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一时温州品牌“海鹤”被评为“浙江老字号”
左金丸、板蓝根颗粒、小儿肠胃康颗粒、暖胃舒乐片等,这些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常用药,来自我市一个传统品牌——海鹤。近日,有着300多年制药历史的“海鹤”品牌被评为“浙江老字号”,省商务厅正式发文予以认定。
虽说是老字号,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在技改、生产工艺、销售渠道方面的动作却一点都不“老”。以温州市民常用的左金丸为例,该公司制造出左金“家族”系列。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可为说,左金丸口感苦,不易吞咽,药效有时不稳定。经过工艺改良,该公司推出药效稳定的左金胶囊,现已上市销售。随后,海鹤药业又把目光投向左金浓缩型胶囊,现正在研制过程中。此外,海鹤药业还准备把左金丸做成糖衣片,改善其口感,现已进行申报,一经批准,即可投产。
海鹤药业始创清康熙9年,制销丸、散、丹、膏等中药,后历经温州中药厂、温州海鹤集团有限公司等。其间顺应市场规律,进行改制重组、扩股。温籍旅意华侨叶可为看到温州中成药制药行业具有提升潜力,同时看中“海鹤”这个品牌的价值,他注资、管理海鹤公司后,调整发展战略。目前,温州海鹤制药拥有8个剂型51个品种,中成药年生产量4610吨。
现在海鹤制药位于滨海园区的新厂房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可以投用。新厂房内,该公司投资3000万元,引入和北京同仁堂同规格档次的生产设备,解决当前国内中药制品工艺质量不稳定的状况。新厂区设有科研中心,海鹤制药已经成功与西南大学、重庆中药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等机构对接。眼下,正与解放军第二医科大学洽谈,将邀请上海的科研人员进驻海鹤药物研发中心。除自己研发产品外,海鹤还通过收购知识产权加速开发新产品,目前,正意向收购一项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中成药的新配方,面向全国市场,逐步突破原有产品的地域局限性。
大厦将倾三百岁海鹤因借贷崩盘
位于市区温金路的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记者 郑之越 摄2012年8月14日上午,温州市中院召开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及关联企业温州兴瓯医药有限公司的债权人会议,听取两家公司的生产经营和财产情况。也就在这一天,警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向检察机关提请批捕这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叶可为。
海鹤药业,这家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为何会走到濒临崩盘的地步?是什么原因把“海鹤”推入深渊?
企业早已资不抵债
海鹤药业在滨海园区拿地70亩新建厂房,原本厂房在2011年建成投产。据当时媒体报道,该公司将投资3000万元,引入和北京同仁堂同规格档次的生产设备。新厂区还要设科研中心,邀请上海的科研人员进驻。
叶可为,市区人,曾是温州市侨商协会副会长,在意大利创业多年,后来回温投资。2010年,他和张君平接盘“海鹤”。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叶可为占股80%,成为“海鹤”大股东和法定代表人,张君平占20%股份。
叶可为曾放言要把海鹤药业打造成企业集团,力争五年内上市。叶可为的高调强势似乎要引领海鹤药业走向新的发展。然而,到2011年下半年,企业经营状况却急转直下。
因受债务危机影响,海鹤药业的账户被查封,货款遭扣押抵偿,使得企业现金流极其紧张,生产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销售网络急剧萎缩。
据温州中源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审计,截至2012年6月30日,海鹤药业公司账面上的总资产额为1.9亿余元,负债1.6亿余元,净资产3000多万元。
事实上,当时的海鹤药业已陷入资不抵债的状态。一知情者说,海鹤药业的经营应该没什么问题,就是钱赚多赚少而已,把“海鹤”拖入资金断裂泥潭的是叶可为等人大肆向社会和银行融资,使得企业陷入借贷危机。
叶可为的另一家公司温州兴瓯医药有限公司也同样陷入资金危机,这家公司与海鹤药业形成互相担保债务的关系。兴瓯医药是一家知名的药业公司,销售各种药品,销售网络涵盖我市2000多家医院、乡镇卫生院及零售药店。
这两家公司的资产如同一个巨大的泡沫。据调查,两家公司的135户债权人申报债务总额高达20多亿元,目前经审查确定的债务总额已逾12亿元。
几任老板不懂药业经营
从2007年至2010年,海鹤药业曾三次易手。
2007年,海鹤药业重组把企业拱手交给有房地产行业背景的老板戴某。
戴某入主海鹤药业后,中药材采购成本、劳工成本、能耗成本一路飙升,运营成本的提高让企业陷入了困境。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资金缺乏,海鹤新厂房开工建设不久便被迫停滞搁浅。
2009年,海鹤药业又被转给一个经营担保公司的老板。公司经营艰难,又被转手给了叶可为等人。
据知情人士透露,叶可为曾是温州百顺担保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当年叶可为之所以会注资重组海鹤药业,这与海鹤药业向百顺担保公司借贷不无关系。然而,在接收海鹤药业后,该公司之前形成的债务让叶可为等人也陷入了民间借贷危机。
海鹤药业的一管理人员说,短短几年,公司几易其主,而这些老板都是做房地产或是担保行业的,很多人以为这些老板资金雄厚,企业肯定会有一个新的发展。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些老板根本不懂药业经营,企业一直没有起色。当时海鹤一年的利润也就几百万元,这么点钱,老板们根本就看不上。对于这些老板来说,之所以看上海鹤,因为海鹤名气大,牌子响,且在滨海园区还有在建新厂房,于是老板们利用手中的这些牌大肆融资,使海鹤成了敛财工具。
12亿元借款哪里去了
海鹤药业公司和兴瓯医药公司已确认的12亿余元债务中,借款方式有公司名义的,也有叶可为等人以个人名义的,还有以公司担保方式借款的。
在温州中源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财务状况调查报告中,叶可为自报的个人资产除了参股另外的3家公司股份外,其名下有3辆轿车,其中有一辆是玛莎拉蒂轿车,因出事故被交警扣留,一套在三亚的房产,尚未交付,按揭首付100多万元,市区的两套房子均已抵押银行贷款。这样看来,叶可为几乎没有什么钱,可那么多借款到底哪里去了?
一份债权总表显示,来自银行的贷款有1亿多元,而剩余的全部来自民间借贷,个人出借给叶可为等人的有90多人。
一债权人曾对媒体说,出借给叶可为的钱,一般月利率在1.5分到3分之间,到后来曾一度涨到月利息6分。
参与两家公司重整的一名律师说,叶可为等人借来的钱被用于支付民间借款利息、新厂房的建设等。如今厂房基本已建好,但还拖欠着大笔工程款。
债权人张某说,叶可为是他同学,当时为了帮助叶还债,他出借了1亿多元。
据鹿城警方透露,2012年6月21日,警方对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叶可为立案调查,涉及金额10多亿元。7月17日,叶被依法刑拘。8月14日,警方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
再度展翅海鹤公司顺利完成司法重整
说起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鹤公司),温州人几乎都知道。它生产的左金丸、板蓝根颗粒等,是温州人居家旅行必备的常用药品。
日前,海鹤公司司法重整计划正式获温州中院批准,更有一家浙商投资的中国知名企业与其签订意向书。一度折翼的海鹤公司终于可以继续展翅高飞。
此前,海鹤公司犹如坐了一趟“过山车”,好在有惊无险。
海鹤折翼
企业资金链崩盘
“海鹤”品牌根起“叶同仁堂”,至今已有342年的历史。2001年3月27日,原温州海鹤集团有限公司制药厂整体改制,重新登记成立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改名为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千星企业”,是政府重点扶持企业,在温州人心目中举足轻重。
由于2008年金融风暴和2011年局部金融风波影响,海鹤公司及其关联企业兴瓯公司遭遇融资瓶颈,企业发展严重放缓。2011年开始,两家企业因股东涉及民间借贷和担保债务,造成高额的银行和民间借贷负债,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生产基本处于半瘫痪状态,销售网络急剧萎缩,财务危机全面爆发。
去年6月8日,海鹤公司和兴瓯公司以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为由,分别向温州中院申请司法重整。6月21日,温州中院正式受理,并经电脑随机摇号方式,指定浙江光正大律师事务所担任其破产管理人。
自去年7月开始,浙江光正大律师事务所全面接管两家重整企业,走上为期近10个月的司法重整之路。
海鹤重生
司法重整解危局
企业家张福康是海鹤公司众多债权人中的一位。去年8月14日,他参加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他与法院、破产管理人和百余名债权人一样,心中抱着的信念就是不能让海鹤倒闭。会议审查确认债务总额逾12亿元,决定企业继续生产,并通过“两企业合并重整”的决议。他心想,“海鹤”重生有戏了。
浙江光正大律师事务所主任周光是该司法重整案件的主要负责人。他说,海鹤公司的司法重整之路是在不断地出现难题和解决难题中走下去的。“海鹤公司不能停产,它的生产经营所得不用于偿还债务,而是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开支。”周光说,保证了企业基本资金来源后,他们逐步开展战略投资人引入工作。
考虑到海鹤公司主营业务属于医药生产及销售行业,对战略投资人要求较高,且投资所需金额巨大,为避免因暂时未能引入战略投资人而造成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在温州中院的指导下,经过多方协商和沟通,破产管理人提出债转股及部分资产变现两种方式清偿所有债务的思路。随后制定的重整计划在第四次债权人会议上表决通过,并于今年3月18日经温州中院批准。至此,海鹤公司终于“起死回生”。
海鹤经验
范本模式可借鉴
短短十个月不到的时间,通过司法重整计划这一剂“强心针”,让濒临崩盘的两家企业最终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海鹤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兴瓯公司也已经持续减亏。张福康喜形于色,他说,目前海鹤公司已正式开展生产经营工作,且效益较往年有所增长。“司法重整让我们这些债权人的债权利益最大化。现在已有一家中国知名企业与我们签订意向书,还有几家名企在洽谈中,我对企业前景十分看好。”
温州中院民二庭庭长鞠海亭说,司法重整是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一种保护,化解企业危机,促进转型升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对于品牌价值、存续价值大于清算价值的企业,法院建议通过这种司法手段,让企业卸下重负,然后重新上路。“打个比方说,同样是一堆铁,如果选择清算,就只能当废铁卖掉,而如果选择重整,它就可以变成铁制品后再卖掉,两者价值的大小不言而喻。海鹤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对以后的破产案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提起诉讼非法吸存13亿余元 海鹤老板被提起公诉
涉嫌非法吸存13亿余元,“海鹤药业”原法定代表人叶可为被指控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7月29日,鹿城区检察院向鹿城区人民法院就此提起公诉。目前,鹿城区人民法院已受理此案,择期开庭审理。
叶可为,市区人,现年53岁。原温州海鹤药业有限公司、温州市兴瓯医药有限公司、温州百顺非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去年7月17日,叶可为被鹿城警方刑拘,同年8月22日被鹿城区检察院依法逮捕。
公诉机关指控: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期间,叶可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以收购海鹤药业、兴瓯医药有限公司与重庆钰洲酒店、写字楼及资金周转等为由,并承诺给予1.5分~6分的月息,先后向80余人非法吸收资金,共计13亿余元。
叶可为先后将非法吸收的资金用于收购有关公司、酒店、写字楼及支付利息等,造成众多人员的资金无法偿还。
公诉机关认为,叶可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数额巨大,其行为已触犯刑律,应当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庭审现场休庭40分钟家属上街去买助听器
昨天上午9时30分,身穿淡蓝色囚服的叶可为被法警押入法庭,走向被告席时,突然被什么东西绊到,差点摔倒。头发秃顶,一脸疲惫,看上去显得苍老,可他今年只有53岁。
庭审开始,法官核对叶可为的身份,并说明他在庭审中的各项权利。法官多次问其“是否听清楚”,叶可为指指耳朵,说:“没有耳机(指助听器),耳朵里像发动机一样嗡嗡响,听不清。”
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后,问叶可为起诉书内容是否属实、有否异议。叶可为把身体努力往审判席方向靠,侧着耳朵,说自己没听明白。
法官发话:“这样审理,效果不理想,请叶可为家属马上回家拿或去买助听器,现暂时休庭。”
40分钟后,家属上街买了一个助听器,交由法庭,让叶可为戴上。
叶可为一家属称,案发前,叶可为已患有耳疾,不过那时没这么严重,大声点是可以听到的,但现在看来加重了。
否认起诉书中所称的“系坦白”
庭审恢复。戴上助听器后,叶可为仍然还表现出听得吃力,对一些问题“答非所问”。不过,对某些问题还是能作出明确回答。
公诉人继续发问“起诉书内容是否属实”。叶可为回答,有个地方不属实,起诉书中称“叶可为归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系坦白”,这个说法不对,“我没有坦白”。
“那你对指控事实中的涉案金额及非法吸储人数等,有没有异议?”
“对这些没有异议。”
准备好长篇陈述词请求轻判
因为叶可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情复杂,加之叶可为听力严重障碍,在2个多小时的庭审后,法官宣布当天庭审结束,将择期再次开庭。
法警将叶可为带离法庭时,有家属朝他喊话:“一定要保重身体,你会没事的。”
听到这话,叶可为忍不住失声痛哭。
叶可为说,他委托辩护律师准备了一份长长的陈述词,下次庭审时,要把心中的话全都在法庭上讲出来,请求轻判。
评戴育仁—— “他是天底下最大的骗子”
“我在收购海鹤之前,并不知道海鹤是否经过审计。”说到这点的时候,叶可为显得很沉重。
他说,他是一心想要做实业,从张福林、戴育仁手中接过海鹤接力棒时,他还帮戴育仁背了上亿元的债务。
公诉机关指控的非法吸收资金13亿余元,叶可为称,其中5亿元用于支付利息,1亿多元用于投资重庆的酒店和写字楼,3亿元用于收购海鹤药业,帮戴育仁偿还个人欠款1.03亿元,替戴育仁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近3亿多元。
戴育仁、张福林、叶可为是海鹤药业前后三任法定代表人。叶可为案是三人中首个审理的案件。目前,戴育仁案正在市检察院进一步查办中;张福林今年3月27日落网,案件尚在公安侦查阶段。
据悉,戴育仁将海鹤药业和兴瓯医药的股份转给叶可为时,也将两个公司的一些债务转给了叶可为。为了能长远发展,叶可为认下了这些债务。
叶可为说:“戴育仁是天底下最大的骗子,我相信了他的花言巧语。”
面对巨额债务,叶可为将海鹤药业作为融资的工具,开始“以贷养贷”。
有知情人透露,为了缓解债务,叶可为曾跪求戴育仁还钱。当时叶可为相当落魄,卖车卖表过日子。
说债主—— “他们是我的良师益友”
公诉机关指控: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间,叶可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以收购海鹤药业、兴瓯医药与重庆钰洲酒店、写字楼及资金周转等为由,并承诺给予月利率一分半至六分不等的回报,先后向80余人非法吸收资金,共计13亿余元。其中,其担保业同行、朋友及通过熟人介绍的人员共计38人已经报案。
对于指控,叶可为说,他不认为自己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我是向特定人员吸收存款”。
当公诉人问叶可为,和这38个人之间的关系时,叶可为显得很激动。
“这些人大多是我的朋友、亲戚,还有担保协会的同行。一年365天,有360天,我和他们在一起。”叶可为从口袋中掏出一张被折得泛黄的清单,戴上眼镜,比照着起诉书副本,向法庭说明他和这38人的关系。
“我从未涉足过制造业,更不懂销售,我经常向他们请教如何经营企业。”叶可为说,债主中很多是他的“良师益友”。令他想不到的是,这些昔日的朋友如今把他送到被告席上。
谈投资—— “我就像负重的黄牛”
“大家都觉得左金丸生意是稳赚不赔的,其实完全不是。”叶可为很无奈地说。
左金丸主要成份是黄连。“黄连材料进货价格被其他供应商垄断,从最初的37元每公斤暴涨到100元每公斤。”他说,黄连原材料价格在几年之间暴涨,生产成本与日俱增,几乎是亏本生产。
于是,他便将借过来的1亿多元投资重庆钰洲酒店、写字楼。
“因为全国适宜黄连生长的地方只有四川、重庆、湖南这三个地方。我想自己种植黄连,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叶可为构建了一幅蓝图,听说在重庆买家酒店很便宜,而且一方面可以将酒店抵押给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将这笔钱作为进入种植黄连的平台,建设属于海鹤自己的医药原材料供应基地。
可是,这一切并不顺利。
诚如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样,他就像负重的黄牛,背负着“生病”的海鹤,同时又得去“开荒”。结果是,海鹤药业向法院申请了破产清算。
诉委屈—— “公司举债度日,我没有选择跑路”
对于如何面对困境,叶可为说,他是一个很执著、很认真的人。“即使公司举债度日,我也没有选择跑路。”他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海鹤药业。
2011年8月,海鹤药业资金链断裂,无法支付利息。最后,叶可为告诉一些债权人,企业搞不下去了,表示愿意拿出个人财产偿还债务。
结语Epilogue
海鹤药业前身是“叶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比北京同仁堂晚一年,比杭州胡庆余堂早了204年,延续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其生产的左金丸、板蓝根颗粒、小儿肠胃康颗粒等常用药,在温州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如今却因涉嫌非法吸存被拖垮,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在巨大的债务面前,海鹤药业沦为了叶可为融资的工具,最终资金链断裂。在法庭上,叶可为很激动地说:“我从未涉足过制造业,更不懂销售,一年有365天,我有360天都是和这38人在一起,向他们请教如何经营企业的方式,他们都是我的朋友、亲戚。”而在叶可为被带离法庭时,一位员工对他说:“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我们来旁听的员工都相信你。”听到这里,他忍不住失声痛哭。
因为案情复杂,加之叶可为本人听力严重障碍,法院宣布将择期再次开庭。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温州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