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代表在线:怎样让这一腔乡土味“活起来、传下去”?

代表在线:怎样让这一腔乡土味“活起来、传下去”?

温州网 2024-03-25 09:42:00
推进戏曲教育与传承,对保护和发展戏曲艺术有着重要意义。温州作为“戏曲故里”,应培养年轻观众群,营造良好戏曲生态环境,让戏曲“活起来、传下去”。

  温州网讯 农历二月初,在永嘉县岩头镇芙蓉村口,远远地就会听到高亢激昂的锣鼓点和悦耳的戏曲声。在浑圆纯正的唱腔中,不时还伴随着村民的喝彩声。

  农闲时节,邀请戏班子排戏,是乡村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符号。芙蓉村老人协会负责人陈星平介绍,按照习俗,每年的二月初二,村里会邀请周边的戏班子来搭台唱戏,时间一般持续3至5天,“虽然现在收看戏曲节目的途径很多,但只要村里组织唱戏,周边的村民都会赶过来,这是传统文化并且沾有乡土味的魅力吧。”

  张阿婆:

  希望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办得越来越好

  农历二月初二,戏班子如约而至。戏台布置在芙蓉村陈氏宗祠内,戏台上,围布、长幕、灯光等道具设备一应俱全;戏台下,长板凳依次排开,坐满了村里的老老小小,还有不少来自邻村的戏曲爱好者。

  演出开始前数分钟,观众席逐渐变得安静,一双双眼睛紧紧盯着戏台……这时,锣鼓点敲起来了,演员依次登台。“千里鹅毛一线牵,礼轻意重表寸心……”戏曲演员们将《哑女告状》的故事情节娓娓唱来,牢牢地吸引住村民们的注意力。

  “时间是固定的,不过在节目安排上会有不同。”陈星平介绍,这是村里的大事,村老人协会非常重视,会根据村民喜好、台本内容、戏剧团评价等,同时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精心筛选,“整体效果不错,大家都比较喜欢,很多邻村的老年朋友也都会过来看。”

  “我是隔壁村的,前几天就听说这里有唱戏,所以吃完饭就赶过来了。节目很精彩,都是我们老百姓喜欢看的。”70多岁的村民张阿婆说,乡村戏曲表演让她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这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办得越来越好。”

  瓯剧团:

  很多场次人气很高,但一些村社承担的费用很低

  从台上望向观众席,其中绝大部分是老年人。

  20余岁的小陈是芙蓉村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他认为戏曲是属于老年人的,“小时候爱凑热闹,每次村里做戏会缠着长辈一起过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能吃些零食。我对戏曲不反感,但也谈不上喜欢,觉得它过时了,不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随着互联网、手机终端等现代传播媒介的兴起,传统戏曲的受众在不断萎缩。面对困境,不少民间戏剧团也在积极求变,尝试通过将戏曲艺术表演与特色文化街区结合、入驻短视屏直播平台等方式,拓展戏曲传播模式。

  成立于2019年的永嘉县嘉麟枫瓯剧团就是其中一个。该剧团现有戏曲演员30余名,代表剧目有《珍珠塔》《哑女告状》等瓯剧。“通常情况下,除了每年7月、8月空闲点,其他时间段比较忙。”该剧团负责人吕嘉琳介绍。

  不过,吕嘉琳表示,很多场次的表演人气很高,但一些村社承担的费用很低,“有时候没办法,这样的活动我们也会接,一是为了有稳定的收入,二是为了保持对戏曲的这份热爱。”

  “戏曲表演对基本功要求很高,前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后期上台后还要坚持每天锻炼。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苦,再加上收入也不高,赴外演出住宿、饮食条件不太好,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学。”吕嘉琳道出了民间艺术团发展中存在的人员青黄不接问题。

  行业协会:

  希望相关部门在“送戏下乡”上给予政策支持

  “全市在册的戏剧团有200多家,其中还处于运营状态的约50家。”温州市戏曲民间职业剧团协会会长李忠说,行业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其中民营戏剧团尤为明显,“不少外来戏剧团挤压本地剧团生存空间。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台剧本,本地剧团报价2万元,一些剧团以省级名称进行竞价。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村社,就可能误以为外来的比本地的好。”

  李忠坦言,永嘉乱弹、平阳和剧等是温州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们受地方政府扶持力度相对少,“本地戏剧团带有乡土味,更懂老百姓的需求,也愿意去偏远山区。如果相关部门在‘送戏下乡’上给予政策支持,相信不仅能活跃民间戏曲文化,同时还能促进行业创作更多精品。”

  市人大代表、永嘉昆剧团副团长 黄维洁

  将温州地方戏曲系统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培养年轻观众群

  推进戏曲教育与传承,对保护和发展戏曲艺术有着重要意义。温州作为“戏曲故里”,应培养年轻观众群,营造良好戏曲生态环境,让戏曲“活起来、传下去”。

  近年来,我市部分中小学投入力量开发戏曲校本课程,开展主题班会、戏曲社团等活动载体,利用戏曲形式进行语文教学等创新手段,对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校园文化等起到积极作用。

  不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戏曲校本课程存在开发缺乏规范标准、实践流于表面、评价不可续等问题。“学业重、没时间和精力”是阻碍学生学习戏曲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其戏曲校本课程往往只能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其深度和广度均有限,未能深入挖掘戏曲教育背后的价值。开发戏曲校本课程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的实践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我建议,有关部门应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入手,利用“戏曲故里”文化优势,挖掘温州地方优秀传统剧目,并将戏曲与相关学科进行有机结合,确保教育戏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给予学生充分参与和表现机会;区别于其他需要进行严格卷面考试的课程,建立包含传统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专家和戏曲从业者现场点评等综合评价方式,进一步凸显校本特色和育人价值。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

  怎样让这一腔乡土味“活起来、传下去”?

  市人大代表黄维洁:应培养年轻观众群,营造良好戏曲生态环境

  记者 陈恩欣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杨丽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阮周琳
疫情防控一刻不得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