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网观察】张小燕:渔潭薪火

温州网 2020-07-02 17:41:00
走近瓯海,走近仙岩,被梅雨潭那“几分油油的绿意”包围,被渔潭那几分烈烈的红色“圈粉”。

6月21日,纪念中共浙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90周年系列活动在仙岩街道举行。

早前报道:甭找了!温州最受青睐的红色旅游景点都汇总在这了

  温州网讯 走近瓯海,走近仙岩,被梅雨潭那“几分油油的绿意”包围,被渔潭那几分烈烈的红色“圈粉”,娇嫩的“女儿绿”配上老辣的“一大红”,应了文人说的“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也应了百姓说的,红配绿最美丽。

  中共浙南特别委员会的建立,是中共“六大”《党章》对特委的性质和层级作了明确定位后的直接成果。“六大”《党章》第3章第14条规定“本党组织系统”有支部、区委、县委或市委、特委、省委、中央委员会等六个层级,“六大”首次在党章中明确赋予特委的组织性质和层级地位。在“六大”之后成立的浙南特委,也经历了有如六届二中、六届三中、六届四中那般一波三折的跌宕起伏。

  一、多舛的“命运”

  浙南特委在1927-1948年的中国革命斗争中,经历了几度更迭、几易领导、三撤三建的多舛命运。第一次1928年9月初生于天台栖霞乡蓝田村,当年12月夭折。第三次1936年3月再生于泰顺县峰文乡,直至1948年11月改称中共浙南地委。而承前启后的二次浙南特委,则是1930年6月诞生在瓯海仙岩的渔潭村。

  二、神秘的“一大”

  1930年的仲夏,来自永嘉、瑞安、平阳、乐 清、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永康等县的党代表和工人、妇女、游击队、红十三军浙南“一大”代表共20多人,大多先落脚温州城,然后乘一艘特制的小花船神秘驶进渔潭,在神秘的灵佑殿开了一个神秘的会。

  渔潭村被浙南特委“一大”看中,首先是地理条件,渔潭地处永嘉和瑞安交界,依山又临水,东、南、北三面被大罗山环抱,温瑞塘河从村西面流经,水路交通便捷,进可攻退可守。其次是人脉因素,“老矮”王国桢(身材偏矮的王国桢人送绰号老矮)身材虽矮人缘不短,曾执教名校集美,就学号称中国农民运动摇篮的广州农讲所,参加催生红色中国政权雏形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王国桢在温州深入下层民众,结识了在城区小南门开药店的渔潭村王衍桢,继而和渔潭村泥水工朱绍玉密切交往。朱绍玉和他的“盟兄弟”周阿福、黄汉西、黄寿奇、朱希连等人在王国桢引导下,成为渔潭村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渔潭村“盟兄弟”抱团入党、抱团革命的举动,生动诠释了温州人爱抱团、善抱团的天然个性。渔潭的农民兄弟们精心做了一只木构船舱、木梁雕花的小花船,秘密往返于瑞安和温州之间,穿梭港汊流连水巷,贴标语、送传单、递文件,秘密承载着党组织的秘密使命,承载着渔潭百姓和党的鱼水情深……。

  三、不灭的“薪火”

  在渔潭诞生的浙南特委仅存半年光景,暂短的存在却成为浙南革命史上承上启下的永恒坐标。

  组织上,再次统一浙南党的领导核心。大会选举产生了王国桢为书记的中共浙南特委,直属党中央领导,下辖永嘉、瑞安、平阳3个县委和永康、台州2个中心县委。浙南特委“一大”召开,浙南党重整旗鼓,走出阴霾,重拾信心,凝聚温台各县革命力量,健全浙南区域党组织的完备生态,浙南地区党的工作开启新的发动模式。

  政治上,再次强化、细化党的反帝反封建纲领。会议通过了《目前浙南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以及组织、农民、妇女等决议案。明确党的中心任务:“反帝国主义,武装保护苏联,反对军阀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反抗资本进攻,成为目前最迫切的中心任务。”“争自由要工做,要饭吃,要土地,成为动员群众最中心的口号,所以确定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暴动,组织兵变,扩大红军,成为目前争取群众,组织群众,准备暴动的中心策略。”虽然会议还无法摆脱立三路线影响,但更多的积极意义,在于提出罢工、暴动、兵变、扩红等行动举措,无疑是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在浙南地区的再度深化、细化和强化。

  军事上,直接推动红十三军进入鼎盛。红十三军在浙南播下革命火种,为挺进师的建立,为南方8省14个战略支点之一的浙南游击区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当时在机制上,浙南特委和十三军双方,是分别直属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横向关系,但实际上,二者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骨肉相连。特委军事委员陈文杰兼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特委宣传委员杨敬燮具体负责领导红二团的工作,红三团则同时受当地永康中心县委的直接领导等等。浙南特委和十三军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党政联袂开创了浙南革命新局面,探索了富有特色的“党指挥枪”的浙南模式。

  思想上,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忠诚精神,在形势瞬息万变的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浙南特委充分利用靠近上海党中央的有利地缘,及时请示及时汇报,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浙南“一大”《政治决议案》指出:“党只有坚决的正确的在政治上、组织上执行中央的路线才能更快的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浙南党若不坚强铁的纪律,必然使党员更加恶化腐化,陷于不可挽救的地步,为要坚强党的纪律,党应加强政治教育与训练。”

  求实精神,浙南“一大”《农民运动决议案》详尽分析了浙南农民危机的五条原因及三个结果,指出:“老实说,在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五的农民的浙南,假使不注意农民运动,不夺取广大农民群众,不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不发动农民暴动,浙南党根本谈不到什么革命。”这在当时城市中心还在流行的语境中,对农民问题如此精准的判断实难可贵。当历史的脚步行走到建国后的1956年,又是瓯海燎原社的农民在合作化的高潮中首倡“包产到户”,发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决议》还进而提出“彻底完成土地革命,以消灭一切封建的、半封建的剥削,以摧毁农村中的封建势力”。

  浙南特委的求实精神,还体现在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工作的系列文件中。勇于直面浙南工作中的缺点,以自觉的自我批评精神坦陈工作不足,例如轻视政治教育、流寇倾向和经济状况等。对中央请求也很实在很实惠,针对浙南缺乏干部人才、缺乏枪支弹药和缺乏资金来源的“三缺”现象,多次向中央要钱要人,下派干部还有要懂温州话的标配,甚至直白的要求上级交通员要自带往返路费。

  牺牲精神,浙南共产党人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浙南党组织在给中央的信中写到被捕的同志“无论怎样拷打都是不可能的,我们的革命始终是会成功的,始终会绞尽你们这种反动派……”浙南特委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付出巨大的生命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在特委和红十三军活动时期,仅浙南地区就有1700多名共产党员和红军战士献出生命,浙南特委主要领导成员和红十三军团以上干部多数殉难,牺牲年龄多在30岁左右,他们将青春用来奋斗,他们将韶华抛洒瓯越。

  先烈血染浙南大地,历史丰碑屹立渔潭小村,红色火种生生不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渔潭革命后代朱存年,永远记得他8岁那年,叔叔朱绍玉在家中被捕的情景,永远记得叔叔在狱中托人带话:“等你长大,要跟着共产党……”十几年后朱存年入伍从戎参加瑞安游击队,接过父辈的红色接力。现如今的革命老人朱存年,是浙南“一大”纪念馆的义务讲解,他想着让红色命脉一直流淌在红色渔潭,将国外出生的小孙子接回渔潭,经常带他到浙南“一大”纪念馆,一次一次给他讲述,那一张一张照片背后,一段又一段的红色故事……

  作者:张小燕,温州大学教授,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温州市民网络观察员。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8月。

  [2]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1月。

  [3]中共中央党校党章研究课题组:《中国共产党章程编介》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12月。

  [4]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浙江 省档案馆、中共温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红十三军与浙南特委》,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 年8月。

  [5]浙江省档案馆:《浙江革命历史档案选编(第一、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年4 月。

  [6]中共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温州市党史研究室、浙江档案馆编:《 浙南 — —南方革命的一个

  战略支点》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6月。

  [7]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浙南历史大事记》(1919年5月—1949年10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9月。

  [8]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浙南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一二战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12月。

  [9]翁有为:《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共地方“特委”与农村武装革命》,《党的文献》2 003年第 1 期 。

  [10]金松林:关于中共地方 “特委”设置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与翁有为同志商榷,《党的文献》2003第5期。

  [11]陈燕萍:1927-1949 年的“中共浙南特委”,浙江档案2018年5月。

  [12]洪凯主编 :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瓯海年鉴2015年。

  [13]黄舟松:浙南特委的革命堡垒,博客中国2006年8月28日。

  [14]王进华 陈翔:承先辈遗志 扬革命精神——记仙岩街道老党员朱存年,瓯海新闻网2011年6月。

  [15]陈丹:重温红色记忆 缅怀革命先烈,瓯海新闻网2019年4月。

  [16]郑祥斌 周顺海 周兴杞:浙南第一次代表大会展览展稿2019年11月。

  [17]胡思怡 李程:纪念浙南一大召开90周年 渔潭“红色村落”换新颜,瓯海新闻网2020年4月。

  [18]黄冰娥 陈伟超:马永良调研“浙南一大”有关项目建设,瓯海新闻网2020年4月。

温州新闻网全媒体矩阵

本文转自:温州网 66wz.com

N 编辑: 潘涌燚责任编辑:董晶亮 举报网络谣言和淫秽信息
拜尔口腔医院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