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的目标之年,而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生动缩影。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个个个体故事,汇集成决胜全面小康的答卷。从小家出发,聆听小康故事,见证小康生活,今起,温州新闻网推出“在身边·小康故事”网络主题报道之《欢迎来我家做客》,将通过个体记忆,和“小康见证人”的视角,全面报道展示温州“第一个百年”所取得的成果和高质量发展的辉煌成就。

陈翁记:一碗豆腐脑,实现人生“步步高”

温州网2020-11-27 09:24:00

  这是一次见缝插针的采访,因为店里的生意实在太忙。

  男主人公陈文华忙着俯身在厨房磨着新一锅的豆浆,女主人公陈彩萍坐在前台对付着应接不暇的食客,报价收款,话音透着嘶哑。

  这是下午4点,发生在温州招牌老店——陈翁记豆腐脑里的一幕。而陈文华正是这名陈翁。

  要问这家老店在当地温州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这样说吧,也许没多少人能记住这家店的全名,但是但凡提起“豆腐脑”,脑海中闪现的必须是市区环城东路的这一家。

  上世纪80年代,温州马路市场诞生,市区环城东路成了第二个小商品市场,服装、小商品、小吃应有尽有,每到夜晚,灯火通明。当时家住附近,正愁没活干的陈文华见此盛景,心动不已。他向身边朋友现学了一手门槛较低的豆腐脑,便和爱人陈彩萍夫妻上阵,挑着担子去街边卖了起来。

  当时,夫妻俩给豆腐脑定价为一碗1角。虽然手艺功夫还没到家,但是逛夜市的人多,供不应求,6点去,11点回,每次收摊,装着满满豆腐脑的大桶基本都能见底。“我们一个月大概能挣个150多元,那会儿工厂上班也就50多元吧。”

  当时有几户人家也发现了豆腐脑的商机,跟着在街上摆摊叫卖了起来。但区别于他们的保守,陈文华在摆摊一个多月后便下血本,花了300多元买了一台黄豆研磨机来代替手磨,减轻了体力活,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000年初,夫妻俩已经练就了不错的手艺,于是他们索性租了间店面,摆起了摊位。因为当时注册商标需要商标图样,耿直的陈文华干脆把自己的头像印上了门面,让食客“认准这张脸”。随着豆腐脑生意日益红火,陈文华还“承包”了隔壁两家店面,陈翁记也实现了从“一根扁担”到三间店面的华丽转身。三间店面,两间做了店堂,一间做了食材加工室,玻璃窗是全透明的,豆腐脑等系列产品的制作过程一目了然。

  “一碗好豆花,应该是细、滑、韧。”陈文华指着一碗刚盛出的飘着热气的豆腐脑说到。“黄豆泡的时间,豆和水的比例都很关键,别看它看起来简单,但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这豆腐脑就冻不住。另外我们坚持用最好的材料,做最地道的味道。”

  豆腐脑原来是温州人早餐的标配,陈翁记却沿袭早年做夜市生意的习惯,坚持做成点心和夜宵。每天中午12点,陈文华都会准时出现在店里为新的一天打点、忙活,直到夜里12点,送走最后一拨心满意足的客人。令人敬佩的是,这样的作息,眼前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坚持了30多年。即使店里雇了好几个年轻力壮的员工,他仍会撸起袖子埋头干着洗豆、打浆、滤渣的脏活累活,没有老板的架子。

  除了豆腐脑,店里其他小吃也不少,烤香肠、茶叶蛋、五香干也都成了必点的人气美食,而各种品类最贵的不过6元钱,就算是学生党来这,也可以敞开肚皮吃。店铺略显简陋但干净,上一桌客人吃完,马上有人收拾掉碗筷,下一桌立马坐上。都不是什么珍馐,但大家却吃得踏实、舒服。

  真材实料、干净卫生、平价美味,再透着一股市井的生活气息,或许正是陈翁记门庭若市,远近闻名的原因。

  聊天间,陈文华一直谦虚地强调自己做的只是“小本生意”。有别于雄心勃勃的年轻人,他直言自己没有太大的目标与太远的展望,只想和爱人守着这家老店,做好眼前事。

  因为平日里总得顾着店,夫妻俩只有在过年那会儿会奖励自己一趟“出门远游”。陈彩萍笑着说,自己已经游玩过不少国家,今年受疫情影响,还是和姐妹们来了趟国内游。“操劳了大半辈子,也得好好享受生活嘛!”

  不忘昔日苦,珍惜今日甜。陈翁记仍在不知疲倦地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食客。因为奋斗,点亮了百姓的生活,因为小小豆腐脑,实现了陈家的“步步高”。 

小康见证人有话说

  • 市民邓迎迎

    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这家隐秘的网红店,没有拍照打卡点,没有精致上镜的菜品,陈翁记却用它的真材实料征服了我们的味蕾,正如陈家的致富经——不是偶然,不是运气,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结果。陈翁记的成功证明了“起点低、利润薄,但持之以恒、艰苦奋斗,小本生意也能积累成大财富。”这是上一辈温州人小康奋斗记的一个缩影,更是我们年轻一辈要学习的终生经验。

监制:黄作敏|策划:叶双莲|记者:张湉|视频:|编辑: 张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