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市委市政府召开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现场会,启动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三年行动。我市将以“工改工”为主线,以连片改造为重点,3年内每年改造提升低效工业工地1万亩以上。

老树如何开新花

王丹容2022-08-07 21:55:00

    中国眼谷。项绍雄/摄

  立秋已至,眺望丰收。

  像耕作农田一样,一块工业用地从低产低效到高产高效,效益增收有几何?

  “中国眼谷”,给出了答案。

  这块创新高地,脱胎于合成革等传统产业工业用地整治提升,30余家企业搬迁腾挪、2个旧工业点拆改,千亩左右的土地在两年内已注册落地138家科技企业,与头部企业建立联合研究院25家,孵化近210项科技转化项目……在生命健康领域,“中国眼谷”已然让人“高看一眼”。

  增效增质的背后,就是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

  今天,站在高质量发展的高度,我们来打量老旧工业改造提升。

  空间不足,一直是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掣肘。以盘活低端低效用地为突破口,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具体实践。而解好这道“必答题”,或许可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并践行。

  从空间维度看,城市更新,需破而后立。

  当前,温州不少老旧工业区粗放开发、散乱布局、低效产出现象十分突出,其安全性、功能性和审美性,与企业需求、城市发展已难以接轨,影响着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产业转型。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不破则不立,大破则大立。

  从时间维度看,城市发展,需筑梦未来。

  回望过去,传统制造业发展的“高光”时刻,工业区是充满活力的“梦工厂”,迎来发展“春天”。眺望未来,温州要实现制造业的跃迁,需要与时俱进提升“造梦”能力、提供平台支撑。唯有在今天高效盘活老旧工业区,温州才能赋予未来以动能、产出和效益,赋予更多年轻人以创新创业的“造梦空间”。

  “腾笼换鸟”,是一道知易行难的命题。跋涉在产业振兴的征程上,温州正重新铺排一路风景。

  在鹿城仰义,老旧制革基地通过“工业上楼”等措施,提升为集原创设计研发、品牌采购运营于一体的新型都市工业综合体。在瓯海郭溪,梅屿小微园腾空31家低散乱工业企业,引进智能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亩均税收由低于10万元提升至58万元……

  在各地先行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三年行动方案,全市每年要改造提升低效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让空间“腾得出”、动能“换得来”,且不“伤筋动骨”要“脱胎换骨”,这力度是空前的,难度也是空前的。已有的经验表明,这将是一场攻坚战。

  拿下这场攻坚战,要算好大账。

  这笔账,是经济账更是政治账,是民心账也是战略账。过去几年,温州通过“大拆大整”“大建大美”收获发展红利,所有人看得到、感受得到,所带来的正效应非常宝贵。这就为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带来了政府和社会相向而行的力量汇聚。

  往深一层看,老园区“腾笼换鸟”,左手是“腾”、右手是“换”,是淘汰落后、创新强工、招大引强、质量提升的系统攻坚,会涉及产业门槛、政策门槛、投资门槛等诸多现实工作。在利益诉求复杂多样的今天,每一项具体工作须臾不离依法行政、不离公平公正。要从产业转型的需要、城市更新的趋势、企业的需求出发,找到“最优解”,切不能顾此失彼、急功近利。

  拿下这场攻坚战,亦呼唤一场供给侧改革。

  在深圳,福田区赛格日立工业区,改造成深业上城业态复合,从高能耗产业跃升为高增值的总部经济产业,成为创新产业孵化基地、大型企业总部集聚区。

  这一实践,留给我们更多思考:工业园区的有机更新,是物质空间、产业政策、综合服务的供给侧改革,其基本路径在于产城融合。围绕“园区”、围绕“企业”、围绕“人”这三个主体,构建三大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是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的新课题。

  对园区而言,改造提升、产业准入、项目招商、运营管理全过程中的政策供给是关键;对企业而言,园区布局有生产性服务业,金融、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供给、服务供给,至关重要。对人才而言,美好生活圈的配套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最为真切也最为具体。这三大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需要政企合作走出一条相互契合、相互支撑的构建路径。惟此,老旧工业区才会有“面子”上的形态提升,有“里子”上的产业增效、更有百姓过“日子”的舒心安心。

  期待老园区重塑“新动能”、迎接“第二春”,是对老旧工业区的期许,其实也是对温州的期许——

  这座城市,就是要焕新未来、赋能未来!

监制:阮周琳|编辑:叶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