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龄友好型社会,成为时下温州的热门话题。连日来,市委市政府开展专题调研,并连续召开两个推进会,部署推进儿童老年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要求各级各部门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办好民生实事,高水平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

万家灯火处 “友好”共此时

王丹容2022-08-14 18:50:00

孩子们表达自己对“儿童友好”的感受。

  在这座城市,每一天、每个人都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万家灯火里,是冷暖不一的人生。万家灯火下,有一盏归处,心才能有所栖。

  生活在这里,你我皆在寻一种称之为“家”的归属感。归属感在哪里?在于“人的一天、人的一生”的幸福可感。

  从市党代会提出要打造全龄友好型社会,到扎实推进儿童友好城市、老年友好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构建一个有温度的社会,让每个群体、每个个体,都能在温州得到更好的关怀,都能在温州找到归属感。

  这些年来,温州的民生发展实践一次次证明,一座城市的发展,从来不只是节节攀升的冰冷数字,更应该是一个个看得见人间烟火的温暖故事。

  “人”,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只有重视“人”的需求和体验,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才会更加鲜活。以“人”的视角来谋定城市的发展使命,从而带给人们更好的城市生活,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

  全龄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正是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以全龄阶段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研究每类群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柔性关爱、人文关怀渗透到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运行的各个环节中,把每个温州人的“幸福”都融合到城市发展的大图景中。

  追求“全龄友好”,有时是从关注“不友好”开始的。

  以填平老年“数字鸿沟”为例,当下,很多智能技术的适老化改造,缺失了老年人的话语权,改造出于年轻人的想象,而非基于老年人的需求,常常让老年人“寸步难行”。

  又以从“一米的高度看城市”为例,温州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首先俯下身,倾听孩子的想法,发现儿童眼中的美好。在三千名儿童参与的问卷调查,对“儿童友好”的期盼很简单:被优待、受尊重、有权利。

  “一老一小”,相对来说是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特殊关爱照顾;但同时,他们又是容易被忽视的城市主体,参与社会建设的途径和机会不那么多。全龄友好,既注重需求、也注重主体。我们既要调动全社会温度,为“一老一小”供给多元化、全方位服务;也要注重多元参与、双向平等的交互,将“一老一小”作为主体的潜力和潜质激发出来,形成一个包容的、良性的、友好的参与机制。惟此,全龄友好社会,才是不分年龄、人人共享、代际和睦、多方协同、社会公平和谐的场景。

  破除“不友好”,构建“全龄友好”,就意味着要“软硬兼施”、“刚柔并济”。

  让“人的一天、人的一生”幸福可感,是一种城市情怀,需要一整套顶层设计、制度安排。让社会安全有序又充满活力、让设施兼具通用性便利性与人性化精细化、让城市看得见未来又留得住历史……一连串的辩证法中,藏着一座城市人本价值的“高线”与“底线”。

  这种人本价值,不是宏大的,而是浸润于细节中。

  比如,城市的“第三空间”是吸引年轻人的重要空间。聚焦高校毕业生、青年企业家、青年工匠、新生代毕业生等不同的青年群体,温州将构建15分钟青年社交圈,有针对性地打造咖啡馆、休闲广场等公共空间,构建更多包容与多元的生活场景,更加精准地回应青年安居、婚恋等关切,努力让每个青年在温州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在全国率先建立市级青年发展综合服务体,到儿童友好“彩色斑马线”;从构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到完善多样化多层次“金字塔”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这些规划设计,一一融入到日常具体的“烟火气”中,体现在家门口的柴米油盐中,就会于点滴之处汇聚成一座城市的“友好”。

  “友好”,是一座城市的全新叙事。在“友好”的语境之下,万家灯火才会更加明亮,城市才会更有温度!

监制:阮周琳|编辑:叶双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