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关注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破解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制约”——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小涛开展主题教育专题调研的首个课题,也是今年温州深化 “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5月10日,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工作和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大化解工作。
大解题背后的“营商之道”
李振恭 摄
一场“大解题”,在温州民企中展开——
全市将集中化解一批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让民企甩掉“问题包袱”、轻装上阵。
这是温州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的实际行动,也是今年温州深化“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的务实之举。
民企,是温州经济发展的“C位”。近年来,我市通过“帮企云”服务平台、“两个健康”直通车、96666为企服务热线等,解决了一批企业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于温州而言,当下的营商环境与国内国际先进城市对标、与发展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这过程中,“理旧账”,就是观照营商环境的一面镜子。
民企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成因复杂、牵涉面广、时间久远,“此一时彼一时”的历史原因,是难啃的“骨头”,是企业发展的“痛点”。如果不痛下决心加以解决,民企发展束手束脚、难以安心创业,城市营商环境亦会受到损害。
解开历史遗留问题、优化营商环境,任何时候都需要做,只是在当前民企遭遇困境之际,“雨天撑伞”更显迫切。
历史遗留问题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解决过程也需循序渐进。面对“硬骨头”,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摸清情况,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进度清单,本着“依法依规、尊重历史、便企利企、信守承诺”原则,找准症结、妥善化解,既“理清旧账”又“防欠新账”。这需要勇气、办法和智慧。
“大解题”,要找到改革破难的“门道”。
不同企业的诉求各不相同、堵点复杂纠结。从“一件事”到“一类事”,从“某个点”到“整个面”、从“单环节”到“全链条”,需要系统化解、改革协同的思维。
以要素流动为例,用能成本高、人才留用难、用地保障不足,是当前企业反映较多的突出问题。要素趋紧,显然是共性难题。在这过程中,破解企业的具体难题,需要“一企一策”的解决路径,也需要在共性中找到出路。企业的要素配置通道不畅、机制不优、保障不力等问题,怎么解?关键一招,是深化要素市场配置综合改革,打破要素“天花板”,换来企业发展“一片天”。
“大解题”,要找准精准发力的“力道”。
所谓“帮到关键处、助在点子上”,正是精准发力之“力道”。
对于企业而言,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所付出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往往是巨大的。要把这些“疙瘩”解开,需要相关部门把自己当做“服务员”,聚焦问题的关键症结,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精准落实。
比如,针对外来员工子女入学问题,今年,我市全面放宽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条件。在这一新政策落实过程中,就需要妥善细致地做好每一项、每一环的工作,切实解决好新居民随迁子女入学转学问题,真正把好事办好。
解决棘手问题,便捷服务只是第一步,增值服务方能让企业觉得“暖”。从“难”到“暖”,营商环境才算是“更上一层楼”。
“大解题”,还要找对调查研究的“通道”。
在历史遗留问题之外,我们也应看到,有些制约民企发展的问题可能还尚未发现。在“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的前提下,找对调研的“门路”和“通道”,及时发现问题、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实为考验干部作风的考题。
调研不是一“调”了之。历史遗留问题大排查、大化解,就是大兴调查研究的题中之义。
将“题”解开、把心留住、让根扎深,使温州成为民企成长最广袤的热土,这或许正是温州这场“大解题”背后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