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民企“朋友圈”家家都有绝活
昨天下午,“瓯江论道·新质生产力”长三角企业家联盟会议在浙江温州举行。
温州网讯 6月5日至6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温州召开。
温州是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当年,“温州模式”闯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它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冲破姓“资”姓“社”的争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激活“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点燃民营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
如今,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比如,民营经济在浙江历来有“六七八九”的说法,说的是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去年江苏的经济数据中,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7.9%,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53.1万户,新登记个体经营户116.9万户,极大地释放了经济活力。近年来,安徽的民营企业成长势头明显。上海也不断出台政策加持民营经济,尤其是总部经济发展,民营企业总部正在成为上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当年的“星星之火”,愈发有了燎原之势。过去,上海的技术、绍兴的印染、苏杭的织造等,曾织起纺织业合作的经纬线。如今,温州汽配民企与南京大学、奇瑞汽车等产业合作正全面升级,进一步壮大民营企业发展的“长三角江湖”,激活长三角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区域一体化的先导力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每到周末,长途汽车站总是排起长队,一群知识分子模样的人们相视会心一笑,心照不宣地分赴上海郊区或长三角的各个乡镇。他们大多是来自上海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或国有企业的技术人员,平日正常上班,到了周日“悄悄”去往乡镇企业、民营工厂“兼职”,给小老板们救急帮忙,解决技术难题。人们管这群技术人员叫“星期天工程师”。
如今的年轻人或许已很难想象那个充满热情和新奇感的年代。毕竟,科技人才的异地兼职乃至创业,早就从暗暗流动到光明正大。“星期天工程师”一度成了颇有年代感的标签。但在当时,对于刚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萌芽和成长起来的一批民营企业来说,这是他们为数不多他们能抓住的流动着的人才和创新要素。
比如,上海交通大学高级工程师任世瑶的故事至今仍被他的家乡绍兴上虞津津乐道。1974年冬,在冷却塔风机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任世瑶回老家,巧遇大队会计徐灿根挖空心思寻找生产项目,此时任世瑶也在为科研经费缺乏发愁,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不久,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冷却塔专用风机在上虞一间简陋的庙屋中诞生。此后,任世瑶平常在大学教书搞科研,周日就往老家跑,指导技术攻破难题,成了“专职”的“星期天工程师”。1999年,任世瑶一手促成的上风高科成了上虞第一家上市公司,是国内风机行业上市的第一家,并且它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当地整个风机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进程。
回过头看,这种“草根性”的资源要素流动,或许是长三角最早的“破壁者”。原无锡市社科联主席陈尧明曾做过“民营经济与长三角一体化互动发展”的研究。 陈尧明认为,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构成的经济主体,是长三角一体化的先导力量,其率先依据市场需求、区域条件和经济关联水平,冲破障碍,自觉地在产品、技术、投资和市场等领域实施跨区域经营与合作,把市场一体化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在这个过程中,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还不断促进区域市场的统一、开放和各地政策的趋同与衔接,并促进了宏观层面的体制变革。
“星期天工程师”风云再起
近些年,原本已被封存进历史记忆的“星期天工程师”重出江湖。
2017年起,丽水庆元县重启“星期天工程师”。当时,庆元决定向县外柔性引进一批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利用节假日、周末或业余时间去庆元县开展创新服务,符合一定条件者可以申领“星期日工程师证”,能享受庆元县的市民旅游服务、车辆办证、年检优惠等等。一年的时间,该县在食用菌、铅笔、竹木制品、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城市更新等重点领域引进约60名“星期日工程师”,攻克技术难题超28项,点对点开展智力服务1600余次。
到2021年,结合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引才需求,庆元又组合推出“星期天设计师”“星期天规划师”“星期天工程师”三大品牌,突破了以往“星期天工程师”单一服务、单线作战、单打独斗的局面。这种“组团式”柔性引才模式,实现引才数量快速增长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在当地颇受好评。
同样在2021年,浙江开始在全省试点14个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旨在将高端人才集中请到“家门口”、集成到平台上,实现人才共享共用,解决中小企业工程师引不到、成本高、养不起等问题,助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这个举措,被称为“升级版‘星期天工程师’”。如果说当年的“星期天工程师”解决的是人才和创新要素“从无到有”的问题,如今的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更多是探索破题“从有到优”,而两者的相通之处,都在于大胆创新、突破瓶颈、孕育发展新机。
不同于当年“星期天工程师”从大城市到小地方的“单向输出”,如今的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更多是长三角地区人才优势的“多向互补”。比如,绍兴(柯桥)印染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集聚了江南大学、东华大学等一批印染工程师,助力当地印染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还比如,温州(瑞安)汽车零部件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南京大学、奇瑞汽车等一批长三角企业院校专家与当地汽车零部件产业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对接,并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车间改造方案等。
民营企业“串珠成链”
时移世易,两种工程师的更迭,见证了长三角民营经济经历蓬勃发展后,对转型升级的强烈渴求。在这背后,是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发展,区域行政壁垒逐渐被打破,各种资源要素更频繁的流动。但在更高层级的竞争中,越来越多企业对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有更高以及更迫切的需求。
2020年,在长三角企业家联盟成立大会上,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存辉曾感慨:“20年前产业链联盟可能做不起来。”此言非虚。行业间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彼时,起步不久的民营企业仍在野蛮生长期,犹如长三角大地上的点点星火,单打独斗才是常态,为的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闯出一片天地。
风向早已改变。2022年发布的长三角企业百强榜单中,上榜的民营企业数量达到54家,首次超过半数,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合计数额占长三角企业100强的比重达到50.59%。已经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比以往时候都更需要“串珠成链”、抱团发展。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曾表示:“产业链联盟需要的不仅是龙头企业,还有科研院所、配套企业、典型的用户单位等等。”
长三角企业家联盟联席主席、奥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亮将产业链联盟比作“一把锋利的刀”,提出“所有加盟成员必须是‘家家手上有绝活、个个能征惯战’的精兵强将才行”。近年来,这批“精兵强将”已先后3批成立了包括人工智能、数字健康、超导产业等在内的14个产业链联盟,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数据显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的60%、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的1/3、汽车产量占全国的1/4、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的38%。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杨向东认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打造高质量的世界级城市群。要实现这个目标,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是关键,要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方面要加强对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另一方面,则要更好地引导产业链布局和新技术的流动。从长远看,长三角各地还需在跨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协同方面进一步取得突破。比如,加快建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三链合一”。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长三角民企“朋友圈”家家都有绝活
记者 朱凌君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为你推荐
-
在长三角,寻找温州的“地瓜”藤蔓
社会06-06
-
长三角媒体代表团参观朔门古港遗址、江心屿:看见温州民营经济的历史基因
社会06-06
-
播种创新创业“长青藤”的种子 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绽放青春之花
社会06-06
-
长三角民企“朋友圈”家家都有绝活
社会06-06
-
长三角“南大门”释放发展“新”动力
社会06-06
-
医保一体化让长三角居民有“医靠”
社会06-06
-
芜湖新“汽”派让温州看到什么?
社会06-06
-
东南沿海最大的“城市之肺”在哪里?
社会06-06
-
以总部经济之能聚发展之势 鹿城楼宇新增总部企业超20家
社会06-06
-
温州家政阿姨大数据显示:50+农村妇女为行业主力军,湖北籍阿姨占近半数
社会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