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全市村社书记美学素养提升培训班,以视频形式开到基层一线,6400多位村社书记、2200多位镇街干部参加培训,以期提升和美乡村建设的实践能力。从打造“瓯越思享+”美学堂到常态化推进干部美育培训,在温州,美育成为干部必修课程。

不妨多些“美学堂”

王丹容2023-07-22 15:16:00

上日川村

  关于乡村之美,或可从一张“明信片”开始说起。

  在浙北,安徽定远代表团学习考察后,发出了这样的“灵魂之问”:

  为什么在浙江乡村,随手一拍就是一张“明信片”?

  以“明信片”角度眺望乡村,正是一种美学关照。

  乡村,以何为美?何以为美?答案,或许就藏在村社干部的美学素养中。

泽雅四连碓造纸作坊。陈立群 摄

  放眼温州,村落形态各异。每个村,各有各的美,也各有各的不足。

  当下,全市“和美乡村”建设中,规划落地难、风貌管控难、乡村文明引导难等问题相对比较突出。这与基层干部的美学素养和审美水位有一定相关性。

  将视线从乡村转到城市,温州在“城市美学”上亦存在欠账。

  与先进城市相比,过去温州一些城市建设缺乏审美考量,城市天际线管控、色彩规划设计等都还需“向美而行”。长期以来,城市规划建设中积累的短板,没那么容易彻底解决,影响着城市风貌、城市颜值。

  让城乡变美,温州越来越急切。

  有人说,审美是改变城乡的关键力量,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懂审美、会审美,成为城乡管理者、发展主导者不可或缺的素养。

  补上“美学”一课,势在必行。

  “美学堂”,应运而生。

“瓯越思享+”美学堂

  去年以来,温州将美学教育纳入日常干部培训范畴,开设都市能级提升、城乡风貌与美丽城镇等专题班次,让美育课程进党校进机关进课堂。

  全市“瓯越思享+”美学堂,按照一月两期、一期一主题的频次,邀请文化、艺术、教育、规划、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交流分享,以期让更多人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

  于干部而言,“美学堂”的赋能,是要把对美的追求落实到决策机制中、体现在工作理念中、贯穿到具体实践中,以润物无声的“审美力”,来提升城市“魅力”。

  “美学堂”,拨动的是审美之“弦”。

  美育,重在强化美的意识、美的自觉。以这次全市村社书记美学素养提升培训班为例,培训突出审美“鉴赏能力”与一线实践结合,邀请的老师既有建筑设计、景观规划等领域专家学者,也有扎根乡村振兴的“明星书记”;课程内容既有城乡建筑审美解析等理论知识解析,也有规划设计实战经验指导。

全市村社书记美学素养提升培训班

  这些课程安排,一个背后深意,就是要让基层干部在艺术的“高雅”与实践的“乡土”融合中调好“审美之弦”,找准美的“调子”。

  这种美的调性,应是“好看”与“好用”的兼而有之、融合之美。

  “农民想要路灯,设计师想要星星。”没有美感的建设是违和的,脱离实用的设计亦是败笔。美学所到之处,应是体验升级之处。用审美之弦关照城乡建设,大众的生活体验才是最重要的作品。

  “美学堂”,赋予的是创美之力。

  城乡之美,来自时光与人的共同雕琢。眼下,审美力已经成为一种生产力。

  以乡村振兴为例,其间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伴着“千万工程”的万千回响,美学经济已成为乡村发展新赛道。

  在楠溪江畔,当艺术乡建为一种范式,“半村丹青、半村烟火”这一美的经验正不断输出。透过这次培训班,8600多名基层干部也看到了更加现实紧迫的发展考题面前的发展考题:如何通过美学生产提高供给质量,打造乡村特色文化IP,让乡村之美带来流量之热,让美学符号带来发展动能。

  马克思说:“人按照自己的物质需求从事生产,同时,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美,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城市审美,是方方面面相互嵌套的体系。这就启示我们,无论是决策还是建设中,都需要建立一种“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机制。

  美人之美,需要吸收借鉴外地先进城市审美经验;美美与共,则应让社会各界特别是专业人士共同参与、共同评判遴选“美”,让不同文化背景的积累,共同叠加审美的维度。

  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从规划设计、优化完善到科学决策、落地实施,倘若全流程都能实现集智赋美,这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堂”?

  有句话说,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都会沉淀为一个人的审美。审美的养成,不可有一颗急功近利的心。“美学堂”,亦是厚积薄发的开始。

  假以时日,相信这份“美育”,会让更多人遇见温州、读懂温州、爱上温州。

监制:阮周琳|编辑:张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