原注:郡城北门,也谓双门,土音朔转音为双),漫天灯?炫罗縠。朱楹柱上词联玉,谓是桃李园开夜秉烛,或是兰亭修褉曲水曲,檐头巧挂鹦哥络,口喷细液灵机伏。夕阳西,欢声作。红男绿女相征逐,家置一灯设一桌,十家五家联陆续,最后一家崇台筑,上供福星神肃穆,牲肴花果披红绿,粉桃如塔高齐屋。
石方洛《且瓯歌》 清光绪刻本
(四)和上巳节、花朝节民俗相融合
“拦街福”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不仅集信仰、娱乐、商贸之大成,同时,又吸收了温州上巳节、花朝节等节日的有关民俗来充实自己,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乾隆四十九年,温州诗人赵贻瑄在《存修斋诗草·上巳迎神次周鸿津韵》中诗云:
花朝元夕事非遥,赛会重开斗富饶。
荷芰彩为浮绿水,楼台绮结倚青宵。
四郊人趁春潮至,比户全随腊炬销。
同乐时来民父母,闲看万众拥河桥。
赵贻瑄《存修斋诗草》 民国永嘉黄氏敬乡楼抄本
通过这些历代古籍中的记载,我们可以对温州“拦街福”这一极具特色的民俗有更多的了解。
三、文化价值
近二十年来,温州曾在2002年、2005年和2009年成功举办了三届“拦街福”活动,每届游客都达数十万。温州“拦街福”也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其影响下,像龙湾宁村的“汤和文化节”与瓯海“瞿溪会市”等传统民俗活动,也都不同程度借鉴融合了 “拦街福”的一些元素,使得民俗活动更具文化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
健康发展的民俗活动可以增强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幸福感,也增强了当地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和谐,同时,增进地方文化繁荣,拉动经济,助推文旅融合。温州“拦街福”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富矿,有待进一步去挖掘。
如何进一步保护好传统民俗文化,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不断探索“传统文化年轻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命题。
来源:温州大典
原标题:古籍中的温州拦街福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
-
阔别四年的重逢
社会03-09
-
省政府通报表彰 温州2名个人、1个集体上榜
社会新闻03-09
-
正高级教师!温州新增68位
社会03-09
-
听温外师生讲“意”起研学的故事
科教文体03-09
-
温州绝美岛屿招聘“守鸟人”!你愿意尝试吗?
社会03-09
-
温州市域铁路S3线一期又有新进展!
社会03-09
-
温州老街焕新,如何“旧瓶装新酒”?
社会03-09
-
注意了,打呼噜也会伤肾!下周四在松台广场有义诊
社会03-09
-
“最温州”的音乐人 “最本土”的春之曲
科教文体03-09
-
“悲旦”李珍珍:六十载越剧人生,越唱越“有戏”
社会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