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温州市档案馆和温州新闻网联合推出《温州档案故事》系列报道,依托温州市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挖掘档案中的百年故事,通过新媒体报道,打开那些被浓缩的人生、被折叠的时代,细述那些鲜为人知的人与故事 ,和群众一起守护好温州档案里的家国历史、社会缩影和岁月记忆,也把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史记录好、留存好。

温州档案故事NO.2丨一张三元捐资券撬动一所大学

2021-10-25 15:52:00

  这是一张“创办温州大学捐资纪念券”,券面金额是比较罕见的“三元”。就是这张普通的捐资纪念券见证了改革开放初期,并不富裕的温州百姓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支持家乡创办大学的感人故事。

  1984年1月,浙江省召开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建议温州创办“温州市高等专科学校”。就在这一年4月,温州被国务院列为对外开放全国十四个沿海城市之一。温州全市上下认为对外开放振兴经济,引进与培养人才是第一位,温州应该办一所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在对创办温州大学进行可行性的研究后,当时的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成立班子,挂出牌子,招聘教师,各方集资”的办学思路。

  1984年7月,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筹建温州大学。

  1991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温籍数学家、温州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教授(左)为温州大学学院路校区图书馆奠基。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之而来的经费问题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拦路虎”。在一次办公会议上,当时在温州大学筹建办公室工作的金文斌提出了采取发放奖券形式向人民群众进行募捐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但对于奖券的面额,大家的意见却并不一致,有的说1元券好,群众买得起;也有人认为1元太少,主张2元、4元或5元。于是带着这个问题,金文斌和他的同事们到各地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特别是听取市民的意见,调查结果显示面额3元为好。

  最终,温州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发行“创办温州大学捐资纪念券”,每张面额为3元,由温州大学基金会主办,委托温州市工商银行和温州市农业银行代理发行。

  当时,有人笑话金文斌,说他这是“叫花子办大学,此路难行!”可是,朴实的温州老百姓用实际行动回应了这些质疑:温州市瓦市小学一位二年级的学生把积攒的零花钱送到温州大学基金会;藤桥等地的山区农民把番茄、鸡蛋卖了用来认购“三元券”;苍南金乡的邱兴亮、叶茂海等人甚至嫌一张一张认购太麻烦,每人一次性认捐了1万元……全国各地的温州籍专家、学者,欣闻家乡办大学的消息后,也纷纷捐书捐款、献计献策。温籍国画大师刘旦宅把在日本举办画展的21万元所得全部捐献给温州大学,兴建“温故楼”。

  就这样,在温州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1985年发行的“三元券”集资249万元,由此推动个人捐资104万元,侨胞捐资403万元。加上浙江省政府下拨的基建款240万元和温州市的155万元拨款,共筹措资金1151万元,顺利保证了温州大学学院路新址一期工程4万平方米校舍的建设,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金文斌也因为发行“三元券”声名远播,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金三元”。

  温州大学(茶山校区)

  如今,30多年过去了,温州大学已从偏隅一方的“小学堂”,发展成为辐射浙南闽北赣东区域、下设20个学院的“大学府”、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并举的办学格局,学科涵盖十大学科门类。这张叁元捐资券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珍藏在温州大学档案馆(校史博物馆)里,见证着温州大学一次又一次腾飞。

  温州大学校训

  本文参考文章:

  《“三元券”见民心》(金文斌,《温州教育》,2017年07-08期)

  (来源:温州市档案馆)

监制:阮周琳|策划:叶双莲|记者:吴峰|编辑: 鲍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