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故里,近日好戏连连。其一,温州拟立法保护永嘉昆曲,《温州市永嘉昆曲保护条例(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二,“戏从温州来”南戏经典文化周活动启动,首场演出唱响上海滩。让好戏“传下去”“走出去”,温州用自己的实践追寻答案——戏曲之美,美从何处寻,美向何方去。

一出好戏,何以弦歌不辍

王丹容2023-08-13 21:09:00

  央视戏曲晚会

  今年的温州,不断“入戏”。

  从开春的“央视春戏晚”,到“九山书会·大宋戏仓”,再到如今的南戏经典文化周,温州可谓好戏迭出、大戏连台。

  在不断走红中,“戏从温州来”,自然而然成了温州城市一大文化IP。

  “戏从温州来”,说的是历史之路。

  中国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一路走来,到了南宋,终在温州破茧成蝶,形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戏曲形态——南戏。

  百戏之祖是南戏,南戏故里在温州。

  南戏一唱,绵延900年。自《张协状元》起,中国“好戏”,一脉千秋。

  “戏从温州来”,寻的亦是现实出路。

  “戏从温州来”系列活动昨晚在上海宛平剧院拉开帷幕

  南戏经典文化周,选择在上海启幕,很重要的原因,是要借上海“这扇窗”,让南戏经典破圈出海。

  诚如温籍昆曲表演艺术家、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总裁谷好好所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戏曲盛宴,更是一次追根溯源的文化之旅。它让我们看到历史悠久的南戏传奇,更寻到我们的来处。”

  故里寻踪,是为文化溯源,让戏“活起来”。

  有人说,方言传递城市神韵,戏曲就是城市的腔调。

  上海宛平剧院,三台大戏——改编自南戏古本的瓯剧《四大南戏·杀狗记》、永昆《张协状元》和越剧《荆钗记》,上演南戏经典盛宴。观众在品尝千百余年前曲词之时,仿佛触摸到了戏曲生生不息的力量。

  这种力量的源泉,就在于古老戏曲在时代语境中的活态传承。

  三部作品、三个剧种,代代名家相传,方使文脉不断、戏脉不绝。

  在这个求新求变的时代,咿咿呀呀唱了几百年的古老戏曲,如何一路唱下去、传下去,始终是现实课题。

  以研究“南戏”的活化石——永嘉昆曲为例,历经60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永嘉昆曲面临着保护职责不清、合力不足等新问题。

  市人大常委会将其保护纳入今年立法正式项目,为的就是制定一部“立得住、可操作”的地方性法规,在保护传承、发展传播等方面给予制度化保障,更好保护这一珍稀剧种。

  岁月长河几番洗练,戏曲的活态传承,需立法也需方法。法律兜底、创新赋能,接续传统之“脉”,书写时代之“魂”,古老的戏曲才能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破圈寻道,是为文化共情,让戏“火起来”。

  南戏经典文化周活动,是一次以南戏故里温州为圆点、辐射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推广之旅。

  从上海启幕,温州瞄准的是,面向世界的广阔舞台。这方舞台的真正开启,则需要文化交流互鉴中的共鸣共情。

  如今,戏曲风潮在B站、抖音等互联网平台兴起。梨园新声,以全新方式,让年轻人推开了戏曲园林的“门扉”,“方见春色如许”。瓯剧名角方汝将演唱的游戏视频《神女劈观》,也让南戏大批圈粉。

  戏曲是群众捧起来的,倘若曲高和寡,终只能“良辰美景奈何天”。

  信息“快闪”的今天,慢条斯理的调门,要越唱越新、越唱越潮,就需要跟上年轻人的潮流节奏,跟上Z世代的生活节奏。

  时光穿梭回南宋——

  彼时的温州,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瓦舍勾栏遍布、民间艺人“组团”,催生了来自生活的、鲜活的大众化剧目。正是因为深深根植于民间土壤,南戏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流布开来,从此有了“百戏之祖”之名。

  今天,戏曲要实现破圈,寻的依旧是这个“道”:回归当下生活。

  选材的时代性、舞美的时尚性、音乐的多元化、表达的年轻化……老戏要出新韵,需以情怀吸引、以兴趣共情、以创新传承,让古老的艺术芳华植入生活的土壤,赢得现代人的共鸣。

  “戏从温州来”,这是一次出圈,也是一次走归。

  在“归来”与“出发”的双向奔赴中,我们找到了根之所系,也就知道了心之所在。

监制:阮周琳|编辑: 潘涌燚