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路径何在 温企对标杭甬企业求解科创密钥
温州网讯 在日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我市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开辟具有温州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子,为推进“三大转型”、建设“三个城市”注入澎湃动力”。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学习杭州、宁波等兄弟城市的发展经验,近日特采访在全省科技创新大会上作典型发言的杭、甬等地企业代表,探求各地科技创新之路,以他山之石查摆短板、共促发展。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催化剂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成为高科技创新企业的孵化器。
上个月,中科院宁波材料所通过技术攻关,成功地用“豆粕”做原材料生产无醛胶粘剂,有效代替传统甲醛胶粘剂,目前这一技术生产的胶合板已在不少品牌地板中广泛应用。
扎根科研、攻关难题仅仅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一项任务。围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战略合作、共建中心、联合攻关、企业挂职、技术对接、测试咨询、“扶上马,送一程”等一系列接地气的工作方法,让科研成果到企业生根、开花、结果:26项重大成果实现转移转化,累计转让金额10.1亿元,科技招商为地方带动投资超20亿元。
这是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扎根地方12年以来交出的成绩单。2004年4月,中国科学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署协议,决定共建宁波材料所。宁波材料所位于宁波市高教园区北区,是中国科学院在浙江省建立的首家国立研究机构。2006年3月10日,宁波材料所获中央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2007年11月30日,宁波材料所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浙江省、宁波市三方组织的验收并隆重揭牌。
建所以来,宁波材料所在新材料、新能源和先进制造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并致力于追求卓越。用所长崔平的话说,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坚持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催化剂”!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将重点建设新材料初创产业园和国科大材料学院这两个“育企,育才”平台,为浙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高科技产业雏形和高科技人才,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其中,材料学院的培养战略是10%科学家、10%创业家、80%工程师和技术管理人才,致力于为浙江输送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新材料初创产业园主要依托浙江工研院在全球高端人才集聚和科研平台的优势,通过全球招才引智,充分发挥在新材料产业的影响力和对产业、风头的吸引力,实现资金链、产业链、创新链的“三链融合”。虽然还没正式开园,初创园已早早就受到了众多金融投资机构和海内外高端人才的关注与青睐,目前已注册企业11家,注册资本1.24亿元,成立了3亿元的风投基金。
初创园确定了五年发展目标:孵化和培育高科技创新企业50家,注册资本超过3亿元,争取3-5家上市,带动投资30亿元;成为国家级孵化培育基地,建立一个全球闻名、创新资源凝聚、创新文化浓郁、主题特色鲜明的创业社区。
良仓孵化器
储存优秀创业公司的大粮仓
“良仓”正成为批量储存优秀创业公司的“大粮仓”。
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街头巷尾的一句高频话,有人说,创业者们正迎来一个最好的时代。
在杭州梦想小镇的东北角,有家名叫“良仓”的创业孵化器。因这个地方历史上就是一个粮仓,几个创始人一合计,就顺势把孵化器取名为“良仓”,希望“良仓”成为批量储存优秀创业公司的“大粮仓”。
事实证明,这里真的是个大粮仓——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良仓”累计孵化项目87个,在孵项目58个,31个项目获得外部投资,总计获得投资额1.83亿元,其中开始众筹、空格、bong等项目不仅成长迅速,还在全国范围内获得较大的影响力。更令人点赞的是,从“良仓”里正陆续走出许多“大牛”,如专注于二手房装修的“E修鸽”、定制巴士服务的“拼搭客”、智能手机O2O平台“机蜜”等项目团队。
走进“良仓”,你会发现,这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办公室、会议室、娱乐区、咖啡吧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供创客小憩的“太空舱”;入驻的创客还能获得创业导师手把手的指导。年轻活泼的氛围在这里涌动:墙上,是创业团队参加交流活动的照片;大厅里,到处都是切磋、探讨业务的身影。
在创始合伙人项建标看来,“良仓”的成功离不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现实背景,更离不开“良仓”细致扎实的服务和始终如一的坚持。自成立以来,“良仓”坚持不做“二房东”,把对创业者的服务放在第一位,帮助创业者提升能力、打磨产品、完善商业模式,源源不断吸引优秀创业者入驻。
每周三下午,是雷打不动的“良仓三人行”活动时间。孵化器会邀请三位导师就特定领域做专题分享研讨,帮助创业者完善产品、梳理商业模式。每周二的“CEO”小饭桌,则是各个项目的CEO聚餐时间,通过聚餐增进了解,让孵化的项目之间起化学反应。还有每月一次的“良仓公开课”,组织成功创业者和投资人面向创业者分享经验,每次活动都能吸引500名以上的创业者参加。每半年一次的“良仓DEMODAY”则是帮助孵化的企业对接投资机构,使优秀项目能够方便获得投资……
伴随着一家又一家企业的成功孵化,“良仓”迅速自我“扩张”和发展。记者了解到,8月底,“良仓”将开放二期,除了拥有2099平方米办公场地外,更有炫酷的智能互动体验区和顶楼运动休闲区、太极馆、瑜伽馆等设施,主要面向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创业团队。
均胜电子
汽车电子产业跨国并购的模范生
“均胜电子”全球产业版图。
走进总部位于宁波的均胜电子生产车间,“老外”的面孔随处可见。这些来自德国的工程师,把精准、务实的工匠精神带给了均胜电子,苛刻的“德国标准”已成为这家全球化汽车零部件顶级供应商内化于心的工作态度和方式。
其实就在几年之前,均胜电子还不过是一家生产后视镜、加油小门等汽车小配件的工厂,产值虽还不错但企业缺乏亮点、利润也越来越薄,日子越发不好过。转折发生在2011年,当时掌握汽车电子核心技术的德国普瑞公司全球寻找买家,经过艰难谈判,2012年3月,均胜电子斥资2亿欧元成功收购普瑞100%的股份,成为当时中国企业在欧洲最大的一起汽车电子产业并购。
融入世界的努力为均胜打开了全新的大门,并购德国普瑞公司使得均胜增加了100多项专利,增加了500多名研发人员,技术共享更是助力均胜突破了汽车电子技术的壁垒。尝到海外并购的甜头之后,均胜又完成了一系列连环收购,包括德国的伊玛、群英公司、美国的百利得等,这一系列跨国并购实现了市场、资源及技术的全球整合,打通了全球主机厂的客户通道,并网罗到全球高素质人才及技术力量。
今年2月,均胜电子以逾11亿美元的价格分别收购两家海外汽车零部件巨头:美国的KSS(Key Safety System Holding Inc.)公司和德国的TechniSat Digital Gmbh汽车业务。借助对KSS的收购,均胜电子成功进入汽车主动、被动安全领域,完善公司在汽车安全领域的全球化布局。
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创新大潮中,汽车产业发展日新月异,智能驾驶、无人驾驶、互联网、车联网、新能源汽车等浪潮都在改变着这一业态。为适应发展新趋势,目前,均胜电子正在宁波加快建设全球研发中心,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入中国,将中心打造成研发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和工业机器人的技术高地,目前已经累计投资达10亿元人民币。公司还与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德国维尔兹堡大学合作,确保公司在这些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如今的均胜电子已发展成为一家在16个国家拥有研发及生产基地、员工超过20000人的跨国企业,预计今年销售额可以突破200亿元人民币。公司现有研发人员35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200名,引进外国专家20多名,每年研发投入保持在总销售额的8%,2015年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
启明医疗
世界医疗器械技术的领跑者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部分产品展示。
今年3月,启明医疗召开发布会,宣布获得高盛投资的3700万美元。此前,启明医疗获得过启明创投、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德诺资本的投资。发布会上,启明医疗还宣布将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共同建立“心脏瓣膜研究院”。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7月。创始人訾振军早在1998年就进入了医疗器械行业,“中国的医疗器械公司非常多,有上万家,但很少能发展成世界性的巨头公司。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在模仿、抄袭。虽然短期获得高速增长,但市场很快形成严重的同质化竞争。”
为破解这一行业痛点,2011年开始,訾振军和他的团队决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针对中国市场和人群需求做二次开发。同时,公司明确了心脏瓣膜疾病微创治疗的研发方向。记者了解到,人体心脏正常运行的关键是瓣膜,目前65岁以上人群有10%的人患有各种心脏瓣膜疾病。传统的换瓣手术需要开胸破心再植入,手术时间长达6个小时以上,一般的病人无法承受。启明医疗研发的微创介入瓣膜,平均只需40分钟,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同时,启明医疗研发的介入人工主动脉瓣膜产品Venus A还在国内率先完成临床试验,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流程”首批入围企业。研发的介入人工肺动脉瓣膜产品Venus P则是目前唯一中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产品。这两款产品预期都将是在中国首次获批的同类产品。
目前,启明已拥有2个全球第一:全球第一款预装介入瓣膜系统,全球第一款介入自膨胀肺动脉瓣膜系统。4个中国第一:第一个开始并完成中国CFDA注册临床研究,第一个获得CFDA创新通道支持的心血管器械,第一个在中国获准设立心脏瓣膜重点研究院的企业。拥有145项国内外专利,其中中国55项、美国21项、欧洲26项、加拿大26项、日本16项,80%的PCT专利延伸。
创新并不止步于医疗技术。公司还十分重视以全球化视野构建创新体系、布局知识产权、谋划企业发展。如建立国内外临床医学合作体系,与浙江大学第二医院共建了中国第一个心脏瓣膜重点研究院,针对中国的病人需求开发新技术。如全球化物色创新型企业,将欧美早期创新型医疗企业的技术和股权收购,使其成为远在欧美的浙江企业的创新平台。如建立离岸的研发孵化中心,海外优秀人才不必拖家带口回国独立创业,利用孵化平台就能技术研发。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