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
6月15日,副省长、市委书记张振丰调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强调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工业压舱石、企业主力军作用,以企业之进、项目之进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靠什么挺直“腰杆”

最近看到两个关于“制造”的网络梗。
其一,你的下一辆车,可能是AI造;其二,科幻电影与大国制造的互动:“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
所有想象力的起飞,都需要现实底座。这个底座,就是制造业。
制造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骨架,“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制造业”,这是底线思维也是战略思维。
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认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部门是带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的“扶梯”。如果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等同于抽走了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扶梯”。
温州,是一座因制造业而兴的城市,靠制造业撑起了发展的“腰杆”。
今天的温州,在“强城”路上,正向高而攀重塑“温州制造”新优势——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座制造大市、制造名城应该秉持的价值理性。
市委主要领导在调研中再三叮咛,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工业强市,在平台孵化、产业布局、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工作要求。
大事小事,都是关乎制造业兴盛的关键之事,都得全力以赴、久久为功,既为当前发展计更为长远发展谋。
那么,要怎么继续把制造业搞好?

保持定力。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标省“415X”赛道,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5+5+N”现代产业集群。
这是一件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情,既需要各地各部门为此创造空间、资源、生态、场景和政策,也需要全社会涵养实业当家的静气和耐心。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一些企业和资本容易看到什么时髦就做什么,蓝海很快成“红海”。这就需要强化耐心资本、长期主义理念,引导生产要素向制造业集聚。
保持敏捷。
制造业在变,它与技术、与服务交汇的程度越来越深,像化学反应一样,激发出前所未有的“融合效应”。比如,与用户的实时互动,正让制造变成一种“服务化的体验”“创作中的消费”。又比如,它摆脱了产区的概念,以更柔软、更社群、更服务化的形态,重新回到了城市。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深耕好制造业,找准细分赛道,并增创新的发展优势,无疑要足够敏捷。机遇从不等人,错过了风口就只会沦为旁观者。这既需要实时掌握捕捉新兴技术、新兴产业、新兴场景的发展趋势,也需要精准定位、精准出击、精准发力。
当下,上海、广州等城市培育发展的都市型工业发展,于温州就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将制造融入日常,营造“生活型制造体验区”,让“智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对温州传统鞋服产业来说,或许是新的场景方向。
保持协同。
制造业的核心是创新,要“强筋健骨”,需要各方面、各环节、各链条在创新上协同发力,需要迭代土地、人才、技术、数据等全要素赋能保障体系,也需要“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创新生态。
近年来,温州创新“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探索“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新模式。要把这道题继续答好,政企学研仍需协同步调、握指成拳。
有人说,制造业是人类创造力的最佳体现。制造业,打开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也挺起经济发展的腰杆。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次,温州落子“创新”,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船”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