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落在温州的麦田能源成“独角兽”、估值超百亿元;今年前4月新能源产业规上工业产值455亿元;温州市新能源学院挂牌……站在新能源的风口,温州推动“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从“立起来”迈向“强起来”。

“风光”直上,温州为什么“能”

王丹容2023-06-18 18:56:00

  新能源赛道流行一句话:逆天改命。

  改革开放以来靠一个“敢”字改变命运的温州,这两年大举挺进新能源领域。

  “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温州快速进击、从无到有,布局催生出一条千亿产业链。

  去年,温州全市新能源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1330亿元、增长14.5%。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这是温州瞄向2026年的目标。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经过30多年发展,直到2014年,温州才有了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乐清电气产业。

  发展语境不同,对比或许不那么恰当。但,新能源的“逆天”之势,从某种程度上得以窥见。

  温州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园(效果图)

  这两年,温州“风光”直上、全链起势。其背后,则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逐梦新能源产业“蓝海”,温州绝非一时兴起——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产业布局

  一直以来,温州靠传统制造业起家、发家。当经济发展转向创新驱动轨道,温州在重点培养传统支柱产业之外,如何用前瞻眼光挑选“战兴产业”,自然而然成为重振经济雄风的一道“必答题”。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基于温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稳健厚实的制造业基础,新能源被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战兴产业的“王牌”来打造。

  城市竞争,要实现攻守易势、弯道超车,就在于风口竞逐、迎风而上。

  放眼全国,新能源赛道万马奔腾。

  常州新能源产值去年超5000亿元,成为冲刺“万亿俱乐部”的关键一子;长沙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突破千亿,拥有6家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

  “小兄弟”宁德借助动力电池一跃而起;“老大哥 ”深圳动作频频,就在前两天,比亚迪全球研发中心和储能产业园落地开工、宁德时代首进深圳……

  任何一座城市的“逆天改命”,都需要支柱产业的顺势而上、逆境突围。

  麦田能源有限公司

  一条新能源赛道,关联电池、材料、装备制造等N个硬科技产业,足以为一座城市构建起具有扩张力、富有穿透力的经济骨架。

  精准挺进此赛道,是温州对产业发展“所有、所优、所能、所向”的战略聚焦。

  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电齐头并进的基础上,温州加速构建“核风光水蓄氢储”全链条,剑指全国新能源产能中心和应用示范城市。

  “追风逐日”中,温州不断找寻产业突破点和引爆点。

  其一,紧盯“头部玩家 ”招大引强

  头部企业带着大项目纷至沓来,成为这两年温州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青山、金风、运达、比亚迪、中广核等头部企业聚合带动下,去年温州新能源产业签约项目近40个、总投资超2200亿元。今年1至4月,全市招引新能源领域亿元以上项目12个。

  仅金风科技温州项目,就招引落地11家核心零部件企业,并与10余家本土龙头企业实现“链群配”。

  任何风口,只有实现产业落地,形成生生不息的产业循环,才能真正带来经济发展价值。“高大上、链群配”,这种“链上开花”,能够更好地打通企业、产业、区域之间的“任督二脉”。

  其二,紧盯“关键环节 ”强链补链。

  以动力电池五大供应链为例,温州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4个领域有了一定基础。为迫切补齐精密结构件这关键一环,温州正寻求与全球领军企业合作,以期形成动力电池的全产业链。

  又以储能为例,面对万亿市场机会,温州“后浪”已至。瑞浦兰钧打出动储“组合拳”,麦田能源成为储能板块新的“独角兽”,三大新项目今年3月在温州湾新区同时开工。

  其三,紧盯“创新生态”夯基培土。

  纵然“风光”无限,但新能源产业要乘势突围,除企业竞合之外,亦需要在资源匹配、要素保障、市场支撑等方面的综合发力。这也是产业培育因地制宜的题中之义。

  湖南作为新能源产业高地,一个现象有目共睹:全国新能源电池领域的上市公司,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老板、三分之二的高管是湖南培养出来的。

  从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温州成立新能源学院、搭建新能源人才生态的用意所在。塑造创新生态,温州各级党委政府建立起覆盖产业全生命周期的政策体系,着眼的是统筹解决好“阳光、土壤、空气与水分问题”。

  温州市新能源学院效果图

  有人说,谁掌握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制高点,谁就是未来的强者。新能源风口,争夺的不是项目、不是产业,而是未来。

  全球双碳风潮下,产业激荡,英雄辈出。

  城市竞争,产业竞速。当新能源重构城市竞争格局,一批黑马城市的崛起已然启示我们:机会,只留给“有准备”。

  “风光”产业,能否让温州更风光?我们拭目以待!

监制:阮周琳|编辑:鲍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