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之年,而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生动缩影。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个个个体故事,汇集成决胜全面小康的答卷。从小家出发,聆听小康故事,见证小康生活,今起,温州新闻网推出“在身边·小康故事”网络主题报道之《欢迎来我家做客》,将通过个体记忆,和“小康见证人”的视角,全面报道展示温州“第一个百年”所取得的成果和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

陶育利:畲乡民房变民宿 “宅”在家里把钱赚

温州网2020-09-29 07:58:00

  走进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便仿佛置身山水画卷:状如绸带的左溪,温柔流经排排畲乡小院,浓郁畲族风情随沁人的空气扑面而来,与远处的青山相映成趣。

  美景中,一个名为“曲岸溪边”的小院略显不同——它被主人精心打造成了民宿,盛迎八方游客。

  “开了民宿以后,感觉生活完全就不一样了!这样的生活,在几年前我连想都不敢想。”民宿主人陶育利深有感触地说。

  抓住机遇用好政策

  做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陶育利,左溪村叶垟岩下自然村人。其所在的左溪村叶垟岩下自然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整个村子只有五六座老房子。陶育利一家人先是靠种地糊口,后外出打工,做过各种杂活,但一年下来收入始终不太乐观。

  “后来多亏政策好,我也抓住了机遇。”陶育利说,虽然当时人在外边,但一直通过亲友、媒体等渠道关注司前的发展。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家乡环境日益变美,交通日趋便利,旅游资源优势突显,他预感到家乡发展未来可期。

  2014年,司前畲族镇结合农房审批改革试点项目,对危旧房进行拆迁改造,陶育利很坚决地买下左溪村的一块土地,按政府统一规划建起了一幢两户的5层楼排屋,作为民宿用途。2016年,他响应“生态大搬迁”,一家人从山上移民到山下。

  房子建好了,配套也跟上了,但许多村民担心开民宿没有客源,一直处于观望状态。在村干部动员鼓励下,陶育利做了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6年10月1日,“曲岸溪边”正式开门迎客。在无例可循的情况下,他将民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成功吸引了一波波客流。

  有了陶育利这样成功的先例,左溪村的其他村民们也更加大胆地加入“民宿大军”,左溪村现有特色民宿10家。

  在家就把钱赚了

  开业四年交出漂亮成绩单

  “我们有8个房间,一个房间一晚288元,比酒店便宜,却更有家的感觉!”陶育利介绍起自家的民宿来。

  虽然每家民宿的外立面都统一设计,但内里却根据主人家的喜好和品味进行个性化装修,像陶育利家就更偏仿古味道,大厅用山上带下来的具有年代感的瓷器做点缀,每个房间各带中式元素还取了不同的“雅号”,颇有一番意境。虽然已经开业四年,但仍窗明几净,能感受到主人的用心经营。

  在这座房子内,陶育利和妻子既是主人家,也是前台、保洁、厨师、甚至向导。“客人远道而来,我们最希望的就是他们能够在这吃好、住好、玩好,因为口碑不错,每年都有很多回头客,还有朋友介绍来的。”

  前阵子受疫情影响,民宿生意遇冷。但随着政府出台了发放旅游消费券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后,作为浙江省18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的司前畲族镇再度热闹了起来。

  “我现在每天接到最多的电话就是订房间!”陶育利说,这个“十一黄金周”,他的民宿已经基本被预定光,同村的几家民宿也都“战绩”不俗。

  “曲岸溪边”开业至今,收入实现年年高,去年营业额做到了20余万元。“我们‘夫妻档’做事,不用给老板打工,不用雇人发工资,也没有房租压力,在家就把钱赚了,真的是幸福感满满!”

  为农产品带货

  带着乡亲们一起奔小康

  如今,畲乡特色民宿经营得有声有色,不仅带动了村里农家乐的兴起,也带旺了农产品的销售。一位刚从民宿退房的瑞安顾客的车子后备箱里,装满了当地刚上市的猕猴桃和板栗。采访当天,陶育利还专门跑了趟市场,为下一波客人预订了好几百斤的新米。

  “客人过来除了吃喝玩乐,回去的时候总还想带点走。以前,农民苦于种的东西卖不出去,现在,城里来的客人都抢着要!”陶育利笑着说,农村自家种的山货纯天然,特别受欢迎,所以经常主动帮农户和游客牵线,促成买卖。

  “自己家奔小康了,也想帮大家出出力!”有陶育利这些“代言人”帮忙吆喝带货,当地农民一改以往东西愁销的窘境,反而变得供不应求。

  展望未来,陶育利对民宿前景很有信心,也带点“野心”:“我们村现在的民宿规模还比较小,管理也比较分散。等做得越来越有经验后,希望县里能牵头形成一套统一的服务标准,让管理更加规范,更好地服务顾客!”

小康见证人有话说

  • 温州市民网络观察员马军建

    这位民宿老板有头脑、有远见,而且舍得投入,懂得回馈,通过一人带动众人富,值得点赞。当前,在国家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正是乡村民宿发展的大好时机,规划设计时,要专注因地制宜,拒绝千篇一律,尽量将乡野、乡土、乡俗、乡情、乡风和乡土文化等要素有效融合,唤醒广袤乡村的青山绿水、田园野趣,形成点燃乡村振兴的"星星之火"。

监制:黄作敏|策划:叶双莲|记者:张湉|视频:|编辑: 张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