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海丝之路上的温州“基因谱”

海丝之路上的温州“基因谱”

2024-12-01 10:39:29

  码头繁忙,航船穿梭。温州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汉代启航,至唐宋时期盛况空前。长期的贸易往来铸就了“海丝记忆”,它铭刻于温州的历史长河中。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一睹古代温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基因谱”。

  在古城北埠地带由东向西,奉恩门、朔门、江山门、永清门与定安门,这五座城门如历史的守护者见证着商旅往来和人间烟火。

  2024年,奉恩门城门、瓮城的发现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

  2号北宋沉船以其完整性“惊艳”世人。其用料、做工考究,厚重船板呈鱼鳞状搭接,船舷增加减摇凹槽,无一不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船体上那些海蛆、贝壳留下的咬噬与附着痕迹,宛如岁月的烙印,说明曾经远洋破浪的辉煌历程。

  船舱内一件件瓯窑青瓷静静躺卧,更是如同历史的信使,承载着断代研究的珍贵价值。

  2023年11月20日出土的北宋瓯窑淡青绿釉细线刻花卉纹双系十棱瓷执壶,以其细线刻花之技令人叹为观止。

  此器胎釉细润如脂,仿佛凝结了千年的时光与匠心。每一捧细腻的胎土,每一抹淡雅的釉色,都是那段历史的低语,讲述着温州如何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世界紧密相连,编织了一幅跨文化的壮丽图景。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朔门北侧,靠近南宋石砌江岸的地层中出土的龙泉窑青瓷方瓶造型与纹饰比较少见,颇具研究价值。

  瓶高16.1厘米,四方挺立。敞口平沿,细长颈项优雅地延伸,斜腹设计巧妙。整体器形修长,从口部至腹部每一道曲线都勾勒得恰到好处。

  其胎质细腻如灰,淡青绿色釉层轻覆其上,薄而透明。釉面之上,片状冰裂纹或疏或密,如同岁月的痕迹,记录着这件瓷器所经历的每一个瞬间。

  高3厘米、底径1.8厘米的元代塔式铜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韵味。

  2024年7月16日在南宋江岸附近地层出土铜权虽小,却价值非凡。珍贵药材的轻盈、金银器的闪耀、金银货币的沉甸甸,皆在这里找到了衡量的尺度。

  它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古港昔日繁忙而有序的场景,感受到了那份对精准与细致的执着追求。

  生活在朔门古港边温州“潮人”不仅会吃,也会玩。

  这两枚小巧玲珑的宋元时期陶丸直径2.5厘米,表面饰有六组圆圈纹。据推测,可能是儿童用球。

  想象一下,那时的温州街头巷尾,孩子们追逐嬉戏,手中抛掷的正是这般小巧的陶丸。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伍显军认为,“这对捶丸小巧玲珑,说明宋代温州人的精神世界丰富,而且热爱运动、富有雅趣。”

  提到吃,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贝类标本成为两宋时期的“时间见证者”。

  考古人员推测,两宋时期,酒肆文化兴起。人们喜欢坐在码头,边吃海鲜、边喝茶或饮酒。

  青釉如碧水,八思巴文韵其中。

  此瓷碗与元代生活相融高7.1厘米,口径16.4厘米,足径5.9厘米瓷碗侈口微张,弧腹圆润,圈足稳重。灰白胎体显厚重,除却底部露胎骨,通体青绿釉色润如玉。内底的八思巴文,据推测意为“吉利”。此碗不仅是餐饮之器更是元代市民生活风情。

  “千帆往来 海丝悠悠”,海丝基因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丝线,随着岁月的流转,穿越千年烟云。循着朔门古港,追溯文明之源,探寻文化之根,它不仅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温州与世界对话的独特语言。

  来源:新华社

本文转自:温州新闻网 66wz.com

新闻中心 编辑:鲍苗苗责任编辑:叶双莲监制:张佳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